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西泠秋拍佛教艺术专场精赏二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拍品精选

明·夹纻金漆韦陀立像

高:cm

韦驮(梵文Skanda),本为婆罗门天神,神格尊阶地位极高,后被佛教吸收,成为主要护法之一。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代高僧道宣大师言曾梦见此神祗,自称:“弟子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槃,敕弟子护持赡部(即南赡部洲,佛经中世界四大洲之一,中国在此洲)遗法”。自道宣记述韦驮护法神迹,“诸天之子”韦驮护法作为中国青年武将的形象基本固定下来,其手持金刚杵,常被安置于佛寺中央天王殿后,守护大雄宝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

本尊韦驮体态魁梧,身着武将铠甲,纵然其开相如赤子般天真无邪,仍不失作为第一护法的威武气概,俨然一位颜值与实力在线的守护神形象。韦驮娃娃脸面相,五官小巧,双颊圆润饱满,苹果肌微微鼓起,眉眼弯弯,眯起的眼眸、上扬的嘴角似挂着满心喜悦,憨态可掬让人倍感亲切。面部刻画精彩到位,将这位“赤子将军”的悲悯祥和表现地淋漓尽致,与其对视顷刻,便能驱赶内心所有的阴霾。

韦驮头戴凤盔,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护肩交领处蝴蝶结绑带与胸前的帛带、绳结及腰下中国结细腻精巧,自然柔软,迎风飞扬之姿态足以以假乱真,三者相得益彰,明显承袭了明代汉地造像注重写实的传统;飘带绕过双臂向上飘拂,好一番仙家气派,似与飘带相呼应,战袍下摆飘逸,不仅突出战袍轻柔,更柔和了盔甲的阳刚,进一步凸显韦驮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非凡气度,艺术效果极强。铠甲遍布全身,甲片密布紧凑,刻画精良,每处范围甲片大小不一,样式各异:通体以山文甲为主,腰间处饰锁子甲,背饰及战袍下摆饰以鱼鳞甲为点缀,刻画一丝不苟,可窥见匠人心思之细腻,工艺之考究。

韦驮颔首低视,左手按金刚杵,右手扶腰立于山石之上,腰胯部的“S”型曲线明显,威武轩昂。如此灵动之体态亦是此尊夹纻胎韦驮的一大优势之一。夹纻漆器主要由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组成,工艺繁琐,虽难度极高但同时可塑性也非常高,正如飘带褶皱、铠甲纹样的区别、绳结样式皆交代得一丝不苟,每处细节都做到极致,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艺术水准之高超绝非一般作品所能企及,是为明代御用监韦驮天王像。

此尊与翰海拍卖这尊木胎韦驮净高不含座同为厘米,木胎为外罩髹色金漆,与夹纻胎一样的外在装銮工艺,在底胎漆灰地上,黏贴金箔后罩加透明漆,采取明代黄成《髹饰录》中的罩金髹工艺技法。不同的是此尊为夹纻胎造像,夹纻胎其主要成分是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制作工艺复杂,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是漆艺中难度最高的一门手艺,用以制作工艺这么复杂的韦驮像可见之难度,此为材质方面,在技艺方面方面,翰海此尊面相偏方,眉眼、嘴唇、鼻梁棱角凸出,此尊夹纻开脸较圆润,头型较小,带有少年般的天真烂漫,所谓赤子之心,整体造型上翰海身形饱满魁伟,姿势较直板,动态欠佳,夹纻此尊韦驮右手插腰,左手按杵,腰向左倾,呈三折腰身,侧面看呈S型。细节方面,翰海这尊甲胄颇精细,夹纻这尊不仅精细于铠甲,且注重锦袍的飘逸动态,飘扬飞动,生动画面感的营造,不难推断此尊为明代宫廷御用风格的韦驮天王像。

杭州灵隐寺木胎韦驮,眼眸炯炯有神,鼻翼起棱角,嘴型亦是,腰上狮子铺首的风格年份稍晚,总体的气势和身形魁梧上的表现较好,不失为当时的江南一带精品。此尊韦驮与之相比气势和技艺均不凡,此尊韦驮动态上和面相的神情上刻画更为灵动,与之对望,有会心动人之感。

此动态所见韦驮名像,双林寺的明代彩塑韦驮同样具有动态的感染力,呈S型的处理,要处理得生动自然并非易事,彩塑材料相对好把握,而大体量的夹纻胎在形的塑造上难度非常大,所以此尊夹纻胎韦驮应是所见大体量以及精良工艺作品的代表作堪称孤品,于学术以及市场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明·铜凤帽观音坐像

高:50cm 带座高:70cm

RMB:,-1,,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观音坐像。

明代中晚期,在当时流行的凈土造像题材中,观音菩萨表现尤其突出,他多以单独的形式流行,是当时社会崇拜的主要题材之一。观音菩萨具有寻声救苦、随类化现和协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当世和来世双重救助功用,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此时又受到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特别推崇,所以更加盛行。

明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又回到了汉传佛教艺术风格的道路之上,然而受藏传造像影响的部分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融合一体,使内地汉藏风格造像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此大尺寸精美的观音菩萨坐像应是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宫廷或皇家寺院所供奉的佛教造像。观音结全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与鼻梁相连,眼睑较宽,神态慈和宁静,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双眼微合,俯视前方,仿佛正在冥想之中,又似在出神聆听,寻觅众生求助的呼声,应声前去解救。头戴花冠,冠叶雕刻精细,并向外倾斜,这与藏式风格略有不同,融合了内地造像的审美情趣。

身躯雄健,结构匀称,体态优美,整体给人庄严神圣而又慈祥亲切的宗教美感。袈裟自头顶披下,衣缘处饰以精美的花朵纹饰,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高束腰及胸长裙,此为明代汉地菩萨造像常用装束。衣纹厚重写实,刻划自然流畅,衣缘上錾刻花纹,纹饰清晰,雕刻精细,鲜明的汉地造像装饰风格。整体形态端庄,雕刻细致入微,时代风格鲜明,为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经典之作。

清乾隆·宫廷夹纻菩萨像

高:77cm

宝光虚空藏菩萨,是由宝生如来入如意宝珠三昧耶显现的。换句话说,宝光虚空藏菩萨就是宝生如来所变。另有称宝光虚空藏菩萨为南方满愿菩萨主富贵、财富。

相传如为国家修习五大虚空藏秘法,可以预防天变、增益国运。如为个人所修,也有延年益寿、消灾增福、灭七难、兴财富、得官位、消王难、灭疾病、兴眷属、得贵人人缘等。

此尊菩萨与法国吉美博物馆中一件清康熙夹纻观音类似,可能为同一组。

清乾隆·唐英制珐华釉送子观音立像

高:48.5cm 带座高:56cm

乾隆在位六十年,时处清王朝鼎盛时期,其制瓷业也达到了历史顶峰。器物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新颖,华褥多姿,产量巨大,制作精良,工艺新颖,有鬼斧神工之妙,特殊品种更为一代之奇。瓷器造型承袭康熙、雍正,并有创新。纹饰丰富多彩,尤多封建伦理和寓意画面。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督陶官唐英殚心竭虑,仿古采今,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乾隆皇帝爱好广博,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仿制诸式材质的陶瓷作品。怀着对盛大、新奇的追求和对西洋技艺、美术的狂热,在御瓷烧制领域,唐英在任期间“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的努力来精进技艺,在乾隆皇帝的督促下多次按“洋彩之花样,吉言新式”的设计要求,进呈御览。

佳器必出良工之手,本品当为雍干时期督陶官唐英所督制。唐英字俊公,号蜗居老人、陶成居士,堂号陶成堂,沈阳人,汉军正白旗,生于康熙二十一年(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年),自雍正六年(年)佐理窑务,先后榷窑二十余年,是御窑厂历史上督窑时间最长、成就最高的督陶官,督陶所制史称“唐窑”。

此件清乾隆唐英制珐华釉送子观音立像是为乾隆盛世典雅的清宫佛像造型。又因成形复杂,烧造难成,因此其艺术价值和制作难度均在金铜佛像之上。佛像面部及衣褶细部处理非庸手可为之,运用雕塑、驳接等技法完成,处处需要异常审慎,而烧造过程更难人为控制,极容易变形疵裂。乾隆十三年唐英曾承命烧造观音,久造无成,乾隆皇帝就斥责唐英“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见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之《记事档》)以唐英督领下御窑厂水平之高独步有清一代,纵然如此尚有难为之处,可想神仙塑像烧造之不易。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此类雕塑神像多不具年款,有别于鎏金铜像落“大清乾隆年敬制”款者。

本品工艺精湛,衣饰华美,流传至今,殊为珍贵,查阅公私收藏资料,在此式唐英造像中仅见,极为特殊珍贵。此作存世罕见,见证了干隆皇帝礼佛敬佛的精诚之心,是为旷世精绝之品。且常见的唐英制观音尺寸为20-30厘米,如此大尺寸的观音立像也是目前仅见。

唐英这位影响着清代御窑制瓷发展的重要人物,佳作频出。本品形色韵俱佳,具有着乾隆御窑也无法比拟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的根本。

明·夹纻漆金释迦坐像

高:83cm

这是一尊晚明时期京工地区宫廷风范的释迦牟尼佛像,兼有汉藏特点,实为传世中的精品。传世的各类造像中,精品夹纻造像大多已于晚清民国时期流失海外,加之历史上绵延不断的战火和社会动乱,能留存至今的实为弥足珍贵。

夹纻造像遍布中国各个地区,各地造像风格不同,形成独自的地域特色,而京工地区宫廷风范的造像,则是集合了各个地区的能工巧匠并且在不惜成本的工艺下制作完成。该尊佛像其螺形发髻细密规整,大耳垂肩,面形圆润,额部宽广;双目低垂,眉眼到鼻翼的处理过渡得自然流畅;两颊隆满,下颌圆凸,显现了佛陀超于凡俗的庄严和寂静的圆满法相。其上身着袈裟,下身着僧裙,整体浑厚健硕,身姿挺拔,腹部束腰,上身的衣纹翻卷犹如丝织物般有质感,灵动飘逸,极富层次感,突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变化;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置膝结禅定印,正是释迦牟尼佛成道说法的姿势和形像;手臂圆润自然,柔然而富有弹性,下身呈跏跌座,盘腿的处理健硕有力。整尊造像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内披麻挂灰,外上大漆贴金箔,乃典型木质宫廷风格造像。

因年岁久远漆质开片呈蛇腹纹,整身体量巨大,品相完美,雕刻艺术水平极高,更完美诠释了佛陀「相好」的特征,不仅面部神态庄严、慈祥,身姿同样富有美感。流畅的服饰线条与斑驳的岁月之痕,尽显佛像历经的悠悠岁月,成就了一件典型的宫廷风格古代雕塑艺术品。夹纻佛像本身具有生命力,漆料独特的质感,与人一种亲近感,数百年的时光也如赋予材质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封存在造像的「包浆」或「皮壳」中。尘灰、汗水、空气中的水分、经久的摩挲擦拭、烟熏火燎,在佛像表面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表面的皮壳。这些以造像为载体的岁月留痕,显露出温存的旧气,更自然温润,更能打动心灵。

清康熙·铜鎏金释迦坐像

高:40.5cm

清宫崇佛之风盛行,康、雍、干三帝佛学造诣颇深,信仰弥笃,加之国运昌隆,宫中佛像之造作御制铜鎏金释迦牟尼佛造像,堪称清代宫廷造像中的一件旷世绝品。

不计成本,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质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的最高水准。此尊罕见清康熙宫廷新的风格。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像艺术之历史,清康熙宫廷造像有着承上启下的节点地位,材质奢华以此三朝为盛。清康熙一朝,开清代宫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继明代造像特点,又开创了清代造像崭此尊释迦牟尼佛右手下垂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再现了多年前佛陀战胜魔罗证得佛果的上的右手,以食指触碰大地,并说:与脱离轮回获得最后的解脱,魔罗提出了质疑。于此觉悟的关键时刻,禅定坐姿的释迦牟尼佛移动膝为所动。

根据传统记载,魔罗展开了最后的攻势,试图动摇佛陀的决心。对佛陀追寻心灵觉醒的理想的种种诱惑,以阻碍佛陀证悟世间的真相。而对于一切试图破坏佛陀追求理想的种种诱惑,佛陀均不直到悟透真理实相,证得无上佛果。此时,魔罗带领三位魔女来到了他面前,作出了试图让佛陀分心伟大瞬间。那时,佛陀于菩提树下面东而坐,作出了坚固如金刚的决心,誓愿保持禅定冥想的姿态,“大地是我的证人。”在此瞬间,天神、地神纷纷涌现,齐声喝到:“我等愿为作证。”魔罗、魔军、魔女见此状遂四散败逃,留下佛陀独自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继续伟大的觉悟。于是,世间有了佛陀。

康熙宫廷佛像的佛衣吸取了明代造像的特点,线条流畅排布,塑造出纺织物的垂坠感,在佛衣的边缘和裙角喜用阴刻花纹。此尊佛陀身披袒右肩式袈裟,腰系长裙,衣褶贴合身体结构,弧线如行云流水,纹线分布优美,造型立体灵动,将衣料柔然、垂坠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腿部衣纹呈放射性在莲座顶面铺开,衣料如波浪向两侧蔓延、伸展,呈现出如在梵天净土般的庄严与静谧。此尊衣料上錾刻有繁密的纹饰,以细致优雅的线条刻画出盛放的莲花、牡丹等各色花卉,这种精致的卷叶蔓纹与盛开的花瓣常见于同时期的官窑瓷器,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御制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以及台北故宫院藏,清康熙御制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除了富有康熙宫廷特色,此尊佛衣纹饰的另一特点,在于花卉种类丰富,数目亦繁多,且姿态各异,不见重复;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用极致的工艺呈现出顶级宫廷艺术品的丰美与华丽。

明·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坐像

高:54cm

观音是印度梵语意译简称,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德号“圆通大士”。她是印度佛教中的著名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各大菩萨中,她以慈悲着称,是佛教慈悲的化身。千百年来,她以慈悲的功用受到了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佛教信徒的广泛崇信,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这尊像是明代中晚期汉地观音造像典型样式。观音头戴天冠,冠正面有化佛阿弥陀佛,头顶梳成高髻,高额宽面,五官端正。双肩横披天衣,胸前饰璎珞,下身着裙。结跏趺坐,左手于脐前托净瓶,右手拇指与中指相合,持一杨柳枝,做出以杨枝醮水向外挥洒的姿势,表示以大慈悲遍洒甘露水,为众生消灾避难。身下是八层满莲瓣莲花座,朵朵莲瓣向外伸展,刚劲有力,整体造型完美,金水保存完好,体量高大,工艺精湛,十分难得。

明·御制木胎髹漆金护法像

高:cm 带座高:cm

参阅:北京东正春拍明铜道教水将CM成交价万。

此尊护法头戴宽沿帽盔,剑眉倒竖,双目炯炯,长髯飘逸身躯挺拔硬朗,肌肉劲健结实,身着精美的铠甲,雕刻精致、繁复、细腻、生动。铠甲及其上的鳞片与装饰皆以极其细腻、高超的手法一丝不苟地予以表现,样式繁复别致,造型生动自然;特别是铠甲上密布的鳞片凸起如峰,峥峥而立,透着一股威武刚健的霸气,尤为引人注目。罩纱的衣纹简括自然,袍袖飘拂,显得飘逸自然,而又不失严谨,于端庄凝重中透出律动感。左手曲于体前,原应执法器,现已遗失,故不能准确判定是哪尊护法。右手垂放体侧,以三七步站姿巍然而立。整像雕工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节刻划一丝不苟,特别是面部表情,刻划入木三分,流露出忠勇的神韵。整体造型规范,结构合理,给人严谨、规范、匀称、大方的艺术美感。

在精致、繁复、细腻和生动的艺术表现上,此尊护法都明显优于目前所见的大部分明代武像,相似的造型与装饰可参见北京翰海春拍的木胎韦驮,其造型和技艺极为相类,不论造型体态,壮硕厚实,乃至于木雕材质,髹色金漆等,都与本件天王木雕拍品如出一辙,具备明代宫廷御用监制作工艺特征。此像代表了古代雕刻的高超艺术水平,极有可能出自皇家造像机构,只有具备足够财力、物力和优秀工匠的皇家机构,才能够创造出如此伟大的艺术作品,虽历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与风雨沧桑,依然掩饰不住他的艺术辉煌,令人赞叹。

明·木胎接引佛立像

高:厘米

佛陀头上饰螺发,肉髻隆起,髻顶安宝珠;额际高广,大耳垂肩,面相饱满圆润,五官刻画精细入微;双眉似弯月,眉间饰圆形白毫,双目直视前方,目光有神,隆鼻方口,小巧秀丽;神态寂静端庄,庄严中又蕴含着慈善之意。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肌肉饱满有力。身着袒右式袈裟,袈裟紧贴身体,衣纹线条流畅优美,以写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质感。左手置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下垂做接引印。接引印亦为与愿印,表示他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接引众生死后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双腿直立,双足微微分开,跣足而立。双手双足,饱满而丰有弹性,手指脚趾灵巧生动。整体造型端庄,比例匀称,工艺精细,法相庄严;合金铜铸造,铜质细密,表面金色饱满悦目,虽局部脱金,但仍然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气象。

这尊造像表现的是阿弥陀佛接引像,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往生到那里,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接引佛为阿弥陀佛在汉地寺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得名。明代宫廷造像是由明代宫廷造像机构和皇家御用工匠精心雕造的佛教造像。

明·铜漆金关公关平周仓一组

高:36cm27cm28.5cm

此组造像以精铜铸成,铜质精治重沉,质色具美,包浆醇厚,肥润老到,触手细润,光华暗蕴。关公正襟危坐于台座之上,膀阔腰圆,面庞方阔,眉眼上挑,浓眉交蹙,凤目微合,挺鼻丰唇,饱满威仪。留有五绺长髯,美须垂胸,右手轻捻长髯,气宇轩昂,仪态威严。刻画生动,低垂的双目和倒立的剑眉显露出一派威严和正气。

关公头戴宝冠,身披战袍,内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形象威武彪悍。腹、腿皆用鳞甲覆盖,手腕、足腕配有护套。左臂微屈扶于大腿之上,右臂举起捋须。仪态气宇轩昂,于静谧中透出威严。头冠、衣饰、铠甲雕刻的精细入微,且颇为写实,不同于传统造像的程序化处理。衣纹刻画简括自然,肘部衣袖随风飘起,战袍在双腿间自然下垂,整体姿态雄健有力。胸前护心镜采用宝石镶嵌,宝相端庄,更添贵重尊荣,体现了我国传统对关公的崇拜敬仰之情。雕铸工艺精湛,纹饰层次饱满,图饰精美细致,甲胄纹理清晰,刻画精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打磨光滑,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忠贞不二,历代帝王均将关羽当做“忠义”化身,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而受世人崇拜。关公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伽蓝菩萨,即寺院和守护城关的神。藏传佛教则认为他是密宗护法赤东赞的化身,道教尊之为关圣帝君,并赋予司财的职能,被尊为武财神。关羽为儒、释、道三教崇信,被尊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所共仰,这种受到不同阶层、不同宗教崇拜的古代人物颇为少见。关公的封诰历朝不同,但有两个统一的评价贯彻始终,那就是“勇”和“义”,这也是关公像广受崇祀的原因之一。此组造像最难得之处在于,关公、关平、周仓为原始一组。殊为难得。

明·铜鎏金托塔天王像

高:42cm

托塔天王是佛教中最为著名的护法神,尤以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形象广为流传。他原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着的中国文化特征。在中国四大天王形象中,唐代时镇守边关的大将李靖被认为是多闻天王的化现,宋元时期几乎将李靖与托塔天王合而为一了,而明清以后托塔李天王成为单独的天王造像被广泛供奉。

此尊造像为典型的明代汉传佛教所供奉的托塔天王像。双腿站立于岩石形台座之上,右手持三叉戟,左手举托宝塔。宝塔和三叉戟是托塔天王身份的重要标识。天王头戴宝冠,顶束高髻,耳侧缯带飞扬。面部肌肉凸显,双眼怒目圆睁,鼻梁短蹙,下颌及两腮蓄有浓密须胡。身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形象威武彪悍。甲胄的形制完全依仿古代武士装束,其胸、背有两块铜镜保板,腹、腿及臂部用鳞甲覆盖,两肩、手腕及脚踝上配有兽头护套。形式虽然纷繁复杂,但刻画精细,层次分明,而且具有极强立体感。身后披有飘曳大帔帛,突出了天王不同于一般武士的宗教神性。造像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品相完美,体现了明代中晚期汉传佛教造像鲜明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