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僧死后结局日寇挖开墓葬,头骨裂成3块,

在人们的印象中,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历史上的唐僧是真实存在的。

也就是说,《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唐僧,在历史上存在着原型,只不过唐僧死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在他圆寂后,他的遗骨被数次辗转挪运,最终头骨四分五裂,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那么历史上“唐僧”到底是什么人呢?为什么在他死后依旧不得安宁呢?难道其中有什么隐情吗?

自请去“西天”解惑

很多人了解过“唐僧”此人会发现:他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曾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取得了真经,最终“得道成佛”,被人们尊为三藏法师。

这样看好像没什么问题,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里说的唐僧并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而是真实历史上的陈玄奘,你会觉得吃惊吗?

唐僧原名陈祎,洛阳人,他的身世跟《西游记》中同样悲惨。

父亲是个普通的小县令,因为对儒家学说很是有见解,所以年幼的陈祎也受到影响,这也是他走上这条道路的基础。

后来父母因故接连身亡,于是小小的陈祎为了生存,就去一处寺庙中找到自己已经出家的二哥,也踏上了出家这条道路。

他在出家期间一直在各地游历,拜访了众多名师。陈祎对佛法有着天生的思考,他在拜访众多名师后,因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说辞,各国经典也是众说纷纭。

这使得陈祎渐渐对佛法产生了迷惑,他苦思不解之后,决定出发去求学,于是这才有了玄奘一路西行,以求解惑一事。

唐贞观三年,恰逢人们饥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于是陈祎自请西去,想要求得真经。

陈祎从长安出发,他途经敦煌,又经过新疆,最后辗转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他留在印度的佛教中心,一直在这里学习大小乘佛法,

仅仅几年时间,陈祎就学有所成,以至于他在当地名声鹊起,于是他的师父戒贤就鼓励他外出游学。

此后的陈祎继续在印度境内游历,并且参与了众多有关“大小乘”的辩论,因为他曾四处宣扬大乘教义,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陈祎声誉非常旺盛,就连他的师父戒贤都对他赞赏有加。

贞观十九年,陈祎重新返回长安,他带回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期间五万里的行程,历经无数的磨难。

而这距离他从长安出发已经过去了17载!

贞观十九年,陈祎的工作就是翻译佛经,我们熟知的《般若经》、《大菩萨藏经》等,都是出自陈祎法师之手。

除此之外,他的贡献还不止于此,陈祎曾把我国的《老子》等著作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并且在他的教化下,教出数千名弟子,可谓名副其实的“功德无量”了。

因为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是个拥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欣赏陈祎的能力,曾经数次许高位给他,希望他能还俗帮自己处理国事,但是都被陈祎拒绝了。

此时的陈祎早已了却凡心,只一心想要宣传佛法,好在唐太宗是个明帝,并没有为难他。

这么看来,《西游记》中那个懦弱迂腐的唐僧,跟历史上真实的陈玄奘是有着非常大的出入的。

为何圆寂后遗体辗转迁供?

公元年,陈祎积劳成疾,在玉华寺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63岁。

陈祎死后,唐高宗悲痛不已,立即用最高的佛教习俗安葬他。原本圆寂后的陈祎应该可以安息了,但是因为战乱,他的遗体竟被数次迁出。

最开始时唐高宗将他葬在了白鹿原,并且还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送行。几年以后唐高宗又建立起一座“遗骨塔”,将陈祎的遗体迁了过去。

这个遗骨塔位于终南山紫阁寺,原本在这里他就可以长眠了,但是奈何唐朝末年,因为朝廷动荡,长安发生战乱,长安城内大火弥漫,紫阁寺被燃烧殆尽,陈祎的遗骨也不知所踪了。

直到一百多年后,此时朝廷早已改朝换代,当时宋朝的一个僧人一直在默默寻找陈祎的遗骨。

所幸,在当年被火烧毁的紫阁寺中,这名僧人找到了陈祎的头顶骨,他将仅剩的头顶骨背回他所在的寺庙中,将头顶骨收藏在寺里的“三藏堂”了。

也正是这名僧人的行为,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开始香火旺盛起来,很多信徒都慕名前来拜访,只为一睹圣僧的“真容”。

明朝时期,朱棣亲自下令,为其修建了“三藏塔”,专门存放陈祎的遗骨,此后这块头顶骨成了这里的镇寺之宝。

尽管玄奘法师所剩的这块遗骨数百年不得安息,但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

清朝末年时期,我们都知道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八国联军闯进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期间,“三藏塔”被毁,这仅剩的头顶骨也不见了踪迹。

当时恰逢国家遭受战乱,百姓苦楚难言,自然也不再有人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