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摩崖石刻
文/董士君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山东省沂南县境内有三处重要的摩崖石刻造像,分别是双堠镇境内的朝山石刻造像、上佛住石刻造像和岸堤镇境内的姚家峪摩崖造像。这三处摩崖石刻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山摩崖石刻
朝山位于沂南县双堠镇南石门村东部,海拔.5米,属蒙山山系。
沿东麓一条窄窄的山径向上而行。山径转折向南后山势逐渐陡峭,山径再西转,倏然看见山径右侧的两通石碑,直觉告诉我朝山的圣迹已在近处了。
离山巅很近的地方是一片平地,背靠崖壁,中间有一座面南背北简朴古拙的新建庙宇。庙宇右侧有清代乾隆三十九年重修朝山庙古碑两通,比肩而立,右面的碑右上角自上而下刻有“兰沂费三县同修”字样。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朝山庙至少在清朝之前就已存在,至清乾隆年间重修了一次。民国以前,朝山这个地方是三县(沂州府的兰山县、沂水县和费县)的交界处,因此才有了三县同修之说。来朝山的真正的目的是探研山上的摩崖石刻。
朝山的摩崖石刻在哪里?进入朝山庙,庙内北墙壁是依山岩为基而起建。朝山的摩崖石刻就在这块山岩上。山岩的高度有一米左右,长度约4米。山岩的上中部是石龛,石龛分上下左右四龛,石刻佛像分列在石龛中。有关资料记载为83尊,亦有84尊之说。庙内供奉的佛像的基座遮掩了石龛的中间位置,因而不能很好地去数一数。以石龛的中间线分开,上下石龛的高度各约32厘米,上面石龛中的佛像均为立像,高度约21厘米,宽10厘米;下面石龛中的佛像有立有坐,高度都在21厘米左右。佛像均为浮雕阴线刻,神态各异,多数面部已残缺。开凿年代为南北朝时期。
佛像立者均双手合十,服饰各不相同,如果面部不缺,当是神态各异。坐佛身态自然,双手轻松地垂于下腹间。佛像之外,下面左边石龛的最左侧和下面中间位置,也就是下面左边石龛的最右侧,这两处位置各有一尊武士装束的立式石像,双腿迈开,很是威武。这两尊造像一左一右,异于其他佛像,应该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佛。佛教中有两大护法天神,一是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一是韦天将军,相传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朝山的摩崖石刻,对于研究沂蒙区域内佛教造像和古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云庆山摩崖石刻
云庆山在沂蒙山区算不上高峻的山,它的海拔没有记载,目测在米左右。云庆山的闻名是因为山巅那些摩崖石刻造像。
我一直有造访云庆山的意愿,至致壬寅年受邀参加《阳都锦绣山河》的编纂才有了机会。建军节后二日,在沂南县双堠镇尹纪山主任的引领下攀爬了云庆山。
云庆山在双堠镇上佛住村的西面,顾名思义,村名自然和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选择了从南面的阳坡上山。时处中伏,天气闷热,越过山脚下的一片林地,沿一条几乎无法辨识的小路试探着前行。说是路其实根本看不出路的痕迹,老尹称作“暗路”到是十分确切的。看的出来,极少有人光顾云庆山,致使原本比羊肠小道还逼窄的小路都掩没在了齐腰深的荒草杂丛间。老尹在前淌着路,走走停停,不时辨别着路径,时而左转时而右行。曲曲折折向上攀登着。伏天雨水大,有多处泥石流淌之处,踩着这些地方上行,脚步一抬起便会有松动的泥石滚落下去。
云庆山上植被茂密,松柏满坡,古人松下听风的韵味在这里全然皆无。林间树密,树下草深,密不透风,爬行至半山腰,衬衫像是被扔进了水里刚捞出来的一样,脸上的水珠擦拭不净,难道出了“汗泉”?摸一把头发都是湿漉漉的。
攀登到了一处悬崖的下面。老尹说:“快到山顶了,就差最后一步了。”我仰起头才看得到悬崖上面的一株柏树的树冠。老尹嘴里的这“最后一步”怕是登山期间的一万余步都换不来的“一步”,这“最后的一步”是竖立的光滑的崖壁,高度约有两米,脚无踩登之处,手无攀爬之援。我看着老尹的动作,他已经攀跃到了悬崖上面。我深吸了一口气,纵身一跃,双手牢牢抓住悬崖上面垂伏下来的大拇指粗细的两根树枝,双脚使劲登着崖壁,使尽全身力气向上攀登到了悬崖的顶部。悬崖的顶部仅容得下一双脚的宽度,往上还是悬崖,而且是更加高耸的悬崖,高度有二十多米,我一下子惊呆了,这怎么上的去?
我在老尹的提示下向左挪动了几步,豁然看见了一处天然的山洞,三面悬崖的中间形成的一个洞穴。山洞的左侧两面悬崖交接,这里的崖壁略呈倾斜之状,崖壁间有凹凸,较易向上攀爬。攀爬到顶的时候还有半人高的一块崖壁。等上了这块崖壁,四周才平坦了,先前看到的那株柏树亭立在眼前。柏树的后面还是两米多高的崖壁,往上才是顶巅。此处呈一个椅子形状,绝佳的一处山光景色。趴在崖顶的边缘探首下看,心跳不禁加速,这样高度的崖壁刚才是怎么爬上来的?
暮然抬头间,北面悬崖的中间豁然出现了一尊佛像,他在壁龛之间,端坐在莲台上,正好面朝悬崖的方向,仿佛是在这里迎接从悬崖攀爬上来的朝圣之人。这尊佛像的右面是半米多高的崖石,攀越上去,北侧有一块大型崖石,长约五六米,高约一米,中间凿刻出壁龛,壁龛里面雕刻着十七尊佛像,左侧九尊佛像端坐于莲花宝座,右侧八尊则坐于须弥宝座,每尊高30厘米。这就是云庆山巅著名的摩崖石刻了。可惜造像脸部已残。佛像的开凿年代不详,从造型看,应为南北朝时期。
摩崖石刻附近有残碑一通卧于草间,康熙二十一年(年)九月十五日所立,碑名为“万寿庵记”,碑文可见“云庆山重修卧佛殿新建三教堂记”刻字,可见当时的云庆山上是建有庙宇的。
山下刻立的临沂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则记为“上佛住摩崖造像,位于双联镇上佛住村云庆山南坡悬崖上,面积二百平方米,是一处隋唐时期的石窟寺及石刻中的摩崖石刻。造像共五十尊,每尊高约三十匣米,脸部多残缺不全。”
为了印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的记载,我和老尹自较为集中的十七尊造像处向东寻找,也只是寻找到了零散的十几尊。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记载的是否有误?还有待进一步印证。
姚家峪摩崖造像
姚家峪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在沂南县岸堤镇驻地的西北方向。它静静地卧在大山腹地的山沟里,它的跟前有两座山,前面的叫水塘崮,海拔米,离村子稍远一些;后面的叫洪山,海拔米,村子紧挨山前,被它松松散散的环抱着。两山之间有一条山溪自西而东缓缓地流淌着清韵。
刚刚落过一场雨,姚家峪似乎能渗出丝丝的清翠,这份清翠瞬间滤净了肺内的尘埃。此行的目的是姚家峪摩崖造像。在岸堤镇文化站站长刘德同的陪同下,一行三人攀爬洪山。洪山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难以登攀,它有一条山径,尽管逼窄但为山石铺设,呈“之”字型延伸,拾级而上并不多费气力。
直行向上的山径到尽头时便折而向左,距离山顶还有三四十米的高度,全是悬崖峭壁。崖壁的形态各异,有的像扁小的石块垒砌起来的一面墙,有的光滑如刃,有的在中间部位突然向里收缩,形成一溜岩厦。对面的水塘崮烟岚缭绕,如幻若梦。前行三十多米有一座木结构栈道,自崖壁处向外延伸的宽度约五米左右,长度在七米左右,三面有护栏。
在栈道上,蓦然仰首间,发现了光滑的崖壁上那尊雕刻精美的佛像。这个位置是洪山的抱崮顶,佛像在抱崮顶崖壁的中间位置,距离栈道四五米的高度,在凿刻的石龛内,有一尊端坐在莲花座上的石佛,这便是姚家峪摩崖造像。沂南县境内的三处摩崖造像,这一处是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致的。首先石龛就不同于一般,一般的佛龛方形的多见,而这处佛龛的顶部有拱尖,造型较为别致。盘座在莲花座台之上的佛像,高约80厘米,双手自然放于腹前,面部圆润丰满,慈目安祥,两耳垂轮,顶上发髻盘卷如同“螺壳”状,整座佛像雍容大度。这尊佛像为浮雕阴线刻,雕工精细,因而精美。从雕凿风格来看,雕凿年代应为隋唐时期。
佛像下面有摩崖题刻,内容为“沂水县朔仙……僧妙云游化前到本境……,长宽各40厘米,因岩面剥蚀严重,刻字大多不清。这尊精美的摩崖造像是什么人所刻?从摩崖题刻残存的内容可以找出一点线索,那就是沂水县的一个法号为妙云的僧人游化到洪山,为这里奇妙的风光所吸引,于是就住了下来,不论时日艰深,专心致力在悬崖上雕刻了一尊佛像。雕刻这样一尊精美的摩崖造像,不是短时间所能凑效的。他住在哪里?
姚家峪摩崖造像,确切的说应该是洪山摩崖造像,它的右侧2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石隙,一个人侧身可以进入,里面是一个石洞,面积有五六平方米,完全容得下一个人歇息。据传说雕刻佛像的人当时就住在石洞里。
沂南县境内的三处摩崖石刻造像,对于研究沂蒙区域内佛教造像和古时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董士君,山东沂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余篇,获首届山东省政府主办的“中国山东故事”征文三等奖等文学征文奖59项。出版散文集《上硠花开》、研究文集《沂蒙红色文献》;参予编纂《双堠镇志》《沂南县国有林场志》《沂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沂南历史(第二卷)》《阳都锦绣山河》等史志书籍。
壹点号沂蒙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