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重庆大足石窟宋代儒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石窟寺是指在河畔山崖开凿的洞窟寺庙,里面供奉有宗教造像或者宗教故事的壁画,中国的石窟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流行起来的,中国开始开凿石窟寺的年代约为公元三世纪,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其最盛行时期,其最晚可到十六世纪,是佛教建筑形式的一种。一般来说,石窟寺建筑内的造像均为佛像,而重庆大足石窟中的宋代窟中出现了儒释道三教造像的共存现象,这是在其他石窟寺中所未有的。这一情况的诞生同北宋的宗教信仰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土就一直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发生过许多次大的碰撞,而在这一石窟中发现这样的二者并存的现象,值得我们对于其背后的原因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一、大足石刻遗址的简介

大足石刻遗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石刻共有七十四处五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造像内容以佛教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现存的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峰期。到北宋后期又迎来了一次建造高潮,之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本文所要讲到的石窟是具有儒释道三教造像的几处遗址。

重庆大足石刻

二、儒释道三教造像并存之石窟

1、石篆山石窟

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

石篆山石窟第6窟北宋孔子造像石篆山石窟第1号北宋诃利帝母龛石篆山石窟第8号北宋老君龛

2、石门山石窟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第10号窟北宋三皇洞石门山石窟第6号南宋十圣观音窟

3、妙高山石窟

位于大足西南偏南方向,山顶上原有古剎名“妙高寺”。此处造像都为宋代绍兴年间(~)所凿造,大足邑人李型廉于道光15年()考察妙高山石窟遗址,以及妙高山上的寺院后,曾撰文《游妙高山记》,文中记叙了妙高寺的缘起,以及当时石窟造像的状况。妙高山石窟的第二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造像。时代为宋,窟门的高、宽与窟同。主像为释迦牟尼佛,面北,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佛头上螺髻延及耳鬓,身着双领下垂式佛袍,左手抚膝,右手举胸前作说法状(已残)。佛左、右侧,立迦叶、阿难。窟左壁,中坐老君,老君头戴莲华状束发冠,两眉垂吊,络腮长髯,内着斜领衣衫,外罩对襟长袍,双足着翘头舄,端坐于方台上,左手置腹间,右手举胸前(已残)。老君左、右侧,各立一侍者,皆未刻竣。窟右壁,文宣王孔子端坐于四方台上,孔子头戴冕旒,其身内着荷叶边圆领衣衫,外罩宽袖大袍,双足着舄,踏在有云形图案装饰的方几上,其双手捧笏,身后有漫云形背光。孔子左、右侧,各立一侍者,头均残。

妙高山第二窟南宋三教合一造像释迦牟尼像老君像

三、造像所反映的宋代宗教信仰

石窟中出现儒释道三教造像并存的现象绝非偶然情况,这同石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三处石窟的造像的年代均为北宋末至南宋初,宋代朝廷的宗教政策对于石窟造像来说必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自从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同中原本土宗教道教一直处在相互对立的状态,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的所谓“佛道大辩论”的事件,两者在争斗中互有胜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灭佛运动”,所谓“三武灭佛”,“三武”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宗三位皇帝,因为这三位都是抑佛,所以下令毁佛像禁佛法,可谓佛教的大劫难。另外北宋之前的后周世宗柴荣也进行过“灭佛运动”,赵匡胤亲历其中,了解到灭佛运动使得国家陷入到动荡不安之中,这是北宋对于宗教信仰方面制度制定的关键。除此之外,后周时期灭佛运动只在北方,而南方佛教由于吴越王对于佛法的崇尚,导致南方佛法大盛,后来北宋统一南方诸国后,南方佛教的兴盛对于北宋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纵观北宋王朝,对于佛教持支持发展的态度,因为这对于维持国家的稳定来说有非常突出的作用。

虽说道佛之间争斗不断,但是这在有宋一朝似乎没有发生过佛道之间大的争斗。我们知道北宋实际上是推崇道教的,如宋真宗赵恒就是崇道闻名的皇帝之一,不过他虽然崇尚道教,但是却并没有对佛教进行抑制,其著作《崇释氏论》指出佛教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大指劝人之善,禁人之恶。”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宋真宗对于佛教还是十分支持的态度,并且他将其与儒家思想相对比,认为二者之“道同”。

北宋是一个崇文而抑武的朝代,文臣的权力往往要高于武将,所以会有“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诗句,可见北宋是以儒术治国,对于儒家思想自然是大加推崇。如果从宋真宗的话以及北宋对于宗教的做法来看,可知北宋的统治阶级对于儒教、道教、佛教三教的态度是以儒治国,以佛道为辅维持社会稳定。这样来说,石窟中出现儒释道三教造像并存的状况就可以解释了。

儒释道三教隐隐有融合的趋势,这在石窟造像中也有反映。如妙高山石窟中的文宣王孔子造像,端坐四方台,身后有漫云形背光。背光这种造型实际上是佛教拥有的东西,《大智度论》卷八说:“问曰:云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故佛像背后要造出身光,而此处孔子的身光,显然是来源于佛教,这说明儒家吸取佛教的因素用于自身,说明儒、佛二者之间关系的密切。

儒圣孔子造像

综合以上所说,大足石刻所现儒释道三教造像并存的状况,与北宋时期政府的宗教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时期的儒释道三教大有合流之趋势,从大足的石窟中清晰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可为我们研究中国之宗教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年8月

2、胡文和.大足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宋代石窟与文氏镌匠世家的关系研究.《中华佛学学报》年第14期.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真宗咸平二年八月丙子》.中华书局.-09

4、[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之余》.上海古籍出版社.年8月1版

5、郭学勤.《北宋宗教政策研究》.河南大学.-05-0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