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龙门石窟大门,由禹王池依崖南行即达潜溪寺,即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洞中主像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观音、势至菩萨,敦厚文静,是两尊最优美的龙门唐代窟龛大型菩萨造像。南壁的势至尤为神妙,双目俯视,神情睿智。继续南行不久,就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宾阳洞原是北魏皇室经营的大石窟灵岩寺,历时二十四年,用工八十余万人,仅基本完成中洞。
宾阳中洞高九米,进深和宽各十一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的五尊雕像。佛祖结跏跌坐,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八点四米,面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神情睿智,体现了北朝门阀士族的审美理想。佛祖座前蹲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佛祖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含睇若笑,温文尔雅。左右还各有造像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全窟雕刻完整,富丽堂皇,十一座圆雕大像雄健朴实,上承云冈石窟浑朴洗练的特点,下启唐代造像丰满圆润和愈益写实的作风。
宾阳洞的大像雕造概括洗练,浮雕却精细入微,并敷以鲜艳的色彩,有如敦煌莫高窟那样灿烂辉煌。在宾阳中洞诸像后壁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窟顶作穹隆形,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飞天),衣带飘扬,挺健飘逸,迎风翱翔,姿态优美动人,这就是《法华经.譬喻品》中所描绘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面。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以《维摩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维摩变,为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辩论的场面。这种雕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崇尚清谈,追求维摩那种“虽居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精神状态。第二层雕刻内容是叙述释迦牟尼前生故事。
第三层,是帝后礼佛图。北边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及其侍从,南边的是皇太后及其侍从这两幅图景是以帝后为中心及随从数十人组成的仪仗队,是有主题、有情节的群像,在复杂的布局中显示出一种统一的气氛,宣扬了对佛教的虔诚。刻画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最下层是十神王浮雕像,南北各雕五个神王,手持不同法器,这是石窟雕刻中少见的题材。窟口南、北拱壁下部是佛教护法神帝释天、大梵天二神像。
宾阳中洞以其完整的布局、出色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出北魏后期佛教庙堂的流行样式,它和同期的古阳洞同为北魏后期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在的宾阳南洞和北洞是隋唐时期的作品。宾阳南、北两洞雕像,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是两种风格过渡变革的形式。
宾阳南洞主佛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左侧的迦叶像,生动显示了一个饱经风霜、严谨持重、深谙世故的形象。外侧侍立的菩萨,瓔珞厚重,造型古朴,具有北魏造像的遗风。窟顶莲花宝盖四周有捧果品的供养人和持不同乐器的伎乐天人,天衣当空,飘逸优雅,正如洞外碑文描述的“宝花降祥,敞五云之色;天乐振响,夺万籁之声”。宾阳北洞的洞前浮雕二天王像,造形威武有力。
离开宾阳三洞继续往南行,可去敬善寺、摩崖三佛龛,然后来到珍珠泉。有水潭从底部不断地涌出,累若串珠,捧泉而饮,泉味甘凉,沁人肺腑。珍珠泉南侧山腰有一八角双层亭观澜亭,坐于此亭,俯首可观伊水波澜之状,闻水流潺潺之声,抬头便可一览东山全景,香山寺、看经寺历历在目。
从观澜亭南百余米即到千佛洞,洞内两壁密列成百上千个六七厘米的小佛坐于小方格内。由千佛洞左方拾级而上,可到万佛洞,这里更叫人称奇!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满了一万五千尊小坐佛,煞是有趣。万佛洞内中央的八角莲花须弥座上,结跏跌坐四米高的主像阿弥陀佛,神态安详肃穆。据说一万五千尊小坐佛是阿弥陀佛的千变万化的分身化佛,面对此景,怎不使礼佛的善男信女们产生奇异的联想呢?
万佛洞外龛是观世音菩萨像龛。此像高八十五厘米,脸庞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手掂净瓶,右臂持拂尘,搭于右肩之后,观世音像优美的外形曲线,显得既含蓄又端正,俨然一位温顺、文静、善良的少妇形象,与观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身份很相吻合。这是龙门唐代菩萨造像的代表作。
下万佛洞台阶南行,即到莲花洞,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一座北魏洞窟,洞顶雕有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佛教象征名物,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莲花洞这样精美的大浮雕莲花,是极为罕见的。莲花周围的天女在乘风飞翔,天衣、云彩顺着天女流动,顺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天女衣带飘扬,使你感到飞翔似乎不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沉重的体力负担,而是符合音乐韵律、流水行云般的优美自然的运动。
从莲花洞南行经石牛溪到达普泰洞,有别出心裁的浮雕小品涅粲变相。佛教认为涅粲是除尽了烦恼、不生不死、永久快乐安稳。释迦牟尼为教化世人,所以才现着世人的样子,等到教化的事情办完了,佛就离开肉身,作别人世,回到原来的涅粲境界中去了。
普泰洞的涅盘龛,释迦高枕仰卧床榻,床边有四个悲伤的比丘,作者充分发挥雕塑主题鲜明突出的特点,从侧面揭示和烘托了涅粲这一主题,释迦安详地进人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众比丘因不能力悟和理解而悲恸欲绝。此外,该龛侧面有一帷幕龛,二比丘拱手盘坐于一高悬的大钟下诵经。这种设计新颖别致,一面是古刹钟声,僧众成诵;一面是释迦灭度,众僧哀号,大有相得益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