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张弋实习生张玥颖
如果穿越到年前的北魏,当一名石窟工匠,面对一座大山,如何开凿出一尊硕大的佛像?
先给你“开卷”权限,查阅郦道元在《水经注·灅水》对云冈石窟的描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嗯……听了“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相信你手里拿着斧锤,还是会一头雾水,这第一凿到底往哪儿使劲?
记者通过顶端新闻观看了“云上龙门牵手云冈”大型直播,云冈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军的一番介绍,可带你顺利解锁石窟寺开凿之谜,而且钥匙就藏在未完工的3号窟里。
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为何最终未能完工?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
资料显示,在洞窟外,曾依崖建有木构大阁,如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
在洞窟内,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
△第3窟外景
刘建军说,在对第3窟进行考古调查后发现,他们发现第3窟从北魏开始,此后唐、辽、金等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活动,遗留下许多重要的文化遗迹和遗物。金代以后因地层残存较少,根据20世纪40年代初第3窟照片资料观察,可能仍有小规模修缮活动。
考古资料显示,北魏的文化层大致可分为两层,一层为黄白色较纯的碎石层,出土了石磨盘、石础等石坯料,碎石层下压着开凿基岩的地面痕迹;另一层为黑土层,出土了忍冬纹灰陶片,磨光瓦片等。在上层辽金文化层中,还出土了各种陶片。这就说明,3号窟修建于北魏时期,并在废弃后有人曾在里面生活。
刘建军说,北魏时期重要的宗教活动都在山上进行,辽金时期的寺院都盖在了洞窟前面,因此第3窟废弃后,保存得依然很好。然而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的文献记载加起来还不到字,因此考古发掘很重要。
关于洞窟未完工的原因,一般认为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关。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平城的核心地位被新都取代,不少由皇室或贵族出资开凿的大窟都在这一时期中止了工程,新都所在的洛阳龙门、巩义等地则纷纷出现了紧承云冈之后的北魏皇家石窟。
揭秘石窟寺开凿方法:自上而下、分层开凿
第3窟虽未最终完工,但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却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
刘建军说,游客现在来云冈看的很多大型洞窟都是已经开凿完的,很多洞口开凿过程中留下的遗迹现象已经没有了,往往被新型的造像所代替,很难看到北魏时期开凿洞窟工程中的景象,而未完工的第3窟,恰好起了观看开凿过程遗迹的作用。
他介绍,所谓“削山为壁”,就是从上面开始削。现在建筑施工都是从下往上建,而古代开在洞窟却是从上往下开始的。在3号窟外,共有三层台阶,通过最上层的明窗可直达后室的窟顶。
△云冈石窟第3窟东前室带开凿痕迹的基岩地面
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说每个石窟门上都有个窗户,工匠们先挖出窗户钻进去先凿出大佛的头像,然后再开门去雕凿大佛的身子,这样既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在第3窟,可以清晰地看见工匠们的凿石痕迹,证明了石窟确实是从上部开凿这一点。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广泛运用,云冈石窟第3窟也被“搬”到了千里之外的山东青岛。
据媒体报道,年,云冈石窟第3窟的9.93米的主尊大佛和两侧约6米高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出现在青岛,是全球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高精度文物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