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大理石雕佛三尊像碑
高度:57.8cm
碑雕制成造像组合形式,属汉白玉之材,质地细腻莹润,色泽温雅,雕凿刻划精细,像上尚余彩绘残痕,显示造像碑表面原应施有斑斓之加彩。正面采背屏式半圆雕二段式构图,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之佛传故事为题材。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长眼,小口薄唇,嘴角微翘略含笑意。身穿通肩长衣,袒胸,内衣束帛带,衣纹疏朗,线条自然流畅。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掌下垂作与愿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为舟形背光,头后浅雕圆形头光,同心圆内饰莲花,外加火焰纹。尊佛左右各浅雕一僧人,为弟子释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两侧高浮雕胁侍普贤菩萨和文殊利师菩萨,身后舟形头光,面容端丽,眉目舒展,冠饰恬雅。身着交结式袈裟,薄衣适体,衣纹转折流畅自然,右手当胸持莲蕾,左手向下持净瓶或施与愿印,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下方基座前方为一组浮雕像,中间一地神,屈腿举手持托盘,盘上有莲花实。地神两侧分立供养人,高冠博带,持物礼佛。另座两侧各高浮雕护佛瑞狮,狮子瞪视前方,口露利齿,神情威猛,展现北齐时期人们丰富的宗教生活与高超的雕塑工艺。而在当时除石窟寺之大型石龛外,亦见大量造像碑,具可移动性、完整性、可单独供奉之特色。
碑背面为思惟太子佛传故事,呼应正面释迦垂迹。采加彩浅浮雕技法,施以赭红和青绿色,色调单纯明快,显现彩绘与石雕的完美结合。思惟太子头戴高冠,微前俯,身着贴体薄衣,下着长裙,右腿屈起平搭于左腿,右肘支于右膝,食指触腮,左手下垂捂右脚,坐于柱墩座上。座下为莲池,莲花盛开绽放,茎蔓纤长,一茎莲花自池中伸出,托举飞天,属八部众之一,为佛教之护法。飞天有舟形头光,面方圆,头戴方冠,肩帔巾,双手合掌,专注聆听菩萨说法。又池畔两株菩提树高壮茂密,枝叶于空中交缠至顶部,营造超然物外的禅定境界。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开始全面发展,其中北朝由于君王大力提倡,佛教发展尤为突出,人们纷纷争做功德,开窟造像、兴寺建塔,蔚然成风。北齐是当时鲜卑化汉人政权,在政治、文化,特别是佛教艺术方面留下辉煌篇章。此时期文化多元并立,与南朝交往、与西域联系和天竺佛法东传,彼此交融碰撞,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佛像艺术。由于统治者提倡鲜卑化,一改北魏“秀骨清像”风格,转而迎合北方民族之审美,造像面容丰圆饱满,装饰简洁单纯,薄衣贴体,隐约可现佛像躯体轻微起伏变化及刚健硕美造型,此种新风格被称为“北齐样式”,更为隋、唐佛教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