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学佛人,对于“行善积德”这个词并不陌生,物有正反,德也分阴阳。譬如古德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意思是说,留金银给后人,难保无不肖子孙;留家书给后人,子孙又未必肯读。倒不如在冥冥之中累积阴德,才是为子孙做长远打算。那么“阴德”究竟是何意,又该如何累积阴德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中开示,想要积累世出世间的福德资粮,那么平日生活,不论行、住、坐、卧,都应发愿利益众生,使其永离一切苦恼,早证菩提。劝世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更是说:“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学佛要修六度万行,发大菩提心,行种种善事,意在利乐众生,不求名闻利养就是积阴德。
通俗来说,积阴德是施而不望报,舍而不图名。积阴德之人,就是《金刚经》中所说,不住于人、我、众生、寿者相而行布施,因而福报能遍布四维上下虚空。古德云,“立荣名不如种阴德”,袁了凡正是由积阴德开始,一点点转变了所谓的“命运”;窦禹钧,也就是《三字经》中“教五子”的窦燕山,也是通过积阴德,培育出五个将相之才的儿子。
所谓“厚德载物”,不管学佛办道,还是世间的柴米油盐,都离不开阴德,德不配位,必受其殃。所以说,对于初学佛的人,应发大愿出离苦海,誓成佛道,但不要才开始就把不事产业,不工作视为“看破红尘,万缘放下”,更不要把父母子女视作“冤亲债主”。祖师说学佛人开智悟理,要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状元才”,没有那样的福德和智慧,就要脚踏实地做人、修行,脱离这些,认为出家、学佛就是走了捷径,会如前文提及那样落入外道。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听闻佛法能一念生信者,都是于过去无量诸佛时,已经深植善根。所以说,能听经闻法,一念生信的人,都是有福报的人。但是,福报也有深厚与浅薄之别,福报深厚者对因果之理深信不疑,能长久累积阴德;福报浅陋者则似信非信,舍少望多,布施行善一两次,就开始盼望荣华富贵,子孝孙贤。“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对于我们在家人来说,该如何积阴德呢?持戒修善,不留于心,不住于口,功成而不居,见善则随喜,都是在积阴德。阴德也称“阴骘”,古代人认为相由心生,常积阴德者,面相和善可亲,眼下会有阴骘纹。所以,欲广阴德者,不妨从和善待人开始。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