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贾珺建筑史学刊收录于话题#中国建筑史论汇刊10个
山西高平开化寺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历代多次重修,现存遗构包括后唐石塔、北宋大殿、金代观音阁以及元明清各代所建建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刊副主编贾珺撰写《山西高平开化寺营建历史考略》一文,在现场测绘的基础上,通过辨析、考证寺内碑刻、题记、塔铭以及相关其他文献,对此寺的营建历史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山西高平开化寺营建历史考略
贾珺
一引言
高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长平、高都、泫氏,传说为炎帝故里所在,历史悠久,境内保存着大量古建筑。清代顺治年间编纂的《高平县志》是当地现存最早的方志,其卷一《舆地志》述其沿革:“高平:《禹贡》畿辅支邑;春秋属晋,为赵献子采地;战国初隶韩,后属赵。秦列郡县,以其地为高都县,属上党郡。汉改为泫氏县,仍隶上党。后魏改隶建兴郡,后隶长平郡。北齐省泫氏县,移治高平城,改高平县,属高都郡。隋改高平县隶泽州。唐武德初改县为盖州,贞观初罢盖州,徙治晋城县;天宝初复改为高平郡;乾元初复置泽州;会昌初州隶河阳府,县隶泽州。宋属河东道。金隶河北东路平阳府。元隶晋宁路。明初改隶平阳府,洪武九年仍改高平县属泽州,隶山西布政司,今因旧。”县境东北三十五里舍利山的南麓坐落着一座名为开化寺的佛寺(在今陈塸镇王村范围内),寺院内外尚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历朝营造之塔、殿、阁等不同类型建筑,且有北宋壁画和大量不同时期的碑刻、塔铭、题记传世,弥足珍贵,深受学术界重视(图1)。
图1高平开化寺航拍图
开化寺创建已逾千载,历代增修改建频繁,已有多位学者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论述,其中以徐怡涛先生博士论文《长治、晋城地区的五代、宋、金寺庙建筑》的论述最为精详。但由于现存碑刻、塔铭、题记散落多处,难以查考,且残损漫漶,释读困难,导致以往研究还存在若干可补充或商榷之处,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织师生对开化寺进行全面测绘和调查。笔者作为参与者之一,得以全面搜集相关文献史料,对其营建历史重新考证,在若干问题上取得一些新的发现,故而撰写此文,以求证于方家。
二创寺年代
关于高平开化寺的始建年代,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各有依据。
第一种说法是始建于北齐时期,如柴泽俊先生在《山西几处重要古建筑实例》一文中提出:“考其寺内碑文,开化寺初创于北齐武平二年(),当时规模不详。”常四龙先生《开化寺》称:“开化寺创建了(于)北齐武平二年(),经历了北魏到隋唐,由发展到鼎盛的黄金时代,再由鼎盛到衰落的两个阶段。”此说源于寺内所藏清代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开化寺观音阁记》铭文:“距泫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山建开化寺,盖后唐武平二年创也。”查后唐无“武平”年号,历史上惟北齐后主高纬于年至年设有“武平”年号(末帝高绍义于年继续沿用),可能由此推定北齐为始创时期。
第二种说法是始建于晚唐昭宗时期,如张亚洁、张康宁先生《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称:“高平开化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舍利山麓,该(寺)创建于晚唐昭宗时期。”崔玉先生硕士论文《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研究》称:“开化寺的创建年代不是北齐,而是唐昭宗的龙纪和大顺年间,即—这一年。”此说源自宋、金、元碑刻中提及唐昭宗曾赐予开化寺创寺祖师大愚田地,且明代万历十四年()《申禁化城土木记》称:“此地一盛于唐,龙纪、大顺间建清凉若。”中华民国5年()《补修开化寺碑文》亦称:“泫城东北乡舍利山有开化寺者,为我高十四寺之冠。相传创自有唐,诚古刹也。”
第三种说法是始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年间,如梁济海先生《开化寺的壁画艺术》载:“寺院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初名清凉寺。”王宝库先生《高平市开化寺》载:“寺创建于五代唐庄宗同光年间,初名‘清凉寺’。”此说有后唐同光年间所建大愚祖师墓塔为证,且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开化寺补修中殿记》亦称:“寺为大愚禅师卓锡地而肇造于后唐庄宗时。”
除此之外,《开化寺补修中殿记》碑上还提及两种分别将始建时间定为晋朝和初唐的传闻并予以驳斥:“或曰创自晋,盖误集字之短碣云,按:集字仿于《圣教序》,转相摹拟,在在皆有,晋唐即相距,岂能起右军而挥洒哉?且有宋年月可考也。或又曰自唐太宗,而借寺前翁仲为口实,益虚诞不足论。”这两种传闻分别因为寺内一块集东晋王羲之书法而刊刻的古碑和寺前山坡上的一对翁仲而引发,均不能成立。
前文所列举关于创寺年代的三种主要说法也并不确实。“北齐说”实际上是对明显出现矛盾错讹的晚期碑文的进一步曲解,邈不可稽。“晚唐说”和“后唐说”虽有一定依据,但在早期文献中也没有找到更直接的证明。
实际上安设于大愚祖师墓塔上的后唐同光三年()塔铭上对于创寺年代有更确切的记载:“(大愚)因上党重围之后,于高平游历之间,厌处城隍,思居林麓。众仰道德,咸切邀迎。时有僧及俗士王希朋,与县镇官寮、住下□□,共请于舍利山院。果蒙俞允,栖泊禅庐,才不二年,俄构堂宇。”此处明确指出大愚禅师受高平僧俗之邀来到舍利山建寺是在“上党重围”之后。所谓“上党重围”,发生于唐末天祐四年(),当年四月朱温篡唐称帝,正式建立后梁王朝,改元开平,派军进攻晋王李克用统治的河东地区,大将李思安率军至潞州(古称上党郡,治所设于上党县)城下,在城外筑重城夹寨,长期围攻。次年()李克用去世,李存勖即晋王位,率军从晋阳出发,乘雾突袭,大破围困潞州的梁军,解除重围。
塔铭下文又提及:“(大愚)于天祐十八年四月八日,蒙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杨氏专差星使,请至府庭,留在普通院中。”“天祐”本为唐昭宗李晔最后一个年号,唐哀帝李柷沿用,自至年,前后不足4年,天祐四年()即后梁开平元年,朱温篡位后唐朝宣告灭亡,但河东、凤翔、淮南等藩镇仍沿用天祐年号,“天祐十八年”即后梁末帝龙德元年()。此后大愚一直在普通院居住到圆寂为止。由此推断,大愚创寺时间当在后梁开平二年()到龙德元年()之间,考虑到他先在禅庐栖泊约2年之后才正式构建堂宇,那么可以将正式建寺时间进一步限定于年至年,均属于后梁时期,既非晚唐,亦非后唐。
三祖师灵迹
大愚圆寂后归葬舍利山,其墓塔的塔铭由高平县令、将仕郎、前太子校书王希朋撰写,题为《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落款署有门人灵鉴、院主觉丕以及觉明、觉元、觉海等数十位弟子法名,全文如下:
“禅师俗姓刘,法号大愚,本潞城县人也。自丱岁归空,依年受戒,始讲律于东洛,复化道于西周。惠解无伦,敏聪罕类。五言八韵,人间之哲匠词踈;返鹊回鸾,海内之明公笔浅。加以轻清重浊,上惑去疑,达五音之玄门,明四声之妙趣。凡关智艺,世莫能加。著述书篇,流传不少。固得皇都道侣,钦凑如麻;赤县衣冠,敬瞻若市。
后因父母倾殁,葬事将终,身披麻纸之衣,志隐岩溪之畔。遂于峡山石洞中,发愿转《大藏经》及念诸经陀罗尼五十余部,各十万八千遍。又刺血写诸经,共三十卷。并造陀罗尼幢,以报劬劳之德也。其后则不拘小节,了悟大乘。道符佛□,德符禅性。洞晓色空之义,圆明行识之门。
而又因上党重围之后,于高平游历之间,厌处城隍,思居林麓。众仰道德,咸切邀迎。时有僧及俗士王希朋,与县镇官寮、住下□□,共请于舍利山院。果蒙俞允,栖泊禅庐,才不二年,俄构堂宇。问道毳客,雾集云臻;忝学缁徒,摩肩接踵。其郍名扬华夏,声振王侯。须见皈依,遽闻迎命。
于天祐十八年四月八日,蒙府主令公李、郡君夫人杨氏专差星使,请至府庭,留在普通院中。贵得一城瞻敬,莫不冬夏来往。禅伯满堂,无非悟道之人,悉是慕檀之士。师乃坚持绝粒,供养专勤。
奈何去同光元年九月廿三日,化缘□终,视□迁灭,坐□浮世,体不坏伤,精一之行转明,凡百之情益□。春秋七十四,僧腊五十五。莫不上感侯伯,下及官僚。阖城之道俗悲攀,拥之僧尼泣送。旋归山院,益动门人。小僧觉丕等,痛法乳之悲,无阶可报,念师资之道,有失依投,睹尊亲于法堂。
二年,俨若起灵塔于翠巘,不日将成,安厝有期,聊申序述。呜呼,以禅师性格行孤持,意识玄明,平生利济之心,囊日慈悲之便,徵诸往事,万一难陈。含毫强名,辄为记矣。”
此记对大愚禅师的生平以及建寺过程所述甚详,但未提及大愚作《心王状奏六贼表》和韵母上呈唐昭宗并得到赏赐的重要轶事。《心王状奏六贼表》是一篇宣扬佛法的文章,论述如何降服心魔,“渡生死之爱河,达菩提之彼岸”。金代皇统元年()高平县令王庭直为大愚所撰此表刻碑,并作跋曰:“高平县舍利山大愚禅师作《心王状奏六贼表》并韵母三十六字,唐昭宗特赐土百顷,祠部三十八道,紫衣十道(恐后代徒弟不习经业,迴土九十顷)。”北宋天圣八年()《泽州高平县舍利山开化寺田土铭记》载:“唐昭宗特赐上件地土一十顷,充供僧之用,大顺元年赐。”元代至顺元年()《皇元重修特赐舍利山开化禅院碑并序》称:“且古之梵宇天下者皆有因,惟其道之所就,不以干也。故秦以草堂,汉以鸿胪,举斯二者,以其仁也。故尊而创之,非干然矣。今开化者,亦有因耳。始大愚禅师之创,即唐时嘉僧,作《心王表》,昭宗以方外之宾,尤敬,特赐腴田万亩,师虞将来恐尚产业,惟受千百,余亩退焉。”清代顺治《高平县志仙释》载:“大愚公隐于舍利山五音洞,调演声律,达五音之玄门,明四声之妙音,寿九十余,一夕谕门徒曰:‘上帝有招,吾将归矣。’遂沐浴端坐而逝。每风晨月夕,洞中常若有五音之声,后人因名其洞为五音。……表并韵母三十字上唐昭宗,特赐土百顷、祠部三十八道、紫衣十道,住舍利山。”清代《山西通志》另载:“舍利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释大愚公隐此,调演五音于洞中,常闻五音不绝,后撰韵母三十上昭宗,赐田及紫衣,盖洞中所调演也。”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对大愚禅师的一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大愚俗姓刘,潞城县人,大约出生于唐代大中四年(),自幼出家,19岁受戒,聪慧博学,精通音韵,父母去世后曾经隐居石洞,发愿转经念咒,刺血写经。唐代末年,曾撰《心王状奏六贼表》和韵母30字(一说36字)献于唐昭宗,获赐顷(1万亩)田土、36道度牒和10道紫衣,大愚退回90顷(亩)赐田。后梁初期,大愚应邀在舍利山驻锡,开始时住在简陋的禅庐中,后来正式修建殿堂屋宇,广受僧俗拥戴。龙德元年(年,即天祐十八年)应节度使李嗣昭夫妇之请至普通院修行,于后唐同光元年()圆寂,享年虚74岁。
大愚弟子众多,影响遍及河东地区。元代至元十九年()《资圣寺创兴田土记》提及高平另一古刹资圣寺的祖师钦公紫岩大师在学法时曾经“初参大愚,次见犗牛,后得法于安闲脚下松溪老人处,密传心印。”金代名臣李晏为其父亲李森所撰《先考正奉君墓志》记载其祖父李异曾经“受韵于大愚公长老,有《切韵门庭》行于世。”李晏在墓志中又提及其伯父李林、父亲李森“当崇宁、大观间……始应进士举”,由此推断实际上李异是一位生活于北宋中后期的文士,与大愚所处的晚唐、后梁时期相差甚远,所谓“受韵于大愚公长老”云云,实属附会,但也从侧面说明大愚地位崇高。
大愚富有文采,顺治《山高平县志艺文志》收录了其诗作《长平吊古》。另《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了唐末、五代大画家荆浩(约—?)的一则轶事:“时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尝乞画于浩,寄诗以达其意曰:‘大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后浩亦画山水图以贻大愚,仍以诗答之。”开化寺祖师大愚确与荆浩为同时代人,但无法判断是否与乞画的邺城青莲寺僧人大愚是同一人。
舍利山上旧有一个石洞,名为五音洞,传说为当年大愚调习声韵的处所,被后世视为名胜。清代顺治二年()姬显庭所撰《开化寺移修东殿重塑三大士碑记》载:“缘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石室调五音为字母,名‘五音洞’。更著《降魔表》文上之唐昭宗,因得赐紫卓锡。是寺之创,以石室灵文显,而山之名亦以石室灵文显。……历千禩后,云封古洞,尧气犹涵,烟锁贞珉,宝色更粲。二事且将不朽,不第以水色山光、崇室危榭斗胜已也。”按照塔铭所载,后梁时期大愚才来到舍利山修行,其时唐昭宗早已被害,则其撰表、作韵母上奏并获得赏赐必在此之前,非如元代以来文献所称在隐居五音洞之后。常四龙先生《开化寺》书中记载:“五音洞在舍利山的山腰处,据当地老人们回忆,五音洞不很大,外面用石条垒砌,门楣上刻有‘五音洞’三个大字,门口两侧刻有对联一副,洞不深,约有两米多,扣之铿锵有声,洞内有一个小圆洞。”据开化寺管理人员告知,此石室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期间为修水库而被拆毁。
大愚墓塔塔铭未说明初创时的具体寺名,仅称之为“舍利山院”。北宋大观年间的《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记载:“夫舍利山开化寺者,旧曰清凉若。”清代顺治年间《开化寺移修东殿重塑三大士碑记》亦载:“考《邑乘》,东北隅山名舍利,中藏古刹,肇始有唐,号曰清凉若。”推测此寺最初的名称可能为“清凉若”或“清凉寺”。“若”是梵语“阿兰若”(Aranya)译音的简写,原指森林,引申为远离人迹的寂静之所,后世用作佛寺的代称。
大愚圆寂后,弟子们于同光二年()在寺院东南一块平地上建造一座墓塔(图2),次年()落成。此塔为开化寺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正方形平面,高约4米,采用单层亭阁式造型,底设须弥座,屋顶近于四坡攒尖形式,中央设蕉叶石雕,其上部塔刹已毁;塔背面嵌塔铭刻石,两侧镌有僧人和妇人浮雕(图3)。正面刻石已失,近年重新安设了一块新石。
图2大愚禅师墓塔
图3大愚禅师墓塔浮雕
四宋建大殿
北宋时期寺院正式改称“开化寺”,得到更大的发展。明代万历《申禁化城土木记》载:“(寺)再盛于宋,元祐、绍圣中改开化禅林。时则有称腴田万亩者,有称古桧青葱者,耆山鹄苑,表灼支提,要自大愚,栖真□□。”清代顺治年间《开化寺移修东殿重塑三大士碑记》亦载:“入宋更为‘开化’。”实际上天圣八年()《田土铭记》碑上已经出现“开化寺”之名,早于明碑所称的元祐、绍圣。
寺所在的舍利山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大观四年()由进士雍黄中撰写、崔静集王羲之书法而成《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图4)描绘道:“其山于高平延谷东北回环三十里余,岩岫翠微,峰峦层聚,崛然而起,衮然而下,或斗或倚,若骤若止,左抱右掩,属峄盘绕。汍泉激扬齐汩而性靡常,图之莫得;礐石蹲踞偃仰而奇且怪,状之勿能。古桧箐葱,珍禽以之扆止;灵井渊净,神龙以之隐藏。其他灌木畅茂,莽草蔓延,冬积雪而煦妪,夏流金而清凉。秋风寥寥兮,籁乎绿竹;春日迟迟兮,笑乎异花。时寺建于其间者,不其美与?”
图4大观四年《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残碑
其山林风貌一直延续至今(图5),历代多有赞誉,如元代至顺《皇元重修特赐舍利山开化禅院碑并序》云:“此寺之峰,邈高平里近三十,乃县之艮隅也。山势连绵,以接本止,舍利之峰,麓势巉岩,危峤巘崄,可绘图焉。以王维云:‘主位唯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廻抱处僧舍可安’,诚有以也。斯之胜地,实沙门游履净境,是大愚之襗也。”清代顺治《重修西殿碑记》称:“泫邑东舍利一山,开化寺建于其中,规模宏壮,宫殿九重,瑞气祥云,烟雾腾闪,朝晖夕阴,金紫交映,况奇峰拱对,嶐嶐巍巍,松栢苍蔼,郁郁菁菁,龙听经,虎拜佛,气象万状,讵非洋洋乎胜景也欤?”中华民国时期《两社公议让地留葬小引》亦称:“开化寺庙宇巍峨,佛像尊严,土地□饶,松栢葱翠,诚得舍利山之灵秀。”
图5开化寺山林环境
北宋天圣八年()《泽州高平县舍利山开化寺田土铭记》(图6)详细记录了当时寺院所拥有的房屋、田地账目,落款为“陈塸善友李问施到充常住供僧修造天圣八年十二月日寺主僧惠□”,全文如下:
“山林田土东西各至山外坡下,南至寺坂下,北至黄山分水□。
本寺山后地一顷,东至河,西、南、北至分水岭。
神西地一顷,东至道,西、南、北至水□。次南二十亩,东、西、南至坡下道,北自至。
神东南八十亩,东至河,西、北至宋文,南至李木,其宋文地出入陈塸下。
寺东麻地一十亩,东至程信,西至李一,南至坡,北至道,车牛向东出入。
寺南麻地一十亩,东、北至王□,西□□时,南至坡,车牛向北出入。
寺北屋三间,山门二□,东、南、北至道,西至赵可。
西河麻地九亩,东、北至□,西至河,南至道。
河西屋三间,□子二亩,东至河,西、南至道,北至程言。
王村屋三间,麻地二亩,东至宋文,西、北至王□,南至道。
武家坡四十亩,东至屋,西至河,南至武大,北至李千,其地向北出入。
南庄屋一十八间,地二顷,东、南至王千,西至河,北至牛一,四至内并无诸人车牛出入。
唐昭宗特赐上件地土一十顷,充供僧之用,大顺元年赐。
寺坂下客院屋三间,地八亩,东自至,西至河,南至李千,北至道。
□院□里客院屋五间,庄北地四十亩,四相自至。
庄南……东、北自至,西、南至河。
河南塄地八亩,东至河,西、南至武……
车牛武大地内向南合河出入,其客院车牛……
上件客院二,厨屋八间,地六十余亩,祥符三……”
图6北宋天圣八年《泽州高平县舍利山开化寺田土铭记》碑
由碑文可知,当时寺院主体院落拥有山门和北屋(殿)三间,此外还分散设有几处客院和其他房屋,附属的土地更是分布于周围十余处地方,大概是陆续购置或获捐而得。其中唯有唐昭宗所赐10顷(0亩)“上件地土”未注明具体位置和四至范围,应该不在舍利山一带。碑文提及的“祥符三”应指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清代《山西通志》收录了一首《游开化寺》七绝,题注“在舍利山”,作者标为北宋名臣韩琦,诗云:“蒙山崦里藏神宫,朝苍暮翠岚光浓。枯松老栢竞丑怪,危峦峻岭相弥缝。”但韩琦诗文集《安阳集》中所收《游开化寺》是另一首长诗,所咏显然并非高平开化寺,故而这首七绝的作者颇可存疑。
学界公认开化寺现存大雄宝殿(图7)建于熙宁六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接近正方形,歇山顶,当心间前后檐柱均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设阑额、普拍枋,柱头施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栱,无补间铺作,仅于补间位置的柱头方上隐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垫。其构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风格。当心间前檐石柱外侧分别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及年月日题记(图8),东柱为“陈塸村维郍李庆、妻魏氏施石柱一条,男文衡、文仲,新妇秦氏、张氏,孙男宅兴、善兴、渐兴、中兴熙宁六年岁次癸丑三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西柱为“陈塸村维郍魏亶、妻崔氏石柱一条,男文中,次文皋、次高喜、次举儿,新妇李氏、赵氏,孙军喜、见喜熙宁六年岁次癸丑三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可为明证。
图7开化寺大雄宝殿南立面
图8开化寺大雄宝殿前檐当心间东檐柱石刻题记
大殿梁、枋、斗栱、栱眼壁等位置绘有彩画(图9),虽已年久剥蚀,仍有许多图案保存相对完整,多以黑、红、白三色描绘外缘道,身内采用红绿青三色叠晕,纹样细致生动,可与《营造法式》之“彩画作”相映证。
图9开化寺大雄宝殿栱眼壁彩画
更为珍贵的是,大殿内壁绘满壁画,佛像、人物、建筑、山水、花木刻画精细,笔法娴熟,堪称北宋壁画艺术的罕见杰作(图10)。大观四年()雍黄中《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称:“予尝眷爱斯景而屡往游焉,故僧清宝与予交久而益敬,姑以元祐壬申正月初吉,绘修佛殿功德,迄于绍圣丙子重九,灿然功已。又以崇宁元年夏六月五日,直以兹事询予为记。……愚修此佛殿功德,其东序曰华严,扆壁曰尚生;其西序曰报恩,□壁曰观音,功费数千缗。”文后附有一些捐施官员姓名以及主库僧清谏、供养主僧清道、主持沙门僧清宝法名。碑文证明于元祐七年()正月至绍圣三年()九月,在住持僧清宝等人的主持下,为大殿绘饰壁画。大殿当心间后檐柱内侧亦有墨笔题记,目前仅能辨别出“……匠郭……”2字(图11),而潘絜兹、丁明夷二先生《开化寺宋代壁画》一文中记载了较早时抄录的两段原文:“丙子六月十五日粉此西壁,画匠郭发记。”“丙子年十月十五日下手捁榖立,至十一月初六日描讫,待来年春上采,画匠郭发记并照壁。”此处“丙子”即绍圣三年(年),与碑文时间吻合。
图10开化寺大雄宝殿后檐墙壁画局部
图11开化寺大雄宝殿当心间后檐柱题记残迹
值得一提的是,大观碑上还记载:“在昔之遗迹,革鼎名号,废兴之岁月,则清源隐士少监王景纯及子潞帅曙刻石叙之备矣。”此处所称之“潞帅曙”指北宋名臣王曙(?—),字晦叔,祖籍河汾,其父王景纯迁居河南府(洛阳)。王曙进士出身,历任各种官职,仁宗时期曾知潞州。由大观碑可知王景纯、王曙父子曾经在开化寺立过另一块碑石,详述寺院历史渊源,可惜此碑现已不存。
五金构杰阁
金代开化寺在大雄宝殿后院东北角建造了一座观音阁,保存至今(图12)。此阁共设两层,底层以石墙封砌,内藏石室(图13),分为两间,里室拱券门内有一泉眼,可能就是《山西通志》所记之“舍利泉”。上层为三间悬山顶木构建筑,前廊两次间中间各加一根石柱,隔为五间。柱头上施单昂四铺作斗栱,无补间铺作,进深六架椽,结构简洁。
图12开化寺观音阁南立面
图13开化寺观音阁底层石室
观音阁西山墙上嵌有一碑,立于金代皇统元年()十二月腊日,上刻当年大愚禅师所撰之《心王状奏六贼表》(图14),高平县令王庭直作跋文曰:“以定发慧,以静生觉,天下之成心也。成心之中,佛性存焉。余观此表,真佛子语。妙公携以见示,遂使与余慧出于定,觉明于静。天地间扰扰群务莫能干。吾至真精进勇猛,立地成佛,善哉善哉。因劝妙公刻之石,以示来者,贵使舍利禅师佛语愈久而愈不泯也。”文后附识“裴泉村李京评事同男李舍己财三百余贯重修禅师殿”,落款为“寺主僧义贤、知库僧义胜、讲经论彰法院沙门义妙立石”。王庭直于天眷三年()开始担任高平县令,其事迹载入顺治《高平县志名宦志循吏》。跋文中所云之“妙公”即开化寺的义妙禅师,而由附识可知当年裴泉村李氏父子还捐资多贯重修禅师殿。此碑或许可以从侧面证明最晚至该年观音阁已经建成,但碑刻属于可移动文物,也不能完全据此判定建筑的年代。碑文同时表明当时曾经重修“禅师殿”,所指不详。
图14金代皇统元年《心王状奏六贼表》碑
观音阁前檐西侧石柱南侧镌有题记:“邑令任致远沿督税访妙□,师烹茶导话,颇快尘襟。癸亥腊月六日。”(图15)据顺治《高平县志官师志》记载,在柱上留题的任致远在金代“太和三年”出任高平县令。此“太和”即“泰和”,金章宗年号,泰和三年()恰好为癸亥年,与题记吻合。但金代文士李森《嘉禾堂记》另有记载:“皇统三年春,任令致远时令于此(高平县)。”由此可见《高平县志》所载有误,题记所云之“癸亥”应为金熙宗皇统三年(),比泰和三年整整早了一个甲子,与《心王状奏六贼表》碑时间接近,为此建筑始建年代的判定提供多一重证据。同时亦可推断,任致远所访的“妙□”禅师很可能与王庭直跋文所谓“妙公”一样,同指义妙禅师。
图15开化寺观音阁前檐西侧石柱南侧题记
前廊东侧石柱西侧刻有李肯播于崇庆元年()所作的题记:“泽州同知宋雄飞翔霄、县令任元奭善长、县尉独吉明威、前长子县令毕伸邦荣从友人宋文铎振之、李熙载广之,暨显公和尚之请,联辔来游。崇庆改元三月中濣前一日李肯播克绍识。”(图16)李肯播字克绍,出身于泽州李氏世家,其祖父李晏、父亲李仲略均为金代显宦,题记中所列官员宋雄飞、任元奭二人均曾任高平县令,其名也均可见于顺治《高平县志官师志》。
图16开化寺观音阁前檐东侧石柱西侧题记
东石柱的东侧另有一条石刻题记:“叔厚德夫肄业于此。时岁在摄提格。”(图17)无年月标记。“摄提格”是古代一种星岁纪年,即寅年。《三晋石刻大全晋城高平市卷》认为该题记与同柱西侧的题记同样作于崇庆元年(年),但年为壬申年,与“摄提格”不符。
图17开化寺观音阁前檐东侧石柱东侧题记
在大殿后檐墙上还有一条金代墨书题记,字迹断续模糊,目前大致可辨为:“廿五日山麦……天会十三年五月□日种麻……泽州……”大概是有关作物种植的记录,与建筑营造无关。“天会”本是金太宗年号,天会十三年()正月太宗驾崩,熙宗继位后沿用。
金代著名官僚文士赵可是高平人,《金史》有传,身后归葬故乡,其墓在开化寺南侧,至今尚存一对文武翁仲(石像生),头部已残,高约1.5米(图18)。寺内康熙年间《开化寺补修中殿记》对此有载:“(寺前)翁仲相传为知制诰学士赵可墓,《志》称在魏庄东,事或不诬。”乾隆年间《高平县志陵墓》载:“翰林学士知制诰赵可墓在魏庄东舍利山麓(今尚存二翁仲)。”这两座翁仲也是金代所遗与开化寺相关的历史文物,不可忽视。
图18赵可墓文武翁仲
六元代复兴
金末元初战乱频仍,开化寺可能也遭到一定破坏。至元代中叶文宗至顺年间,开化寺得以重修复兴。
至顺元年()潞州昭觉禅院僧人韩溪文瑾所撰之《皇元重修特赐舍利山开化禅院碑并序》(图19)记载:“师友明君,田既胜,何招提之劣耳。历年绵远,经代尤深,延迄洪元,仅四百余,兴替几之。目今僧御等,以为名山古寺,非大愚创之,其谁能治耶?将田出之,俭用积累,岁之丰盈,续而完之,其寺一新,庠序有次。中乎大雄殿,后以演法堂,前钟层楼,庚兑置大悲之阁,甲震树解脱之门;东作筵宾之舍,西为讲肆之堂,法堂右仿维摩净室,左立观音之阁。香积居筵宾之后,仓廪麟庑有之全,周垣僧房咸备有焉。迂睹绰然,疑梵宫移来耳。使观者太息,吁人间一绝焉。”此碑由开化寺僧人义迁刻立,下设龟趺,碑阳有“皇元特赐开化禅院碑”9个篆书大字,碑阴上部有“国泰民安、皇帝万岁、法轮常转”12个楷书大字,下部刻“本寺大小僧众名目于后”,包括尊宿仁谧、住持尚座仁御、庄主仁端、住持仁显、讲经论沙门院主义迁、义朗、讲经论沙门副院义添、义道、讲经论沙门财帛义聚、义远、义谨等,还列有潞州地区其他寺院多位僧人的法名,堪称元代本地佛寺建置的重要史料。
图19元代至顺元年《皇元重修特赐舍利山开化禅院碑并序》碑
碑文列举了寺院重修后的基本格局:寺前中间一座层楼辟为钟楼,阁西建大悲阁,阁东设山门(解脱之门);前院中央为大雄宝殿,东为宾舍,西为讲堂;后院正殿为演法堂,其东为观音阁,其西为维摩净室。在宾舍之后设香积厨,此外还包含各种仓房、僧房、庑房,格局已经非常完备(图20)。
图20元代至顺元年开化寺平面格局示意图
目前寺院正南侧中央现存一座楼阁(图21),形如城门,下为砖砌高台,中设拱券门洞;上部为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带周围廊。室内柱梁多为弯曲原木,檐下柱头施五铺作斗栱,补间设斜栱。此阁带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当代学者基本公认其应为元代碑记所云之“前钟层楼”,而位于此楼西侧的大悲阁和东侧的山门后世均已不存。
图21开化寺南阁南立面
院东南大愚禅师塔旁侧另有两座石砌高僧墓塔,建于元代。一为文清禅师塔(图22),正方形平面,采用3层楼阁式,造型简朴,塔刹已毁,塔身侧面嵌有至顺二年()韩溪文瑾所撰之《敕赐舍利山开化寺清公塔铭记》:“开化寺,尊宿尚座仁御□师清公之创也。师讳文清,姓潘氏,天党东池人,九岁出家,依舍利忍长老柏溪为师,一睹尤奇,有祖之风。十八受具,主开化,居甲非乙,抱行布德,不敢名讳,以山主之号称之。以耳顺之年,未病而圆寂矣。僧俗感叹,葬之以礼,树而祀之,以致其追远之诚,可谓尽其道矣。仁御舍己之财,创修浮图,乃有以也。经不云乎,为亡师立塔,用自物可,不得用师物,何妄意哉?……今御于师,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又为之高胜,其师资之道,可谓终矣。”文后附文清弟子门人仁从、仁显、仁御、仁端、仁荣、仁正、仁谧以及知库义普、直岁义泰、院主义福、维那义谨、住持讲经论沙门义聚、财帛讲经论沙门义添、前住持讲经论沙门义迁等众僧法名和“本院师孙三拾有余”。
图22文清禅师塔
另一座石塔为义聚禅师塔(图23),单层扣钟式,基座之上设莲瓣,顶设塔刹。塔上原嵌之《舍利山开化寺创修聚公和尚塔铭》由智实和尚撰写,刊刻于至正十三年(),现已移藏于寺内,文字残缺严重,目前仅能辨识“况本师者,潞州上党□□□□□,姓郭,先考郭□□、先妣吴之子,自幼岁出家,于泽州□□舍利山开化寺,拜显公和尚为师……观音之圣,重修冥殿之十王……”等字样,落款为“僧礼禛、讲经论沙门礼祚”。此处提及的“显公”即仁显,为义聚之师,生活于金末元初,其法号亦可见于金代崇庆元年()石柱题刻。由其文推断,此时寺内除了供奉观音的场所之外,还有供奉阴世十殿阎王的殿宇。
图23义聚禅师塔
七明代续营
元末开化寺再度颓败,明代又屡有续建、重修之举,留下了较多的碑刻、题记。
大殿后檐墙西内壁现存一处宣德五年()四月十五日墨笔题记:“天地冥阳水陆大祭,僧智移……僧陆拾余名,十方坛僧善众……余人□僧布施……”(图24)当为寺僧智移禅师在大殿内主持某次水陆大法会的记录。
图24开化寺大雄宝殿后檐墙西内壁墨笔题记
智移禅师墓塔(图25)位于大愚禅师塔一侧,形制与文清禅师塔类似,同为正方形平面的3层楼阁式石塔,顶部已残,雕饰相对丰富。塔上所嵌《敕赐舍利山开化寺移公和尚塔铭记》载:“本寺尊宿讲主师耶耶移公之创也。系是本里,俗姓郭氏也,九岁出家,依舍利忍长老,具开化,居甲非,不敢名讳,以山主之号称之□耳。正统年病而圆寂矣。僧俗感叹之□,□□追逐之诚,可谓尽其道矣。闻□舍己之资,创修浮图,迺有以也。经不云乎,亡师立塔,用自物可,不得用师物,何妄意死也。虽心丧有期,而追□之殷固无已焉。移公于师,事死如生,事之如存,又之高胜其师资之道。”落款为住持闻增与门徒思记、思冲、思鉴、思兴等以及移公法孙思会、思财等。智移于正统年间(—)圆寂。值得存疑的是文中有“天顺丙午”立石纪年,查“天顺”为明英宗年号(—),其间无丙午年,亦无其他带“丙”字纪年,此处显然有误。天顺时期唯一带有“午”字的纪年是天顺六年()壬午,其后最早的丙午年为成化二十二年(),距离智移去世至少已有37年。
图25智移禅师墓塔
万历十年()七月寺内所立《重修观音庙记》(图26)碑文曰:“世传观音福利后人,神为至尊,甚可敬也。古迹开化寺,旧有庙堂,神灵所栖,四方瞻拜者,盖勃勃矣。年久颓坏,有善人之心者,诚所不忍也。石村耆民姬汤举家好善,素称长者,输心改革,栋宇重新,不惟神安所止,四方瞻拜思快睹之心亦可慰矣。诚哉美事,不可泯没,则神之所以福利者,斯人其最先欤?故记之,以垂不朽云尔。”落款为“石村中里施主姬汤、兄姬舜、男尚邺、长男姬尚信、次男姬尚弟,僧人崔善源。”此处所云之“观音庙”可能指金代所建的观音阁。
图26万历十年《重修观音庙记》碑
万历十四年()高平县令杨应中颁布《申禁化城土木记》,魏庄东里乡民赵朝鸾在寺内为之刻立碑石,其文曰:“当万历辛巳,邑侯刘公,从耆民赵朝鸾请,下劄禁舍利山刍牧,家严作记,载□迹详矣。至丙戌,杨公□□□得以庶老宾于庠,复请公慨然扬示。括田三顷,止其盗卖;储培桧栢,戒其□斫。……始如清宝辈,克振饬之,亦庶几阇黎之止蛊。频年剥敝,沃土鬻而止□,其隢连抱尽而仅存其本,此不□数岁□,贞林色界院辟□□□草场矣,……知公已今精庐颜葺,瞻以净土,菀然山木丸丸。”大意是禁止周围村民在舍利山放牧、砍树,以保护山林环境。
寺院南侧楼阁底层南墙上现存万历二十八年()《重修开化寺大悲阁记》碑,其词曰:“高平县舍利山阳开化寺,自古有之。溯其创建之始,代远人迷,无迹可徵。其殿阁因历年久,雨剥削风零,栋宇几颓。有信士姬汤,乃石村中里人也,平生好善敬神,于十王殿、观音殿、中殿西,一年累年,次第修完。至于大悲阁,自汤之祖寿官姬定修补、父阴阳官姬佩芝修补、兄姬舜修补,工程浩大,历年以来,又将废坏。僧人正怀等有忧焉,化缘修阁,此汤之素愿者,恺然许之,捐赀不息,于大明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吉日兴工,其阁焕然一新,足延数百载矣。故铭之于石,以为后世信士之一监云。”落款为“信士姬汤、妻赵氏、男姬尚信、姬尚弟、孙姬列松”等以及寺住持僧正程、正怀、正全、正器、善岩、善和、善春、善就等僧众法名。可见元代的钟楼在明代已经改为大悲阁,姬汤的祖父曾经予以修缮,后又废坏,姬汤在万历二十八年又做了较大规模的重修,而此时寺院建筑还包含十王殿、观音殿(阁)、中殿(大雄宝殿)等。
开化寺东侧庭院的东南角有一座两层砖砌小楼,底层室内嵌有一块万历四十三年()卫兴高所撰之《重修舍利山开化寺钟楼记》碑(图27),文曰:“邑东舍利山有开化寺,敕修创自异代,其来旧矣。夫寺必有钟,钟必有楼,匪直为观美也,然钟一鸣而僧肃听,则旦暮礼佛之心殷,夙夜清净之念动焉。是钟之不可不具,楼之不可不建也明矣。里人张姓讳应禄者,其先祖常输诚捐赀,虔心独立,相传亦非一日耳。历来世久日远,风雨颓坏,地将臲卼,则钟于何悬哉?禄谒此寺而覩其记原先世之孑创者,于是复出己财,严督工匠,不岁月而奏绩巍峨,重新栋宇,耀目闾闬,佥谓张子之敬以尊神而孝以承先也,诚哉。奕世具有光焉。是可勒石为盟,以绍万世长久之记云,故献俚言以序于右。”落款为“高平县丰益乡三都魏庄东里七甲信士张应禄、妻卫氏,率男张问德、张问政、张问孔,孙张麒、张麟”,和“本寺僧正宣”、“木匠冯守兴、甃匠成丕全、玉工李尚聦”。可见此处另有一座钟楼(图28),孤立一隅,与明清佛寺常见格局有所不同,万历年间颓坏,魏庄信士张应禄全家捐资重建。
图27万历四十三年《重修舍利山开化寺钟楼记》碑
图28开化寺东院入口与钟楼
大殿西山墙上所嵌崇祯十六年()碑题为“重修金装佛像地藏十王土地三堂补修佛殿三座记”,其文字仅能辨识“泫邑之艮,名山舍利,古刹开化,岁月久远,殿宇佛像废矣。今县之□□□东坪……焚修……”,由田恒泽撰写,落款为捐施人“姬□贞、男姬翊腾、姬遂周、姬逊周、姬远周、姬达周、姬道周,母吴氏”,还有“主持僧圆融、徒可绍、徒孙悟玺、悟琨、悟璧、曾孙周祥、周瑞”法名以及“丹青郝满池、瓦匠成应云、木匠郭长青、玉工郭云清”各工种匠师姓名。由碑题可知,当年对寺内地藏堂(殿)、十王堂(殿)、土地堂(殿)的塑像重作金装,并对3座佛殿予以修缮。
现存前院西配殿为十开间硬山建筑,据附近老年村民回忆,幼时曾经见其中布置阎罗、鬼怪塑像,当即十王殿之所在(图29)。而地藏殿和土地殿应该即现存前院东厢位置的两座五开间配殿(图30),与十王殿相对。
图29开化寺十王殿东立面
图30开化寺前院东配殿西立面
开化寺院中还存有一块嵌壁碑,其正文曰:“粤稽此刹□于唐焉。自唐迄今,累年久矣,间有增修,不知凡几迩来东西灿烂,大非其昨,讵非一时之盛观,千古之快睹也哉,而有所不相配合者,两墀若池,一路如蹊,院几颓敝不堪矣。歉歉在念,勃勃动中,于是乞募资财,喜舍不吝,仍旧莫□□耳。乃如高下偏陂何哉,填砌均平,不日告成。不亦辉辉乎四方,并耀昭昭焉六合,同新是用,刊石永垂不朽。”主要记录对院内铺地重新填砌的经过。碑上无年号标记和僧人法号,仅有“赵继□”“□国屏”“赵继光”等施主姓名。《高平金石志》推断此碑为明代所立,未知何据,暂录于此,以备续考。
八清代重修
明末开化寺又沦于衰落,清初获得重修,并有局部改建。顺治二年()所撰《开化寺移修东殿重塑三大士碑记》载:
“寺庙隐僻山谷间,有骚人墨士凭而吊之,止一戏嘘而已。岁甲申春,为日月变更之始,携关中兰谊张子穉恭,同乡陈子壶岚、李子汉清,登山巅,憩五音洞中。一出,响如应韵,致铿然。及睹壁间禅文,义奥蕴深,笔画遒劲,同志怀想千古,不禁揄扬赓歌,为一时登眺美谭,为千种阐扬盛事。
载观大雄殿外,廊庑混乱,爻象参错,千余年来无人更正,以为上方缺典。未几,里中信士卫志翰同嗣乌台承使卫必昌锐意承之,改旧穿廊为东殿,移水陆东殿大士像于中,庙貌重新,焕然改观,创造三大士像,金碧辉煌,丹垩炳朗,极一时工匠之选,与寺终始焉。丐予言为记,窥见万物兴废有时,人心鼓动有数,自唐迄今,其间销沉者不知几许。神庙末年,住持式微,山门几为瓦砾,居士以一念好施,诸务渐兴,其如来垂光、大士慈佑所致欤?居士家多善因,桥梓同志以聚村乐善,为乡人倡导,是可述而志也。予无能为居士益,但令斗室留云,鸿文快日,今兹功德当与共之,即以表扬因果,为居士劝进,谁不曰宜?且山性多材,松柏为茂,菁葱苍翠,四围如障,热客烦襟一暂息其间,辄生出世想。居士能一力担荷,当如苍松古栢,日新不已,不亦恢恢乎大观也哉?
先是,山木尝美榷于斧斤,里人选佛子圆融,力持院事,山灵起色,胜地增辉,天心人事。一时凑合,即大愚公之常存也可,即居士之常存也亦可。工起于乙酉春季,落成冬季,费且不赀,俄顷为就,即居士忘善不居,而余且为居士多之,是为记。”
碑阳由寺僧可绍书丹,姬显庭(字相周)撰文,另署陈烶(壶岚)之名,落款为“顺治二年岁在乙酉春季十七日魏庄东里信士卫志翰同男卫必昌立石,玉工郭秀胤镌”。碑阴刻“三都魏庄东里人士见在王村居住,奉佛建大殿塑像,植福保安。信士卫志翰、室人姬氏、男卫必昌、男妇姬氏、宋氏、梁氏、孙女卫应姐立石。”并附“本寺住持僧圆融、徒可绍、孙悟玺、(悟)琨、周祥”众僧法名以及“石匠李彦厚、木匠冯弘、瓦匠王应水、郭子强、丹青陈加仕”姓名。
由此碑可知,开化寺后院东厢位置原为穿廊,所谓“廊庑混乱,爻象参错”,格局不佳,在魏庄信士卫氏捐助下于顺治二年()改建为三大士殿。此殿为三间悬山建筑,柱头上施三踩斗栱,至今仍保持原貌,碑立于前廊北侧(图31)。“三大士”指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殿中塑像从“水陆东殿”移来并重新塑造。
图31开化寺三大士殿西立面
顺治《高平县志舆地志寺观》另载:“开化寺在县东二十五里,有五音洞,即大愚禅师审音处。流寓进士张恂题诗留辞,李棠馥、庞太朴、陈烶、姬显庭并有和诗。”清初本地名士有多人曾经为五音洞题诗,传为佳话。
顺治十一年()又有《重修西殿碑记》碑,称:“奈世远人湮,风雨吹零,西殿倾颓,改适游览焉。即身任其事,出财重修,增其旧制,仍使佛地长春,焕然一新,于是勒石以志不朽。”落款为“高陵陈塸村北信士秦一改同男秦讨吃、三讨,匠王国秀、泥水匠成尚印、玉工李永福,本寺住持僧正孝、道胤、(道)祥、果贞、(果)禄、仙庆”。此处所云之“西殿”可能指前院西配殿十王殿,或指后院西配殿(图32),也是一座三开间悬山建筑。
图32开化寺后院西配殿东立面
后院正殿西侧朵殿在元代为维摩净室,于顺治十三年()改建为白衣大士殿(图33),三开间悬山建筑,前檐墙上嵌有当年所立石碑,上刻“顺治十叁年岁次丙申贰月初三日壬子兴工,创建白衣大士殿三间。魏庄东里信士卫必昌、男淇同刊石。”至此,开化寺中先后有观音阁、白衣大士殿和两座大悲阁一共四座殿阁专门供奉观音,分别设于金代、清代和元代、明代,而清代顺治二年所建三大士殿和之前的水陆东殿中也都设有观音像,可见对观音菩萨的崇信程度极高。
图33开化寺白衣大士殿南立面
康熙三十一年()寺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留下了3块纪事碑。当年二月姬译所撰《开化寺补修中殿记》称:“夫自五代洎今,历千年所,其间踵事增华,补苴式廓,一往而胥为陈迹者,盖不知凡几。余尝遐览今昔,而见所为金碧晶赫之区,如骊山之宫、太液之池、金张之邸、封君世家之宫室,壹皆迁变沦没而无所于救,曾不得如开化寺者,修而废,废而复修,得非以实诸所有者易渝,而空诸所有者长存乎?抑天下之财力,当其瞻盈,必有所耗,无以制之,将侈而溢,甚或销磨荡涤于水火锋镝之中,而不能啬而自禁,赖有清净之教为之疏通而施舍之所谓明治以礼乐,幽治以鬼神,人天小果之说,犹其外焉者也。然当年博物雅量,如所见欤?适起元大师殿工告落而需于记,俾后之人知宣力之玉名、作止之岁月,至其工壮森丽,有目共睹,奚烦更仆。且既修而或至于废,废而犹借于修,何有纪?极王逸少所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于是乎记。”文后附捐施者姓名以及“住持僧果贞”“徒先绍、庆、虔”“孙广清、奂、修、德、信、闻、慈”“曾孙通鉴、善、仁、常、周”诸僧法名。
同年八月赵凡氏撰、王席珍所书《重修西禅堂碑记》载:“粤自五音调演,六贼荡平,大愚公崛起前代而开化梵宇遂鼎盛于一时,法门广大,针芥日寻,禅堂乃因之而建焉。嗣是则感怀思旧,代不乏人,独至起元禅宗,严戒行,通典籍,而门下金森玉立之众,若授以愚公之心传,勤勤恳恳,操守靡懈,于是勉修中殿各处所,复为募化,诸檀那如赵桂、赵文炳,慨捐己资,鸠工庀材,阅数年而禅堂更新矣。居是堂者,由声律而悟本原,尊心王以弘方便,惟能自作主。斯菩提同证,后先辉映,于名山又何古今之不相及也哉。”落款包括“信士赵桂、赵文炳,住持僧果贞,徒先绍、庆、虔,孙广信等”。碑文证明当年对西禅堂进行重修,此“西禅堂”可能指的是现存之后院西配殿。
同年十二月李棅所撰《重修开化寺观音阁记》载:“其耸峙者惟观音阁,为大愚禅师卓锡处。师戒律精严,砥柱中教,所著上心王六贼表,刻之壁阁,与邑志永垂来许。阁在师审音洞之前,古木森森,石泉潺潺,铃铎一振,不惟雷鼓霆击,扬音大千已也。僧起元嗣大愚法音,见阁将倾圮,有志更新,奈力不逮,故焚香苦募,魏庄檀越十一人共成迺事。夫起元虽列选佛,学彻上乘,安得广长若向人人而说之也乎。余□观世音大士现身随处,法力无边,感应潜通,捷若影响。当起元发愿,时而善男信女念观音力,生菩提心,交相赞扬,输金出粟亦何难,给孤独长者黄金之布满祗园耶?爰是朝营夕建,丹雘涂塈,实枚有恤,庄严聿新,乃知起元之素行必大有倾动于喜信者矣,夫岂尽大士之感化哉?阁成,求记于余,勒书于石,则起元与大愚师可并传矣。”落款包括信士赵世熙、赵翀云等,以及“住持僧果贞,徒先绍、庆、纯、虔,孙广知……,曾孙通常、善、□、鉴、周”等僧人法名。可见当年除了大殿、西禅堂等处之外,还对观音阁作了维修重饰。
乾隆十六年()对“西殿”再作重修,并在北宋大观碑背面镌刻《重修西殿功德施主》之文,罗列周边村民捐施者多人姓名及捐资数额。此处所云“西殿”可能指后院西配殿,也可能指前院西配殿十王殿。
后院西配殿之北另有一座单间悬山小殿(图34),其脊檩枋上有墨书题记:“时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六月吉日移修圣贤殿,首事人赵氏阖族,住持僧元中,徒洪福等,木工□□、石工□悦臣、瓦工贾会,仝记永垂不朽□。”文字上下分别绘制“离”和“坎”两卦符号。这条题记证明此殿名为圣贤殿,乾隆五十六年()六月曾经重修。
图34开化寺后院圣贤殿东立面
九民国之后
清末以后,开化寺重现衰败之相,中华民国5年()高平县庠生刘九德撰《补修开化寺碑文》称:“惟庙宇浩大,补葺匪易,虽前人不乏岁修,至清末而坍塌更甚矣。社首等存心□久,奈有愿莫偿何。不料于去年六月,突然山石下坠,将十王殿后墙毁坏。僧人招集社首勘验,佥曰:‘山□显灵矣,我佛催工矣。’于是两社维首邀请临近村社首事及吾乡各行生意执事,并有在外省贸易诸□公同商酌,极力进行,一面劝募布施,一面自筹底款。自春至秋,不数月而工程告竣,于八月下浣开光□戏,谢土诵经,一切支款约计贰千肆百串有零。兹当功成圆满之际,理宜从实报销,为此垂碑勒石以记后人之观感云尔。是为序。”此次工程主要对后墙坍塌的十王殿进行维修。碑上罗列魏庄社、南河社多位捐资者姓名以及“住持僧黉运、石工牛见奎”之名。
中华民国16年()养正两级小学校长赵承质撰书《两社公议让地留葬小引》称:“从前寺中僧徒,多不守法门,以致寺院凄凉,山林荒芜,深为我两社忧。嗣有黉运大禅师入寺,处□奉佛,为人忠勤,不数年土地尽皆开垦,殿宇居然维新。两社前后兴工,我禅师经理督率,不遣余力,故近年来,寺内充裕,禅院雅洁,□为吾方游览之胜境,此皆我禅师功劳之所致也。言念及此,我师宜永享遐龄,方为正理。孰意天不假年,竟于民国十六年夏历六月□而圆寂,诚可叹也。其徒智荣念旧茔遥远□愿□葬,遂邀请两社维首商议,欲另谋葬地于本山。社中同人均感我师有功于寺,情愿(让)地留葬,遂请堪舆家卜吉于本山境内,扞□而□之。但此地所葬,□□□□和障也。嗣后,即本寺僧徒,如其不守佛法,破败寺业,离寺□游,行同和障者,永不准归葬此茔。此两社第(一)要议也。非两社近于□□□寺中,后之僧众务要守法勤俭,自重自励,能使此寺永不□坏,佛面时刻生光,我两社亦有莫大之荣幸焉。因为序以记之。”落款包含“住持僧智荣、玉工王二松”。文中提及民国前期黉运禅师曾经对寺院进行修缮,受乡里拥戴,身后得以归葬于舍利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化寺已无僧人,原有建筑大多改为陈塸村村民住宅,大殿用作粮食仓库,白衣大士殿用作畜圈。年3月15日高平县人民委员会在此设立“文物古迹保护标志”匾,文曰:“陈塸开化寺大雄宝殿系宋代建筑,殿内有金代壁画、明代题记、宋代碑碣两通、彩绘以及寺外唐、元两代所建的石塔三座,均属文物,殿前、殿后建筑,均有文物价值。经中央和省文化主管部门鉴别后,决定为文物保护重点。各级党、政和人民群众应认真保护,不得毁坏。如兴工动土,需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图35)这段文字对于开化寺文物建筑的情况描述并不准确,不过树立标志对于其保护工作仍有一定意义。
图35文物古迹保护标志
年开化寺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年久破败,并未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予以整修。至21世纪初,后院正殿演法堂逐渐塌毁,仅余4根石柱;其西侧白衣大士殿梁架和屋顶毁失,只剩下部分墙体。
年开化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政府部门和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年对全寺历史建筑做了大规模的重修,重建三间悬山顶演(说)法堂和白衣大士殿,另在大悲阁两侧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年所设《重修说法堂碑记》载:“说法堂重新修缮工程于公元二零零四年贰月贰拾捌日开工,同年肆月叁拾日竣工。工程总造价叁拾伍万圆整,由陈区镇安河村马中列及全家捐资修建。”同年《重修开化寺白衣大士殿碑记》又载:“白衣大士殿重修工程于二零零四年四月二十日开工,同年六月三十日竣工。工程总造价:壹拾陆万圆整,由魏庄村刘满清捐资修建。”工程主要由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设计,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光彩。
开化寺寺院主体部分现存东西二院(图36)。西院为主院,分前后两进,正南为大悲阁,兼做山门,东西两侧为近年所建的钟鼓楼,形如方亭(图37)。前院北为大雄宝殿,东为两座五间殿,西为十王殿。后院北为重建的演法堂(图38),其东朵殿为观音阁,西朵殿为白衣大士殿,东配殿为三大士殿,西配殿性质不详。西配殿之北的圣贤殿现称伽蓝殿,东配殿之北的两层小阁现被辟为文昌阁,始建年代未见记载。
图36开化寺现状总平面图
1大悲阁2钟楼3鼓楼4大雄宝殿5前东配殿6后东配殿7十王殿8演法堂9观音阁10白衣大士殿11三大士殿12西配殿13文昌阁14圣贤殿15倒座房16侧门17钟楼18穿堂19东配楼20后院正房21东耳房22东厢房
图37开化寺南面现状
图38开化寺后院演法堂南立面
东院格局紧凑,在3层台地上共设两进院落,所有建筑檐下均以砖墙封砌,显得较为厚实。南为砖砌倒座,中设一门,其东端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的二层钟楼;前院北为三间砖房,中央辟为穿堂,东侧为两层五间配楼;后院北为三间正房,东侧设耳房,院东为三间厢房(图39)。另外在寺外东南侧的空地上保存着大愚、文清、义聚、智移四位僧人的墓塔。
图39开化寺东院后院内景
此格局一方面受地形条件的约束,院落宽度和总进深都有一定限度,建筑密度偏大,主院布置规整而东院较为灵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历代不断改建、修葺的结果,建筑保持宋、金、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风格,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十结语
开化寺并无寺志流传,但遗存的碑刻、题记等文献资料同样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一座佛寺在不同时期的兴衰更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间虽难免存在若干空白和模糊之处,但通过考证仍可以对高平开化寺的历史沿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总结,其主要营建事件可参见附表1,而相关碑刻、塔铭、题记信息整理为附表2~附表4。同时,依据这些史料,可大致了解自大愚禅师创寺以来许多僧人的法号以及募建、弘法等重要事迹,还有若干参与工程的施主和工匠以及为寺院题辞的官员姓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寺史的演变,不可忽视,故将历代与营造相关的主要僧人法号和工匠姓名整理为附表5和附表6,以供参考。
除了前文提及的碑刻、题记、塔铭之外,寺中另有未标记年月的增修碑和布施碑各一通,断碑两通,年代或内容难以判断,还有一座清代嘉庆五年()刊刻的《正堂张太爷准免贴平铁行碑》与开化寺建置无关,故本文均未加引用。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作考证主要依据现存文献,而对于现存建筑的年代判定则需要对其构件形制、材料性质做更细致的考察、鉴定。在此基础上,还有待结合文献,对其建筑技术特征、艺术风格、文化内涵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