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僧人要受3坛大戒,如今僧人很难做到,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我们首先,回看佛教发展的历史,从佛陀弘法教化的时候,是没有戒律一说。只是教教大众一些简单的佛教精神,并以此依据来做为一些行事准则。这些思想在心中就够了,不需要诉诸于文字来将其界定。

不过,随着佛的弟子越来越多,并形成一个很大的僧团时,问题就来了,有一些修行不够的弟子,常常做些不该做的事。因此,佛便制定了一些戒律,用来指导众僧的行为规范。

在佛灭之后,首次由圣弟子集结大藏,其间,由戒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他诵出佛陀生前曾经说过的戒,并将此戒记录下来,日后弟子们都要遵守。不过,当年随侍佛陀数十年的阿难尊者却说:佛陀生前曾说过,有些小小戒、微细戒,可捨。

随后,召集这次大集结的大迦叶尊者,当面斥责阿难尊者说:这怎么可以,你有问过佛陀哪些是微细戒?哪些是可捨的小小戒?阿难回答说:我不记得了。迦叶就说:我们现在做任何事,都要听佛的话,佛没具体说明的,我们先不管,凡是佛具体说明的,我们一一遵守。

在佛陀灭度后的几百年里,因为对经戒的理解分歧,中国佛教界被迫分裂为多个部派。当然,戒律也难以幸免,也因此分裂为5部。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但却是经论先行,戒律迟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十诵律、僧祇(qí)律、四分律在内,以及不同部派的佛教律典,被大量翻译引进到中国。

到了隋唐两代,中国佛教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而戒律也从众多律学中,逐步发展成四分天下。其中,“四分律”代表小乘教上座部体系,而中国佛教属于大乘教,源出大众部。所以,小乘重律,大乘重法。

唐代初年,道宣律师以大乘教义,会通四分律。依四分律在终南山创建律宗,标志着中国律学体系的最终完成。据《宋高僧传》称,自唐中叶以后,天下言行事者,以南山为司南矣。

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的宝华山,位于道宣律师的祖籍地,江苏镇江市。据史料记载,当年明神宗皇帝御赐大藏经,并称该寺为“护国圣化隆昌寺”。另外,在寺院中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就是最能体现律宗特色的布萨堂。

布萨,古译为斋,本来是古印度一种断食祭法。佛陀在世时,沿用了这一规制。每月两次定期集会,由僧伽和合,推举一位上座,逐条宣说佛陀制定的戒条。每宣说一条,众僧们就对照一条,进行检查和互相检查,这在佛教中也叫“自举”和“他举”,意思就是举罪。

“举罪”,在律宗每隔半个月要举行一次黑白布萨。“黑”,就是三十晚上没有月亮,是黑的。“白”,就是十四、十五晚上月亮是圆的,是亮的。主要是来检查僧众,在遵守戒律方面的情况。

而在举罪过程中,自己不举,他人举。然后,再由羯磨师父来进行判罪。最后,依此按律实行处罚,罪重者将被开除寺院,甚至包括失去僧籍。所以,布萨堂是律宗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

当年律宗的创始人,唐朝的道宣大法师,看到中国佛教虽兴盛,但人们对戒律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常常发生很多的争论,也出现了很多不守戒律的状况。于是,大师就开始专研和整理律藏,尤其重点是上座部的四分律。

但是,当时中国的佛教徒,都认为自己是大乘,而上座部的戒律是小乘,所以,那些佛教徒对戒律不屑一顾。然而,道宣律师却不认同,他将大乘精神融入了属于上座部小乘的四分律之中。最后,再从中发展出一种中国佛教独有的律宗法脉。

在唐代以前,中国僧人一直延续印度佛教传统,不做生产劳动,寺院生活主要依靠布施和供养。而到了禅宗四祖时代,他在佛教史上首创了“坐作并重”之风,僧众一面坐禅,一面参与生产劳动,自给自足。

不过当时中国佛教,有一派依然坚持印度的戒律,比如:著名的律宗祖庭的道宣祖师,就曾严厉批评禅宗僧众为“破戒僧”。因为,禅宗僧众每天在地里干活,难免会杀生一些虫子等小生命,这不符合戒律。

另外,早期的禅宗没有独立的寺院,往往寄居在律寺、别院之中。直到唐代后期,马祖道一始开创丛林,从此禅宗真正有了自己的禅寺。而道宣开创了中国律宗,在与禅宗的相分相攻之中,中心移往江南一带,并趋渐衰微。

到了元代,律学几乎完全中断,道宣著述的南山律3大部,传承年后,也在中国本土散失。中国僧人再一次修到南山律3大部,已经是民国初年。

在明代初期,中国佛寺中只有禅寺、讲寺和应付经忏的教寺,而律寺一度消亡。直至明末,古心禅师开始在报恩寺中兴律学,之后由寂光法师迁至宝华山开坛授戒。并开创了僧人研习戒律的千华社,将隆昌寺从一个禅宗道场,一举变成律宗门庭,并一直沿续今天。

这时道宣律师的南山律3大部,已经失传。寂光的弟子见月长老,乃参详旧籍,著成《三坛传戒正范》,规范戒仪,风行全国。宝华山也在寂光和其弟子见月的主持下,成为律宗三大祖庭之一和中国的戒学中心。

从清初开始,每次大清皇室授戒,都要从宝华山恭请律师,宝华山也被钦定为律宗第一名山。特别是见月老人规范传戒以后,律宗就开始走向兴盛。到了乾隆年间,更是走向鼎盛。其间,一年中的春天和冬天,分两次授戒,每次都是成百上千人。

当时,大家都以到宝华山授戒为荣耀,认为自己在取得僧格时,是经过严格的熏陶锻炼。因此,宝华山的戒子遍布大江南北,甚至隆昌寺的戒牒在当时,是可以到“当铺”当出钱的。可见,隆昌寺的授戒在全国的影响。

随着见月老人之后,全国寺院丛林的受戒仪规,均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虽然,传戒正范一书与南山律学多有不合,但在数百年间,传戒之书独此一部,对于规范僧伽制度、护持僧人威仪,隆昌寺和《传戒正范》功不可没。

在中国律宗的授戒规制,一般被合称为3坛大戒:

第一戒、就是沙弥戒。第二戒、就是比丘戒。第三戒、就是菩萨戒

根据佛制。僧尼要在受完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后,才算完成僧格,正式成为一名出家人。但大乘佛教中,需加授菩萨戒。宝华山授戒一般为期一个月,每次受比丘戒,都要3人一组走上戒台,面对3个主考官和7个副考官,完成最后的答辩环节。

但是,如果这3个人中有一个人没通过,则这3个人都不通过。并且,这3人在24个月之内,都不能再次授戒。必须年满两年,重新学戒以后,才能再次进行受戒。这才是如法、如律。

其实,律宗不单在考试制度上面很严格,同时,还培养出家人从受戒到真正成为僧人后,都要注重团队精神。因此,佛教不因为一个人而荣耀,而是因为整个僧团共同荣耀,才是真正的荣耀。

近代中国佛教界,戒律废弛、积弊丛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谋求中国佛教的改革和复兴。与此同时,已经散佚数百年之久的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等南山律3大部,在日本重新发现,并被请回了中国国内。由弘一法师转而研读,并弘传南山律。

当然,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向来不是以戒律精严著称。尤其是明清之后,中国佛教显现出一种衰败,这都跟僧团的戒律松弛有关。著名的弘一大师曾在一次开示中说,几百年来,中国已经没有了比丘。

因为,按照佛制任何一个受“比丘戒”,都要由5个比丘来传戒授戒。但是,中国几百年下来,要凑足五个比丘,同时来授一个比丘戒,都已经很难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今一个受过比丘戒的僧人,与其说他是不是真比丘,倒不如说是他以为自己是或者大家当他是比丘,其实他并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