《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上首几个代表,这个代表里头有表法的意思。上首那么多,为什么选择他们几个做代表?这几个代表于这部经关系很大,你知道这几个代表的人,你就晓得这部经讲的是什么。所以佛经上这些上首,他们代表这部经讲些什么,从这些人你就知道经里头大概所说的意思。
在一切经里头,上首很少看到把他摆在第一,《弥陀经》上有他,但不是摆在第一,这个经把他摆在第一。〔尊者,梵语阿梨耶〕,翻成中文是尊者,现在人讲尊敬,取这个意思,尊敬的某某人,对他表示尊敬。译为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他的道德、智慧、学问是为大众所尊敬的、尊重的,上面才能加个尊者,这是对阿罗汉的尊称。
〔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中文的意思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的意思是无所知是知无的意思。这个人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佛,最初为五比丘说法,就是这五个人,憍陈如是其中之一。这五个人听讲佛法,讲四谛法,苦集灭道,憍陈如证得阿罗汉。所以它是世尊证果弟子的第一人,最初证阿罗汉果。
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经典中有个故事,割利王割截身体,那是忍辱仙人,菩萨修忍辱波罗蜜。这个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割利王的后身就是憍陈如。憍陈如前身是割利王,把忍辱仙人凌迟处死。仙人不但不怨恨他,还感恩他,因为通过这一次严峻的考验,释迦牟尼佛的忍辱波罗蜜成就了,他提前成佛了。但是帮助释迦牟尼佛,这是好事情,但是他的起心动念、行为是不善的。忍辱仙人当时说我将来成佛,我第一个度你。这句话兑现了,释迦成佛第一个,第一次讲经,憍陈如就证阿罗汉果,真的是第一个得度,成为世尊第一弟子。
如今这部经摆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说明你要是遇到这部经,依照这部经学习,你就是如来第一弟子,你往生不退成佛是第一个的得度,表这个意思。这个不是随便摆的,他的意思很深,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哪一部经上第一个把他摆在上面,一般都是舍利弗、目犍连,他们表智慧和神通。一部经看表法的人就知道,它的大意讲的是什么。这部经一看到憍陈如,第一法门,它表这个意思。
憍陈如翻译过来是了本际,了是明了,本际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明心见性,知本际的知也是这个意思。本经说三个真实,第一个就是真实之际,就是了本际的意思,真实智慧,真实利益,三个真实都说出来了。或作〔已知、无知〕,已知跟无知意思相通。无知的意思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知无”,“知有”他又“知无”。这个知无就叫无知,无,他也知道。有他知道,无他也知道。无是自性、法性。有是法相。法相是无常的,法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才是事实真相。
佛教弟子不要著相,著就是执着,要把相看破,相是幻相。无是真性,真性什么都没有,它不是物质,它也没有念头,也不是自然现象这叫无。虽然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能现,它的体是真空,所以它现的相决定不是真。从性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相上来讲,这有佛、菩萨、声闻缘觉、有六道众生,有这么多差别,那是相的差别。因为迷有深浅不一样,念有善恶不一样,行为的造作,这个现相就更多了。无论多少差别相,它性不变,性就是一个。
这个地方讲“无”就是指的“性”,就是本际。憍陈如尊者性相都通,知道相是假的,知道性是真的。佛菩萨的教学就是一个目标,帮助众生从相回到自性,放下相的执着,对于相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不执着,你就成佛了。所以对于一切“现相”,在佛菩萨面前是平等的,皆是虚妄。
本经中《非是小乘品》曰:“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引用一句经文来证明表法的意思。此经稀有难逢,我们缘多殊胜,于此可见,于此可知。下面看第二位,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