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可汗的世界威灵显赫的大唐佛教造像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佛教到隋唐有一大飞跃,由以往吸收消化印度佛教为主,转而为独立创造中国式的佛教为主,这是佛教最有生命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的佛教学派林立,名僧辈出。著名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以及源于印度而被创造成为中国式的佛教的禅宗均在唐代兴盛,达摩禅变成为中华禅,而玄奘,慧能等大德名僧千古不朽。隋唐时代的佛教艺术亦如隋唐佛教一样,由以往对印度艺术的吸收消化日趋中国化为主,转而为独立创造中国式佛教艺术为主。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繁荣鼎盛时期。隋代结束了两晋南北朝历时三百多年分裂动荡的社会局面而统一了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新王朝统治者更借助于佛教来巩固政权。隋炀帝杨广在推动佛教的复活和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主持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尽管隋代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但却将佛教及其艺术推到又一高度,并起着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桥梁作用。

到了唐代,中国佛像又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唐代李氏建国,与道教的始祖老子同姓,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所以特别崇信道教。可是武则天又视自己为弥勒转世,并曾自加“慈氏(即弥勒)越古金轮圣皇帝”的尊号,再加上大部分的唐代帝王并不排斥佛教,玄宗、肃宗和代宗还曾奉密教高僧不空为师。在帝王的积极扶持下,唐代佛道二教的发展自然蓬勃,我们现在所见无以计数的唐代佛道造像,正是具体的见证。

四面造像

高:57.5cm宽:48.5cm厚:21.3cm

年西安市南郊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造像呈四面龛形,以浮雕手法雕刻了佛像与道教的十四尊造像。正面雕刻五尊道教造像,背面雕刻五尊佛教造像,两个侧面上下分别浮雕佛教与道教造像二尊,唐代佛教与道教造像均十分发达,但将二者合为一体的造像却极为罕见。

铜鎏金佛像饰片

残长:10.2cm宽:3.7cm

年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出土

西安市青龙寺文管雕收藏

在一个长方形铜片上雕刻出上下排列的两尊佛像,鎏金。佛像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头顶宝盖流苏,上尊佛手施无畏印,下尊佛手施禅定印。从铜片左右角上的小孔推断,这块雕刻着佛像的铜片应是固定在某件器物上的装饰品。它的发现地青龙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铁炉庙村北高地,即唐时乐游原上,其前身是隋代的灵感寺,唐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改名青龙寺。盛唐以后,青龙寺成为密宗教派的主要道场,许多高僧在此讲学传教,香火极盛。佛陀世界的奥秘天竺与中原会通的佛教艺术唐代许多西行高僧在印度参礼佛迹时,曾摹刻或临写天竺瑞像,返国以后,这些摹写的本子很快地便在两京流行开来,一时「瑞像图」流行。此外,唐代翻译了大批的印度密教经典,根据这些经典,中国的匠师也制作了许多多头多臂的密教造像,祂们或怒发上扬,或两眼暴突,这些造像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内涵,除了造像题材外,唐代的匠师也巧妙地融天竺造像风格于中国的传统之中,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面貌。

石造释迦如来舍利宝帐

高:cm底边长:53cm

菩提树高:50cm金莲花高:29.5cm

年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庆山寺遗址出土

临潼县博物馆收藏

宝帐质地为石灰石,工字形须弥莲花座,楞柱方体,重檐挑角,莲花桃形顶,形似方亭,由六件迭置构成。宝帐上刻有各类装饰图案,有交枝牡丹、莲花、伽陵频伽、宝相花等。宝帐中部四周分别刻有释迦说法,涅盘荼毗,供奉四幅佛的故事画,雕刻手法与唐代石椁线刻画不同,主要人物形象轮廓用减地平雕,面部,衣纹等细部则用线刻,既有凸起的立体感,又有细腻的刻画,是研究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宝帐座前角上饰金莲花两株,残高廿九.五公分,梗、茎、花、叶、蕾皆铜质鎏金,梗中空,内纳铜梗,蕊心嵌绿宝石,蕊周粘珍珠,金叶染绿,脉络纤细逼眞。花叶皆薄若纸,蕾似含苞待放。宝帐的重檐四挑角上饰菩提树四株,残高五十一公分左右,树枝杆为铜质,叶为银质,叶状似蝴蝶。

金棺

高:6.5~9.5cm长:14.5cm

年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庆山寺遗址出土

临潼县博物馆收藏

棺为铜质鎏金,盖为瓦形,下有长方形镶空座。盖中央粘有鎏金宝相花,花中间嵌以猫眼宝石。棺盖两侧及棺体尾端皆以珍珠堆砌团花,并粘有绢叶。棺首铆有一对鎏金铜狮。棺内铺盖锦衾,朽锦至今犹存。棺内置两个绿色玻璃瓶,一高四.六公分,一高二.一公分。两瓶均装有用水晶制成的舍利代用品。大瓶早已破碎,舍利尽倒莲座之上。

银椁

高:11~14.5cm长:21cm宽:7~13cm

年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庆山寺遗址出土

临潼县博物馆收藏

银椁形制与金棺相同,椁下方配有束腰须弥座。须弥座长廿三.四,宽十七,高十二公分,上有弧形椁盖。盖顶中央贴鎏金宝装莲花。蕊以白玉作成,以玛瑙珠为蕊心。玛瑙珠上以粗银丝作成螺旋塔形,大花前、后、左、右又有四朵较大的团花,花蕊分别以宝石镶嵌,蕊上皆用粗银丝价成螺旋塔形。棺盖四角用珍珠贴成梅花。椁首有扇门两扇,各粘一个鎏金菩萨,尾端粘鎏金摩尼宝珠。椁两侧粘释迦牟尼十大弟子鎏金像。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放舍利的葬具,在印度,佛舍利一般用罂坛盛放,置于塔中。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符合中国的习惯,逐渐改用中国式的棺椁盛放并埋葬于像墓室一样的地宫之内,上面再建塔,以利佛教徒供奉礼拜。为表示对佛的虔诚和对舍利的重视,唐代的金棺银椁大都做得非常精美。在已出土的唐代金棺银椁中,以临潼庆山寺所出最为华美,被誉为「华」。

石刻画舍利函

高:32cm长:32cm宽:32cm

年蓝田县唐法池寺遗址出土

蓝田县文管会收藏

石函为汉白玉质地。函盖为盝顶式,函侧刻斜列式如意云头各四朵,盖侧刻斜列式如意云各五朵,函盖与函身之间以子母扣相合。函身呈正方形,四周有浅浮雕石刻画四幅,分别为迎送舍利图、高僧说法图、迎宾图、安葬图。这些图画线条流畅匀称,内容新鲜罕见,对于今天研究佛教史、中外交流史等有关问题均有重要意义。

鎏金一佛二菩萨像

高:26cm宽:20cm

年西安市西郊土门李家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

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三佛结跏趺坐于园座上,三个园座下有榫铆分别铆于折枝莲叶上,枝叶与三级六曲海棠形座、透空八曲座相互榫铆相接。

「神龙二年」佛坐像

高:80cm宽:36cm

西安市郊区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佛高肉髻,面方圆,长眉细目,神情肃穆,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佛座之上。佛座上有刻文记载此佛像为大唐神龙二年(公元年)所造。

汉白玉佛立像

高:79cm

年西安市南郊沙呼沱村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佛像以汉白玉雕刻,螺髻,面容丰满,眉目清秀,表情慈祥温和,肌肤饱满光润,身着圆领袈裟,手施无畏印相,足部残缺。这尊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雍容大度、饱满瑰丽,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雕刻技艺。

佛坐像

高:cm

陕西省麟游县九成宫太平寺遗址出土

麟游县博物馆收藏

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是隋唐时皇家夏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五九三年),原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公元年)修葺,并改名九成宫。唐太宗曾五次到此居住。「九成」者,谓「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这尊汉白玉佛像即在九成宫遗址内发现。佛梳螺髻,大耳垂肩;隆胸细腰,身披袈裟,双手捧钵结跏趺坐于束腰形莲花台座上,莲座上部仰莲瓣二重,中部莲梗挺拔,下部为一重复莲,整个莲座造型稳重大方,富丽优雅,衬托着慈眉善目的佛像更加完美高大。

铁造弥勒佛坐像

通高:cm,最宽处:93cm

年西安市唐空观寺遗址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

佛像为高肉髻,刻以螺发,身着袒右肩袈裟,内着僧祇支,下着长裙,腰系裙带并作花结。善伽倚坐于方座上,右手半举至肩,掌心向外,无名指与小指弯曲,其余三指直伸,左手置于左膝上。脚踏莲花座,下又置长方形台阶座,桃形背光通过一凸起的长方形榫与佛背连接,坐佛除一只手与脚下踩的莲花,背光为铜质外,其余均为铁质。佛像表面可明显看出遗留的布纹,在脸面右侧上部还可看到布纹上有一漆灰层,同时还发现极少的部位传留有碎小的贴金。佛像出土于一个废弃的干井里,出土时,座、灵光、手臂都被打碎。从佛的破坏程度与出土地点分析,当是唐代晚期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灭佛时,佛寺被毁,佛像被砸后埋入地下的。此佛形体高大,气势宏伟,雍容典雅,加之髹漆贴金,可谓罕见的艺术珍品。

释迦降外道像

高:71.5cm宽:41.5cm

年征集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造像为白石质地,方形,圆雕。释迦牟尼佛赤足立于莲座之上,下为方形台基。释迦佛螺髻,面相方圆,两颊丰满,表情沈稳宁静,背后有圆形头光。袒右肩,斜披贴体袈裟。佛右手上托一饼图案,有一神像作跳跃状,两手挥舞,二鹿相背而卧呈座基状,形象生动,造像之右下角在佛左手下压处亦有与此相似的饼图案,不同的是由二鹤相背而卧呈座基状。造像底座上刻有「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时」十字,由此推理,上下两幅圆型图案应是外道的标志,佛祖上托上压的手势则是降伏的象征。这尊造像造型明快,别具一格,是迄今仅见的释迦佛降伏外道的形象。

一佛二菩萨佛龛造像

高:76cm宽:60.5cm厚:36cm

陕西省西安市青龙寺遗址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

正面龛内:中央浮雕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后有云纹背光,左右两侧为观音菩萨,菩萨上部为菩提树,石龛两侧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虚空藏菩萨造像

高:76cm

年西安市东郊唐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虚空藏意谓包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又说此菩萨拥有无量宝藏,好像充满虚空。此尊菩萨束高髻,戴宝冠,丰颐秀目,神态典雅。颈上佩戴璎珞式项圈,腰束帛带,右手残断,左手上抬贴胸,执一枝莲花,下身着长裙,结跏趺坐。那优雅的身姿,娇美的面容,表现出庄严华贵的盛唐气派。台座为束腰须弥式,上层的钵形表面高浮雕刻出三层莲瓣,束腰分和下层台座表面刻饰繁缛富丽的缠枝石榴花卉,雕刻艺术精美绝伦。

观音菩萨坐像

高:73cm

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按照佛教经典的说法,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世间众生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实时得以脱困,因此,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像最为常见。这尊观音菩萨像是其中的精美之作。菩萨头束高髻,戴宝冠,其上浮雕一坐佛,有头光、身光。菩萨面庞丰润,眼微翕,表情庄重安祥。胸前佩挂着华丽的颈圈,璎珞垂落到胸腹。左手握莲蕾,右手轻抚其上。台座为高束腰莲花式,其中浮雕伎乐人物,形象生动,雕琢细致。

十一面观音头像

高:25.5cm

西安市西郊通讯学院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十一面观音为佛教密宗的造像,有十一个面相,依耶舍崛多译《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其形相分别为前三面作菩萨面,左三面作瞋面,右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一面作大笑,顶上一面作佛面。面部都向前,各戴华冠,冠中各有化阿弥陀佛。可惜这件造像的面相已不完整,缺失了五面,但这丝毫没有减少这尊观音头像的庄严与华美。此观音头像雕刻生动细腻,头顶一周雕饰的菩萨头像及阿弥陀佛立像,小巧而细致。头顶正中小龛内的阿弥陀佛立像,身着圆领通肩袈裟,手施无畏印相,上身和双腿轮廓隐现于衣袍上,使人能感觉到袈裟轻软透体的质感。两旁的小菩萨头像,宝冠中有化佛,面容圆润,微微含笑。整座雕刻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立菩萨残像

残高:cm

西安市北郊唐大明宫遗址附近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尊菩萨立像的质地为汉白玉。头、双臂、两足都已残断,残留的项颈上佩带着璎珞式颈圈,用串珠缀成,为双环,在环下悬流苏为饰,其上身裸露,仅斜披挂络,下身的长裙紧贴腿上,显露出一副健美修长的身躯。她那丰满的双乳,纤细的腰身,修长的双腿透露着世俗女子的青春美,反映了唐代佛教塑像的写实风格。   

马头明王像

高:89cm

年西安市电厂路唐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马头明王又作马头大王,即马头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但他没有一般观音菩萨那种端庄柔和的面貌,而是面现忿怒相,呈威猛摧伏之状。据佛经记载,此明王头戴白马头,身赤肉色。以白莲花为璎珞,象征白净大悲之心。指甲长利,双牙上出,头上毛发如怒吼的狮子,表示勇猛精进,摧伏邪魔。这尊明王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三头八臂,手中各执莲花、銊斧、索等法物,头上有一尊化佛,身后为火焰纹背光,胸前项饰、璎珞从两肩至腹部垂于座上,整座造像雕刻细腻而不繁芜,为盛唐时期密宗造像的代表作品。

降三世明王造像

高:88cm

年西安市东郊唐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明王挽高髻,戴宝冠,头顶饰小坐佛,带舟形身光,下为覆莲座。其上身赤裸,佩项圈,戴臂钏和腕钏,饰璎珞,下身着裙。有三头八臂,中间之主体明王双目圆睁,齿外露,作愤怒相,两手十字交叉施印契,左右两小头亦作愤怒相,其余手臂分别持金刚杵、宝剑、箭矢、三叉戟等法器。降三世明王为五大明王之一,位于东方,是东方阿閦佛的教令轮身,因其能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瞋、痴三毒,故有其名。

不动明王造像

高:62cm

年西安市东郊唐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不动明王与东方降三世明王、南方军荼利明王、西方大威德明王、北方金刚叉明王合称为五大明王,是密教最重要的五位明王之一。不动明王的位置居于中央,为五大明王之首。据说他是奉密教的主尊大日如来的教令而示现的忿怒身。这尊不动明王结跏趺坐在座上,眉紧锁,眼微闭,嘴角紧抿,他右手执慧剑,左手握索,以剑和索表示降伏一切邪魔,引导迷妄众生归入佛法正途之意。这尊明王像同其他几尊造像同时出土于唐安国寺遗址,出土时造像相互迭压置于一口径约一米的窖穴中,估计这批造像是在唐武宗会昌灭佛时,寺僧为使其免受毁坏而埋藏起来的。

金刚造像

高:71cm

年西安市电厂路唐安国寺遗址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金刚稳坐石座上,表情愤怒,发如火焰,佩戴项饰,身披长飘带,袒露胸腹;下身着袍,腰身结带;右手举杵,左手握拳,正在作拳打降魔状,一派威严刚烈气概。

天王立像

高:cm

年西安市南郊长安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

天王由汉白玉雕刻,头梳高髻,身着裲裆甲、明光铠,右手插腰际,左臂半举,左手残,左足下踏鬼怪,原施彩绘已脱落。

天王立像

高:cm

年西安市南郊长安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收藏

天王戴头盔,盔顶残缺,身着裲裆甲、明光铠,双臂饰兽头吞口,吊腿登战靴,左手插腰,右臂半举,右手残缺,左足直立,右足踏一鬼怪,与上尊天王配为一对。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这一对天王像应是当时佛教寺院的供奉品。

铜鎏金仁王像

高:68cm

宝鸡市收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仁王原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古人将它放入墓葬中来镇墓压邪,保护墓主人。一般为身着铠甲,脚踏小鬼的唐代武士形象,表现出英武豪迈、威镇邪恶的气势。在唐代铜多用来制作铜镜、造像,仁王形象多为陶质,如此高大完美的鎏金铜仁王像是十分罕见的。

石力士造像

高:48.74cm底座长:28.2cm宽:19.5cm

年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力士站立于后座上,上身裸露,腰系绦带,下身着袍。造像比例匀称,刻画逼真。生动再现了力士驱魔降邪的勇猛气势。

石刻护法金毛狮

高:59cm重量:70kg

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收藏

为汉白玉圆雕,后蹲姿态,阔口大张,鬃毛卷曲,铜铃巨目,虎视眈眈,直视远方,通体施黄、绿、黑三彩。地宫内共两尊,形态相同,形象生动,分雄雌二性,置于地宫前室汉白玉阿育王塔两侧,守护地宫,护卫舍利。狮子是佛或菩萨的坐骑,是佛教中的吉祥动物。

比丘法律造善业泥三重宝塔像

高:11.1cm宽:9.6cm

西安市南郊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像为不太规整的方型,泥质细腻,陶色深青,边缘一周连珠纹。像正中为三级四面式多宝塔,塔座三层迭涩。塔第一层内有释迦多宝并坐像,二层、三层各有一坐佛。塔两侧对称分布十个坐佛,两胁侍菩萨,两力士。力士体态强健,手托宝塔。菩萨身体扭曲,姿态婀娜。像背面有阳文方格题记,纵横各七格,每格一字,中空一格,共四十八字。文曰:「大唐国至相寺比丘法律从永徽元已来为国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敬造多宝佛塔八万四千部流通供养永为铭记矣。」永徽元年即公元年,为唐高宗登基之年,说明此像为初唐所造。至相寺为隋时创建,唐大历中改称白塔寺,地点在今长安县终南山楩梓谷。「法律」为至相寺僧,即造像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