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要说广州的寺庙,第一个必是光孝寺(位于今光孝路北端),因为在岭南寺庙中,它年代最古,名气最大,规模最宏伟,因而被誉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它更是广州的第一个寺庙园林,在清代后期又是居于广州五大丛林之首;不过它成为寺庙园林时并不叫光孝寺,而叫制止寺。

1

二千多年前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并建造了广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南越国宫苑。他死后传位与孙赵胡,赵胡死,传位与子赵婴齐。婴齐有一个庶子,叫赵建德,封术阳侯,其府第便在今天的光孝寺地。今天的光孝寺处于闹市中,当时那里却是离都城赵佗城有二里多地,属比较荒凉的城郊。公元前年,南越国发生“吕嘉之乱”,丞相吕嘉杀国王赵兴,立赵建德为王。次年(前),汉武帝发兵灭南越国,吕嘉与赵建德均被捕杀,赵佗城被焚毁,赵建德的故宅大概也成了荒芜之地,因为此后数百年谁也没有提到它。

直到约三百年后的三国时代,那时岭南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吴国有一个名臣叫虞翻,是著名经学家,因为触犯了孙权,被贬谪到南海(今广州),就居住在这赵建德故宅,讲学十多年,授徒数百。这地方在岭南又名扬起来了。其间,虞翻废宅为苑囿,时人称为“虞苑”,也就是广州的第一个私园。

公元年,虞翻去世,家属回江浙老家,走前捐宅为寺,名制止寺(史志中亦有称制旨寺),这是光孝寺的第一个名称,广州也就出现了第一个寺庙园林。至于这园林当时范围多大,有什么建筑等等,史志无载,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寺内还未建有佛殿。

寺中佛殿之建,则在一个半世纪以后了。东晋安帝隆安年间(-),继宾国(今喀什米尔)85岁的三藏法师昙摩耶舍尊者来到广州,扩建制止寺,并修建了五间大殿,寺中有佛殿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也是岭南最早的建佛殿的记载。制止寺从此又名王苑朝延寺,又称王园寺(因为这里原是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自此成为岭南名刹、南方第一佛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中心地之一,成为当时最具规模和最有名的寺庙园林。

2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天竺国高僧求那跋摩在光孝寺中始创戒坛(佛徒传授佛教戒律的高台),位置在今天大雄宝殿后的东北方,今禅堂的背后(约在清代后期毁圮无存)。又在寺中修建了毗卢殿,开设了“制止”道场(道场是佛道二教诵经修道之所),并在寺中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写上这么一句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多年后,六祖惠能果然是在光孝寺(当时叫法性寺)削发受戒的,因而后人认为这个预言是应验了。

求那跋摩离开广州数十年后,又一位人称智药禅师的天竺国高僧带着本国的菩提树航海东来传教,于南朝齐和帝中兴二年()抵达广州,相传他走进王园寺(今光孝寺),把菩提种在今天六祖堂(当年还没有六祖堂)前面的泥土里。这棵菩提树就成了中国的第一棵佛家“圣树”。栽种完,智药又走到今天六祖堂后面那地方,把手中锡杖直立地上,当下便涌出一股泉水来(又是神话)。智药便用这泉水来浇灌菩提树。后来人们把这股泉水修掘成井,取名为“西来井”。据《光孝寺志》记载,经历悠悠千年岁月,虽遇大旱,而此井不涸。直到清代后期此井犹在,后湮没不存。

两年后,智药禅师离开广州北上,创建了宝林寺(今韶关曲江南华寺前身),并勒石预记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来此演法。六祖惠能果然在一百七十五年后来到这宝林寺传教,这个预言就被后人确定为应验了。

广州光孝寺的菩提树就是这样一位得道高僧栽种的,被认为是佛家的“圣树”,受到历代佛徒的崇拜。公元年,惠能来到光孝寺(当时称法性寺),就是在此菩提树下落发受戒,初开法门,创立南派禅宗,并被尊为六祖的。光孝寺因此被誉为禅宗祖庭。这是在光孝寺发生的一件影响最为深远的事。次年,六祖上了宝林寺(今南华寺)传教,并把一株菩提树移植于该寺。后来智药栽种的那棵菩提树死了,光孝寺僧人随即从宝林寺接种回光孝寺,此后这株菩提树有分植到肇庆、德庆等地的。明末崇祯十五年(),高僧天然禅师便分植了一株到今天的海幢寺,这株菩提树至今犹在,是今天广州市著名古树之一。

3

北宋熙宁四年(),经略使程师孟修筑了广州西城。在此之前,光孝寺一直在城外西郊,此后,便在西城的西北隅。

历史上光孝寺曾用名之多在广州寺庙中首屈一指:制止寺、王苑朝延寺、王园寺,乾明法性寺(年)、西云道观(年)、复名法性寺(年),乾明禅院(年)、崇宁万寿禅寺(年)。南宋绍兴七年(),诏改报恩广孝禅寺,不久改为报恩光孝禅寺──“光孝”之名自此始。明成化十八年()赐“光孝禅寺”匾,沿用至今。但不管是被改成道观还是做回佛寺,一直占地广阔,寺中那大片园林始终没变。

南宋时,广州始有“羊城八景”。光孝古寺占地广阔,林木郁茏,佛殿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被定为当时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称便是“光孝菩提”。大概是由于禅宗六祖在此树下受戒削发而使之闻名遐迩,景点遂以之为名。

光孝寺的菩提树在清代乾隆年间长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叶鲜浓。”“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当时的寺僧“皆知树根,以石围砌,屡有修整”。可惜在清嘉庆五年(),这棵千年古树被一场大台风刮倒了,后来枯死。今天我们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树,则是在嘉庆七年()时补种的,是原株的后裔,树龄至今也有二百多年了。

4

明代时的光孝寺,寺址甚广,为广州城西最大的一片园林地。明崇祯十三年()始编《光孝寺志》,书中提及的殿、堂、阁、院、寺、庵、轩、坛、亭、台、楼、桥、井、池、门、塔、廊、室、幢等建筑实体达四十多处;包括十一殿、六堂、三楼及方丈寮、库房、僧舍等。相传寺地“方圆几及三里”,并有“光孝和尚,骑马上香”的传言,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无疑是一座规模极其宏大的寺庙,大致东至官塘街(今海珠北路),北至北城墙(医院中之东西向主道),西至西城墙(今人民北路一线),南近净慧街(今净慧路西段)。比今天大得多了。一座接一座的亭台楼阁,掩映在大片古木丛林中。

据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光孝寺旧有诃子树五六十株,但后来没有了。“诃树不知伐自何时,今惟佛殿左有菩提一株,殿前有榕四株,门有蒲葵二株为古物。”菩提树上文说过了,大殿前的四株榕树今天犹在。而那两棵蒲葵,据乾隆二十一年()《光孝寺志》附囿德《诃林随见录》的记载,是在仪门外,“两株对峙,亭亭直上,终年不凋。”更奇的是,“夜间常有蝙蝠数百来栖其颠。”乾隆壬申()夏某日,风雨大作,位于左边的蒲葵被雷击倒,寺僧看到一只大如团扇的蛤蟆竟藏在树中,雷击死,也可谓一奇。

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洪武二十四年()五月,朝廷下诏,令天下郡县,止存寺观一区,归并为丛林。是年十月,广州大毁寺观。城中古寺光孝寺、六榕寺、西来庵(华林寺)等幸存。

《木棉古史》载羊城有古木棉八景,其中一景在光孝寺。这当然也就是光孝寺园林中的著名一景。

清初,清军攻打广州,在城西西山上架大炮轰城,光孝寺就在西山南侧,部分殿堂遭炮火毁损。“兵燹之后,殿宇颓毁,合山榛莽。”清顺治十一年()开始重修,至十八年()竣工。

清代,广州有五大丛林,光孝寺名列首位,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其他四丛林为海幢寺、华林寺、六榕寺、长寿寺,都是著名的寺庙园林。清康熙二十四年(),王士正据亲身所见,写了部《广州游览小志》,书中称当时的光孝寺“气象古朴,殊乎他剎”。寺中名胜有祝圣殿、六祖殿、菩提坛、瘗发塔、达摩井、五祖殿、风幡堂、白莲池、译经台、洗砚池、笔授轩、南汉铁塔等,并称“粤城内外古道场,以光孝为第一”。在清乾隆三十四年()续修《光孝寺志》时,寺中仍有殿宇二十余所,比现在多得多。

5

清代,今天的光孝路一带是满洲旗人子弟聚居的地方,人们称之为“旗舍”。随着岁月流逝、时势变迁,城中人口激增,居民渐多,光孝寺地被侵蚀,园林渐缩小。寺中的毗卢殿、五祖殿、戒坛、延寿庵、兜率阁、笔授轩、虞翻祠等建筑陆续毁圮不存。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五大丛林已无一保存完整者,所谓“五大丛林半劫灰”。据年《广州市图》标示,当时的光孝寺四周为街巷所包围,寺地范围只比现在的光孝寺稍大。

民国时代的光孝寺已非佛门清净地,而被融入世俗之滚滚红尘。民国初期,寺里曾办过国立法科学院,年,广东省立警监学校设于寺内。年10月广州沦陷前,广州警备司令部设在光孝寺内。年,汉奸头目吕春荣在光孝寺成立和平救国军,寺中设总司令部。年日本投降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由连县迁回广州,先在光孝寺复课。年1月,保安第二十二团驻光孝寺。年8月,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光孝寺复课。

不难想象,民国时期的光孝寺在动荡,战乱的环境中是逐渐走向衰败,寺中园林虽没被毁,但寺庙园林所要营造的那种幽静深邃的宗教气氛却是几乎荡然无存了。

6

建国后,曾在光孝寺驻扎过的单位有:省木偶剧团、广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广州乐团、华南歌舞团、广东舞蹈学校、省文物总店等。

光孝寺的面积在文革时缩至最小,改革开放后才算收回部分“失地”。

年底,光孝寺移交僧人管理,年进行过大规模修建。年,在山门前辟建了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和停车场。至年,对主体建筑进行了重修。广东省佛教协会设于寺内。

今天光孝寺的面积,约在平方米左右。其范围之大仍居今天广州寺庙之首;而寺中建筑,仍可谓集岭南佛教建筑艺术之大成,非广州其他寺庙可及。

全寺坐北向南。山门朝南。中轴线上的殿堂胜迹,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瘗发塔、诃子树、观音殿。中轴线以西的殿堂胜迹,主要有鼓楼、睡佛殿、西铁塔。中轴线以东,主要有洗钵泉、钟楼、客堂、祖堂、菩提树、禅堂、放生池、白莲池。过去有碑廊,现在没有了。

寺内的园林景色,主要集中在大雄宝殿对出的那大片草地上,可谓绿草如茵,鲜花点缀,四株巨榕如伞,盖下一地浓阴;大殿后面的诃子、菩提等古木婆娑,郁郁葱葱。此外,还有三株名木,一株是水翁,位于铁香炉东北角,树龄已逾百年。一株是细叶榕,位于寺东门内北面围墙边,树龄逾百年,还有一株大叶榕,位于寺东北角北面围墙边,树龄已逾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