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早期被称为“汉缀金珠”,又名“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做成“花型”,再加上点翠和宝石镶嵌,呈现出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此项工艺繁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为皇家御用之物,到明代万历年间达到最高水平,独领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技艺的制高点余年,为燕京八绝之一。现存最著名的花丝镶嵌制品,非明代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属,其金丝细过幼女的发丝,且整冠无一接头,可谓“天衣无缝”。
车缓缓驶进沙窝北路,一股静谧之感扑面而来。午后十分,不见人。车停在一栋三层的小楼前,一楼是开放式展厅,隔着玻璃也能清晰感受到花丝作品的精美绝伦。三楼的会议室里,不时听到窗边的虫鸣狗吠,程淑美就这么推门进来。
第一眼的感觉就是瘦,不过精神非常饱满。老太太今年已经73岁了,说话不急不缓,讲到花丝设计,高兴处眉飞色舞,而需要决断的时候又非常有魄力。“6.4,哎,58,哦……嗯,好,那严格的6个厘米。行,没问题。嗯。平了,再鼓一点,嗯,取中。好嘞。行,没问题。”挂完电话,程淑美解释道,这是工美集团接受的一个政府任务。
而今,不管在文化局还是行业协会,程淑美是公认的花丝界权威。如今的花丝镶嵌行业,很多地方已经转为机械化的浇筑、倒模、冲压,虽然四川成都地区也还有花丝镶嵌,但是以平填为主,技艺仍有待学习改进,只有程淑美这里,还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花丝,还保留着传统花丝镶嵌的记忆。而程淑美的成名之作《白衣大士》,目前就在公司一层的开放式展厅中摆着——年,在轻工部组织的国工艺品百花奖大展上,得了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观音第一脸
程淑美的观音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从题材选择,到造型设计,都经过考证和研究。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几千年,观音历来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的考证自不必说,即使在现代,老百姓也乐于接受观音的造像。
首先,程淑美查看了很多资料。“看最直观的资料。出去就是为了找资料,不是为着瞎玩。登山野景,我不去,但是逢寺院必进。”在研究了很多佛造像和观音造像的特点,以及佛造像的仪轨后,程淑美决定了自己作品的基调,“造型要既庄严又肃穆,还得特别美……观音菩萨不能像仕女那样,要比十几岁的少女成熟,像20多岁30多岁,也不能太老”。前人设计观音时,衣服(天衣)领子靠上,观音的脖子就嵌在领口里,看上去感觉脖子少了一截,淑美便从造像的头、身比例出发,适当加长了观音的脖子。
基调确认后,便是画图纸了。“比如《童子拜观音》,光图纸就画了两个月,水彩效果图细化到每一块石头的颜色、质感,甚至连高光都画下来。”设计稿的完成并不代表着程淑美能松一口气,因为接下来的工作是做1:1的石膏稿。“我跟泥瓦匠似的,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工作帽,脖子也拿毛巾系上,开始翻石膏……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堆石膏稿,摞起来就是一个石膏的产品。比如鱼龙变化中,观音头顶的两层华盖,是起弧度的,每一层都得用石膏做出造型来。做花丝的师傅,便能在石膏上面直接掐丝填丝,出造型。”
这样的观音成品当然备受好评。曾有人从程淑美这里请了观音捐赠给普陀山,方丈称其为见过的最好的观音造像:面部已经具有五相,慈悲相、智慧相、庄严相、福相、德像。工美集团的总经理李总也特自豪,逢人便夸程淑美的观音是中国第一脸。
当然,程淑美作品的精妙之处,也绝不仅仅在于观音的开脸,连观音坐骑的处理都非常的生动传神。比如《乘犼观音》中,犼(hǒu)的造型,程淑美便是独此一份。“法海寺壁画的水月观音旁边,便有一个趴着的犼,不过我设计的犼不大一样,首先动态不同,其次犼的脸稍长一点。”犼眼睛的刻画,程淑美把当时在花丝车间向“大海茫茫”何荣老艺人所请教的技艺都用上了。因此做出来的犼,非常神气。犼的四条腿着地,腹部是离开桌子的,而观音以及观音的莲花台,整个都坐在犼的后背上,因为组装复杂,所以直到现在,乘犼观音这件作品,都很难被复制。
除了观音、菩萨像,其他人物方面的花丝镶嵌,程淑美也都有涉猎,比如普陀、四大天王以及财神。“受客户委托,我便跟我家先生一起画了赵公元帅的图纸,当时也是找了很多的资料。比如文财神是比干,从封神演义来,武财神赵公明则是道教文化的。一般大家脑海中的文财神都是长袍大袖,捧着元宝,拿着如意,戴着帽翅帽子,很公式化。可实际上,道教里的财神是赵公明元帅,是一种武将的形象。现如今北京的赵公口,也是为了纪念赵公明,北京当地很多人爱到那儿去拜财神。于是我设计的文财神,也是一种武将的形象:图稿中,元帅的手里托着元宝,正对着观众。这个角度是最难画的,我想象着画完了以后看着有点不太舒服,便叫我家先生坐在那儿,拿着东西,打好姿势,始画写生,画完以后再摹到画上,甭提多好了。我们两个人搞同行,特别有好处,互帮互助!”
痛并快乐的学艺生涯
回忆当时的学艺生涯,程淑美打趣道,“工艺美术这行业,看着成品特别漂亮,价值连城,其实背后是又脏又累。过去有行业里边的口头禅,就是‘好女不嫁磨玉郎,一年到头补裤裆’!我家先生是磨玉蹬三轮儿的,我是吹煤油灯的!”
这吹煤油灯,指的便是花丝镶嵌中的焊接环节。年9月,刚考进工艺美校的程淑美,便碰上了10月份朱德第三次去学校视察的荣誉,那时候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做上“吹煤油灯”的事情。
前两年的美术专业学习以及在故宫的参观和临摹,以及三年级在翟德寿、毕尚斌两位花丝镶嵌的老艺人门下受教(这二位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老艺人,他们的师傅都是民国时期开银楼的老板、师傅,但再往前的渊源就不可考了),都让程淑美对花丝这一精美绝伦的工艺,停留在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
然而第四年到通州花丝厂实习,便彻底打破了之前的看法。花丝的工艺极其复杂,分为实作、镶嵌、制胎、花丝、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十几个专业。金银铜条经过轧制或拉丝抽成细丝,在胎体上用掐、填、堆、垒、织、编、攒、焊等技法编结成型,加以烧焊、咬酸、烧蓝、镀金银、轧亮等而成花丝作品,再以搜、崩、挤、镶、闷、锉等方法,把各种珍珠玉石镶嵌在花丝成品之上。
尤其在烧焊环节,过去没有火吹套件,一直用煤油灯,一手托着待焊的作品一边用嘴吹火头,气不能断,火不可灭,否则焊药不化,活儿就没法做下去。常常吹到头晕眼花,吹完了,满脸满手全是黑!所以做花丝镶嵌的被同学们打趣称为“吹煤油灯”的。程淑美感慨,“刚开始学花丝的时候,真的是挺脏。没有坐得住的特别静的心,根本干不了这行。”
虽然说的都是辛苦往事,但学校的生活总是有乐趣的。回想起来,程淑美还非常感谢,“当时工艺美校的教学方法特别系统,以设计为主,制作为辅,目的是培养设计师,这是现在的艺术院校所远远比不上的。而过去的老艺人都是师傅口传身教,所以在美术和设计方面,不如现在的大师……工艺美校,只有学不到的,没有学了没用的。”
如果说花丝镶嵌的系统学习还有短板,那就是雕塑课的缺失。“因为花丝一般都是将平面的掐丝组装到一起,才能变成立体的东西,与实际雕刻不同。所以花丝学习,主要集中在色彩和图案方面,雕塑课很少。”所以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工作时,程淑美选择去玉雕车间“深造”,她自嘲,吃完了“煤油灯”的,又“蹬三轮车”去了。
“那时候年轻,十九二十岁,上‘水凳’(老式磨玉机器)就磨……人踩动脚踩板,带动轴转,从而进行切割……因此我们在工艺美校,管玉雕叫‘蹬三轮’的。同学们常常互相开玩笑说,今天咱们这一天蹬到哪了?天津了!”当然,程淑美做玉雕的时候,已经有了专门的磨玉机器,操作上比“水凳”要省功夫。
在玉雕车间,程淑美出了不少的作品,比如参加了北京的工艺美术展的《你好小鹿》,还有麒麟恋子瓶。期间,还给澳大利亚客户做了一对袋鼠。“设计的时候,我特意去了一趟动物园去观察袋鼠的动态,后来发现袋鼠两个前爪抱着草吃的动态挺好,就做了那么一对。两只都是回过头来,手捧着草,后腿特别粗壮,尾巴是支着地的,等于一个三条腿的凳子在地上坐着,特别稳当。做完了以后挺生动的,客户特高兴。”
除了现代动物题材,后来程淑美又跟着花丝大师何荣,学做传统题材的玉雕。“文革期间,何老艺人天天被拽到台上去批斗,后来被下放到班组,当时没有人敢跟何老说话。我刚进工厂,天高地厚不知道,就直接找老艺人,特别虚心跟老艺人学,因为又有基础,老艺人一点就透,所以他也爱教我,这样学的也快。我第一个恢复传统的作品,就是《麒麟献书》。当时有什么不懂的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总是去问何老师,何老师也知无不言,就特别受益。”
程氏花丝:玉雕与花丝的完美结合
这样,在玉雕车间的十年,程淑美领悟到了玉雕的精髓。在大家都以为她要转行玉雕的时候,她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到花丝设计,带着深造的玉雕技术。将玉雕与花丝相结合的做法,在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程淑美的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程氏花丝。
“比如水浪的造型,凹凸特别多,用传统的金属制胎做模的方法,根本做不了,而且颜色不如玉那么接近水色。”玉的特质是温润如水,其颜色是金属材料所不能替代的,而金属也有其可采用的优势,如果二者能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特点,那么产品是不是会更上一层楼呢?
玉和花丝结合的尝试很快得到了认可。当时部队的养殖场找到振华工艺品厂(工艺美术厂分厂,象牙车间变成了振华工艺品厂)的厂长,想设计猪、鱼和虾的花丝产品,程淑美的作品得到了客户的肯定。“猪的造型是卡通的,抬着头、胖胖的,身上有图案,用银片制成胎型,然后上面錾刻花纹。猪身下的青草山石,则用玉来表现,就很自然。鱼呢,我设计了一条金枪鱼,想表现它从水浪里头翻进来的情景,于是用岫玉做水浪,托着长长的银鱼,尾巴翻起来。虾则要表现它在水中间游的感觉,于是让玉做的水浪翻起来,在水浪的下面做了一只花丝虾,虾的侧面身体和水浪贴在一块。虾尾用了填丝手法,产生像纱一样的效果,而身体是制胎和錾刻的,眼睛镶的是黑宝石,虾的须和腿都是焊的花丝。”
年《白衣大士》的获奖为单位带来了荣誉和很多订单,台湾的客户找到振华工艺品厂订货件,轰动一时。然而在正红火的时候,程淑美却决定离开工艺美术厂,因为她只想找到一个地方踏实做花丝设计。于是在年4月,程淑美申请调到了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负责花丝摆件设计,一直做到年退休。(而工艺美术厂经历了分厂、合厂,最后解散,很多工人被买断工龄,只能自谋出路。)程淑美引以为豪的《慈航普渡》《童子拜观音》和《乘犼观音》,也是她评上中国工艺大师的三大作品,便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薪火相传
退休以后,一方面,行业协会要求大师带徒弟传承技艺,另一方面,程淑美也希望儿子能继承程氏花丝,于是继续建立工作室。然而因为自费,周转资金少,没有自己的工人,设计图样只能外加工,完全没有保密性。于是,年,程淑美下定决心成立自己的公司,最早在温榆河的东岸尹各庄农家房开办,三年之后才搬到现在的北沙窝,有了现在的程氏金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60多岁还要开办公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人手不够,程淑美的一家子人便都投入了公司:程淑美和她的先生高老师,主要负责设计;儿子高欣程如今已经通过考核晋升了三级技师,除了打理公司各项,还负责车间金银料的管理;后来儿媳妇也来了。“好多人说你中午休息一会儿,其实好多时候也忙忙叨叨,这个事儿那个事儿,也休息不了。”从画图、审样稿、选材质到上手掐丝,程淑美都要亲自过目,虽然忙,但她沉醉其中,是对公司的放不下,也是对花丝的由衷热爱。“趁我们身体还好,尽量的多干些年,让儿子能接过担子,把程氏花丝传承下去。”
说到以后的发展,程淑美很感慨,要努力让花丝既保留高端的、传统的技艺,又要创新,走向市场。“大摆件可不是一般的造价,银的几十万,金的得几百万,所以真正的现在市场上需求的还是中小件,产品得接地气……比如年,我们跟招商银行合作,当时设计了叶上金蝉中小件,梧桐叶上一只金蟾,蝉是金色,叶子是银色,嵌上翡翠的眼睛,下面再配上唐朝宰相虞世南的诗,很有社会、现实意义,是招商银行订货最多的作品,直到现在还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