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述说菩萨净土的意义是什么重楼逾陀

白癜风初期治疗 http://m.39.net/nk/a_4698985.html

试述说《维摩经》〈佛国品〉中「菩萨净土」的意义

一、前言

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主流为求生西方净土,强调以信愿行为基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至一心不乱,临终可得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待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回返秽土度众生。这种信仰非常受欢迎,让许多人心灵有所依归,将脱离世间烦恼痛苦与及圆满菩萨道的希望寄托于身后来生。

但在非常有名的《维摩经》中,〈佛国品〉所说之净土则别有意趣。「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维摩经》的众多名句之一,一些有识之士据此即认为维摩净土是唯心之说。但若从「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直心是菩萨净土」等说去了解,则具有很积极的实践意义,很值得去探究学习。

二、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国土是众生之依报,净土或称佛土或佛国则是佛菩萨的依报。众生国土有方所,以疆域国界划分,但菩萨佛土则并非由空间界定。释迦佛开宗明义说: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意即菩萨修行之处,化度众生之处,就是佛土。菩萨之名为菩萨,是因其为有志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求道者,要令自觉亦令他觉的修道人,所以无众生则无菩萨,菩萨不能离开众生而言行菩萨道,而能成就佛土。所以佛土虽以「土」、「国」为名,却无时空方所,净土就在众生之中。如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即是阿弥陀佛国国民;阿弥陀佛则随其所化国民成就佛土。反之,众生如果一心追求人天褔乐,即使生于佛世,与释迦佛同处毗耶离城,也只是天国的子民,与佛土无绿。

净土可说是菩萨与众生共同建设,共同成就。因此没有众生,便无修行之对象,便无菩萨可言,更无佛土可成,所以释迦佛将众生喻为建屋必须之地基,亦即菩萨建立净土之基础。

三、直心是菩萨净土

修行外虽以众生为根本,但内则不能有众生想,当然亦不能有自己要修行、要当菩萨、要度众生、要成就佛土等等之想。这种种「想」其实就是我们的执着,就是我们烦恼生起之处。当知释迦佛所说一切法正是要使我们破执、离执、去执,解除我们对一切境相人我所生起的执想,脱离因此而引起的缠缚恐怖忧悲恼苦。所以释迦佛继「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之后,即开出「直心是菩萨净土」为菩萨发行之必要条件。

所谓「直心」,即解脱心、无所住心、无所得心,亦即无执取心。能解除对一切人我是非的执见,明白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即无所执取。若有执取,便不是直心。故直心即明心不可得,即能领悟佛陀所说绿起、无常、无我、空、般若等,一一皆为去执,皆不可得,故能舍除得失虚实一切相对之颠倒见,无所取着。由于无所执,才能如《金刚经》所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相、无寿者相」,才能发起无所得之菩萨行,如布施时不生布施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法布施……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乃至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时,亦如是不生持戒想、忍辱想、禅定想、精进想,无此种种想即是行般若波罗蜜,即是圆满菩萨道。菩萨依直心而行,即与般若相应,便能饶益众生,感化众生如其所行,加入菩萨行列,如是成就佛国。

四、心净则佛土净

但「直心」只是在道理上「知道」一切皆不可执,一切皆不可得,未曾坚固,未经实证,必须要不断修习实践,不断保持依直心行事,毫不间断,乃可进而为深心,然后能意调伏、如说行、回向、方便、成就众生,由成就众生而能佛土净、说法净、智慧净、心净、一切功德净。

这里虽然开列了菩萨修行实践次第,从直心发行而最终达于心净,但是方向和内容由始至终则无分别,都是无所得,都是不住于相,由道理上之「知」而达至亲身体证一切皆不可得。净者,非清净之意,乃不可住,不可得也。《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于一切心无所住,不住过去,不住现在,亦不住未来,所以佛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亦即无心可得,即是清净。

心既不可得,众生、佛土、说法、智慧、一切功德等,亦一一皆不可得。菩萨不见有众生可灭度,不见有佛土可成就,不见有法可说,不见有智慧可证,更不见有功德可受,故名「菩萨」,故能心净。以其心净,故能成就佛土净。

五、净不净皆不可得

心与土代表了众生的正报和依报,如果心有所住,自然见土有染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若心无所住,自然不生染净之想,当下就是净土了,所以佛谓「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是许多人不明佛意,闻说心净则佛土净,随即便会生起释迦佛处于五浊恶世,岂非其心不净之想,当时舍利弗即代表众生发出疑问,被螺髻梵王讥为「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梵王又说以他所见,此土其实清净如自在天宫。

听来似乎螺髻梵王胜过舍利弗,能依佛慧,能见佛土清净。其实见土不净故然是心有高下,见土净亦是心有高下。净与不净其实是相反相成的一对观念,说此净时必有彼之不净共相比较,所谓净不自净,因不净故净;不净不自不净,因净故不净。两者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关系,所以见净或见不净都同样是有所执,同样是有所分别。然则为何释迦佛又会以神变现庄严佛土,此正喻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生染净之想皆是有所执取,佛说之净土正要指出无土可得,姑名之为净土,如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而净土者,即非净土,是名净土。

六、结语

《维摩经》被认为是大乘般若系的经典,主要是针对学佛者对佛陀所说法义的执见,以相对的观念或夸张的对比来进行破斥。〈佛国品〉拉开全经的序幕,首先针对修行人对净土的不正见从正面解说,开出菩萨实践修行的条件和次第,其后以「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隐指心土皆不可得之意趣,最后释迦佛令秽土变为庄严国土再还复如前,以示染净之相皆不可得。这品使用对破的手法比后来的各品较轻,但其欲令修行者去除执见的用意则一。其实简单来说,〈佛国品〉所展示的净土精神就是无所执,无所执故能具足菩萨行,是为成就净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