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进寺庙,最先看到的建筑,一般都是天王殿,两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肚子很大,满面笑容,有的旁边还会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个弥勒菩萨的造像跟印度不一样,印度的弥勒菩萨像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很相似,而我们汉地寺庙的弥勒造像,其实塑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高僧——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历史上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就有他的传记,出生于五代后梁时期宁波奉化长汀村,在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号“长汀子”。契此和尚,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平日里总是提着一个大布袋,在街上乞食,随处坐卧,不管别人供养什么东西,他都放在袋子里,所以人家就都称他“布袋和尚”。因为他经常能够给百姓们解除烦恼,带来欢乐,所以又称“欢喜和尚”。
布袋和尚与人为善,幽默风趣,经常以禅机点化世人,深得百姓喜爱,在当地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就把布袋放在地上,两个手也放下。别人一看他这个样子,就明白了,哦!原来“放下”就是佛法。有人再问,那放下之后怎么办呢?他就把布袋拿起来背在肩上,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是什么意思?能放下还要能提起,放下的是自己,提起的是度化众生,这才是佛法。
传说布袋和尚圆寂的时候,留下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也就是告诉后人,他是弥勒菩萨示现的,说完就走了,也没有生病,盘腿打坐走的,因此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按佛经所述,弥勒菩萨位居一生补处之等觉菩萨,现居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后,下生人间,示现成佛,度化众生。
布袋和尚圆寂后,葬于奉化中塔寺,其墓称为中塔。北宋崇宁三年(年),岳林寺住持昙振和尚开始在中塔旁为布袋和尚建阁塑像,用布袋和尚的塑像,取代原来印度的弥勒佛像。从此天下寺院便都相继供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形象遍布丛林,普广天下。我们一进寺庙,看到弥勒菩萨的样子,就会想到,学佛就要能够包容,不跟别人计较,要开开心心的学佛,不能整天愁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