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一句话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篇文章来讲讲什么是“菩萨”,在我们固定印象中,菩萨是那种神通广大,移山填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这不是“菩萨”的意思。菩萨在印度语言里叫做“菩提萨埵”,译成中文有两个意思,一是大道心众生,二是觉有情。
这个大道心众生就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时说的,佛性人人皆有,所以众生平等。再具体一些就是发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可以称之为“菩萨”,只要是“觉悟”的有情就可以称之为“菩萨”。
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给大家说说。从前有个出家人问惟宽禅师:阐释,什么是佛?
惟宽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为什么,我向你请示,你怎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不会相信。
禅师,你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你问我什么是佛,你就是佛。
我就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因为你有“我”,所以不知道自己是佛。有我执在,那个真我出不来,那个自性发挥不了,被假我蒙蔽了。
有“我”在,不能认识“佛”,不能认识“菩萨”,那么禅师,你觉得你是佛,你能够见到佛吗?
唉~糟糕了,刚才已经有了一个“我”已经不是佛了,现在又加了一个“你”就更不是佛了。有“我”和“你”的分别,就不能见到如来。
那无我无你,我们就是佛了?
惟宽禅师:既然无我无你,那么谁是佛呢?
菩萨也好、佛也好,只是一个概念,被这个概念困住的是“我”,但如果无“我”,那么菩萨和佛又有什么意义呢?大家最开始就是菩萨,就是佛,被困住了,所以觉悟不了,所以设了一些文字游戏,勉强地称之为一个“境界”,大家依靠这个境界,做起了文字游戏,先是被虚无的表面困住了,再次被文字概念困住了,一次一次的被困,反而离“道”越来越远。
有人被上面这段文字困住,觉得自己就是菩萨或者佛了,看了一遍《心经》听了几个讲义,查了一些资料,自己好像就明白了,没有那么容易。大家虽然是佛是菩萨,但根据明白自己本心本性的多少也做出了一些划分,好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学生,可是程度上却差了很多,这个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那个文字所赋予的概念,境界。当心中没有概念、境界之后一切明明白白,大家活得自然开心明白,欢欢喜喜。
因此即使我们是菩萨,那也是最初级的菩萨,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悟身边的事情,这样才能够逐步看清身边的现象,从那些表面的现象中找出关键的实质点,从而建立起可靠地价值观,这是比较正确的方法,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佛教里面自称菩萨的人有很多,他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他们是人间的导师,具有大慈悲心,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菩萨像是天上的明月,哪里有水,哪里就有它的倒影。天上有月亮,河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里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里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我们的眼里有月亮;月亮在我们的心里,更在众生的心里,月亮不偏心,因此菩萨也不偏心,只要我们的心如水一样清澈,菩萨就出现在我们心里,永永远远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