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贤行愿代表何种喻意对于行的理解,不

手心平端,家人平安。转一转,上百万。金银满屋,富贵满贯。这句顺口溜似的拜山敬香偈语,在四川的峨眉山几乎是妇孺皆知。每天,络绎不绝的八方香客,虔诚地来到这里,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顶礼朝拜山中的各大名刹古寺。

而无论是烧香拜佛、祈福平安,还是与世隔绝、参禅打坐。人们似乎,都能在峨眉找到一方净土,一处心灵的皈依之地。这也许正是应了那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吧。

历史上,自五代到后唐以来,峨眉山就逐渐被确立为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而种种有关普贤,曾在峨眉示现的传说,也一直在坊间流传。然而,普贤与峨眉之间,究竟缘起何方,应化道场又是如何形成,并传承至今?

年6月18日,在多名海内外大德高僧、诸山长老的诵经声中,峨眉山金顶上那座世界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金像,正式开光。至此,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头”、“心”、“脚”的布局,也最终确立完成。于是,素有“震旦第一山”的峨眉,在普贤的佛光笼罩下,愈发为世人所尊崇。

根据《峨眉山志》的记载,峨眉与普贤菩萨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那时,印度的宝掌和尚在游历了中华各地之后,最后达到峨眉山。于是被其独有的神奇景色所倾倒,因此写下了“昆仑伯仲地,震旦第一山”的千古绝句。这也为后来的普贤道场,埋下了伏笔。

公元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高僧跋陀罗来到中国。并与法显大师一同翻译了名扬四海的60卷《华严经》。而这其中《菩萨住处品》则明确描述了,峨眉山即震旦第一山,这便是普贤的“应化”之所。

自佛教从印度来到峨眉山以来,峨眉山金顶,是由最早的西峰之巅普光殿演变而来。历经数千载的重新修葺,如今这尊“十方”普贤金像,在金银铜殿的环绕下,金碧辉煌、光芒万丈。每年,到峨眉金顶来朝拜普贤的海内外信众和游人,就有多万人次。

众所周知,在中国所有寺院庙宇中,关于普贤菩萨塑像的形象,都是普贤端坐于莲花,身骑一头6牙白象之上。而且,有关这一头6牙白象的来历,相传颇有一段十分凄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伙被驱逐的囚犯,走到大漠深处。就在他们饥渴交迫、濒临死亡之际,有一头白象忽然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告诉他们,前面不远处的一个莲花湖旁,有一只刚刚摔死的大象,你们可以用象肉来裹腹,还可以用象的肠子来装水,这样就可以活着走出沙漠。

于是,囚徒们按照白象所指来到湖边,果然看到有一头刚刚摔死的大象。但是,囚徒却从死象的背上印记,判断出这正是为他们指路的白象。原来,白象在沙漠中听到有人痛苦呻吟,知道他们生命垂危,于是便心生慈悲,决定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救助众人。

不过后来,普贤菩萨感知于这头白象的慈悲,决定将其收于座下,从此成为随行相伴的坐骑,并与白象一同来到了峨眉山示现。当然,传说归传说,峨眉与普贤的渊源,除了《华严经》里面的典藏记载之外,还与中国历代的王权更替息息相关。

在宋朝太宗年间,峨眉山的一个住持,叫茂臻禅师。他受朝廷邀请去主持法事,恰巧遇到丞相公子急发天花,结果茂臻治愈了天花。当时,宋太祖非常高兴,便委派朝廷重臣,拨专款黄金两,铸造了一尊62吨重的普贤真身像。如今,此像就供奉在峨眉最古老的寺庙,万年寺之中。

万年寺,是整个峨眉山心脏与法要的传承。在年,万年寺发生过一场大火,寺中的普贤殿,被毁于一旦。随后年,历时7个多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仿印度热那寺风格的普贤殿堂,现被称为“无梁砖殿”。

这座在明代重建后的普贤砖殿,逐渐成为广大信众到峨眉朝拜的中心。“圣寿万年寺”的名号,也随着当年皇帝的御笔亲题,沿用至今。在数千载的法脉传承和王权的不断推行之下,峨眉的普贤菩萨道场,愈发深入人心。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峨眉山的大大小小庙宇中,几乎一大半都供奉有普贤菩萨像。然而,即使是天天生活在峨眉的当地百姓,又或者是常常带着旅游团出没于峨眉山间小路的各地导游们,也未必都能说出“普贤10大行愿”,它到底代表了何种真正的喻意。

其实,普贤行愿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一个“行”字,正所谓“以智导行,以行证智”。然而,当面对世间万象,每个人,无论他是出家僧人或是在家居士,对于“行”的理解,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而在物质生活已极度丰富的都市丛林中,小编自认为,也许我们能尽量做到不患得患失,并心安自在、负重远行,让人在途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找回内在的自己,这已经是一种对普贤行愿最好的注解了。

其实佛教当中,所谓对于不可做之事的戒规,跟我们熟知生活中的法律一样,它只是修行之人基本行为的一个底线。而“行”字,对于峨眉山的众多修行僧人来说,也许更多的是体现在苦“行”之上。

很多年前,在峨眉有一位名叫永寿的僧人,他在佛祖前发愿,立志要恢复位于峨眉山脚下的大佛寺。然而,大家要知道这个大佛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时15年才建成。寺院占地多亩,拥有多重大殿,多间禅房,是当时最大的佛教寺院。

几百年来,几经战火的洗礼,大佛寺已无昔日的辉煌,要想恢复谈何容易。然而,就是这位僧人为了宏愿,积极行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当年的大佛寺,现已更名为“大佛禅院”。按照佛教、佛法、僧的理念,大佛禅院好比是普贤菩萨道场的脚,是僧的象征。

“梵音呗唱,雕梁画栋”。阵阵佛教清音萦绕下的普贤菩萨,显得格外庄严雄伟。普贤菩萨,在中国四大菩萨里面,概括说就是代表“行”,行的目的就是实践,就是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也就是从凡夫到菩萨的整个历程。

无论是来自于佛经的记载,还是王权的推崇,又或者是通过修习普贤行愿,最终是对成佛的渴望。峨眉山被冠于普贤道场的圣名,并得到历代佛教徒的认可,必定有搏得人心的渊源。难怪,已成为峨眉山住持的永寿大和尚,说峨眉山本身就是一尊活脱脱的普贤菩萨。

多年过去,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有人说:佛,其实就是众人的梦。佛法,其实是智者对人生的指引。人生如同修行,是一个放下和觉悟的过程。我们只要以自利、利他之心,为人处世。那么,佛菩萨也就在我们的心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