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或多或少会重男轻女。特别在古代中国,女子的地位明显不如男人。所谓“在家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古代女子必须遵从的社会行为规范。连主张众生平等的佛经里都说,女子要修佛,首先要修成男儿身。在这样浓重的男尊女卑氛围之下,观音菩萨由男身化为女相,这背后的有什么原因呢?
观音菩萨是人人皆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观音菩萨一直都是男身。《华严经》上还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可见观音菩萨是一个猛男。隋唐时开始,观音菩萨的“劫难”便开始了。首先,观音菩萨被迫改了名。菩萨原名“观世音”,由于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不得不向人间权势稍做些让步。把中间的“世”字略去,成为人们熟知的“观音”。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多的。像广寒仙子嫦娥原名“姮娥”,也是犯了汉文帝刘恒的讳,不得不改名嫦娥。
菩萨改名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不是说相声的,不靠艺名吃饭。但隋唐以来,观音菩萨连性别也改了。再也不是“勇猛丈夫”,而多以女相现世。这大约也是因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大概是由于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而女性能更好地体现这些特点。因此观音菩萨顺应群众的呼唤,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以女相示人。
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佛教的传播,需要一尊女性菩萨的出现。佛教在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已经非常兴盛。隋文帝杨坚小时是被尼姑带大,因此特别崇佛。杨坚小名那罗延是佛教金刚力士的意思。他的老婆独孤皇后的小名“伽罗”也是梵语,意思是沉香木。武则天更自称是弥勒佛转世,大力推广佛教。佛教流传越广,信徒越来越多,特别是女性信众也有很大的增加。女子能修成佛吗?为了解答好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树立一尊女性“偶象”。而观音菩萨恰好又是最佳的选择,从此男性观自在,变成了老百姓熟悉的救苦救难的女性观音。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中,认为能够给自己救苦救难的大概只有“母亲”这一角色,因此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化身为女相。《聊斋志异》中有一篇《菱角》,讲的是书生胡大成的母亲信佛,因此胡大成一见到观音祠便进去叩拜。后来遭遇乱兵,胡大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茕茕孑立的胡大成在一个集市上碰到了一个奇怪的老太太。这老太太四五十岁年经,看来是经过兵乱,一个人活不下去,只好卖身。不过,老太太说自己年纪大了,也不能给别人做奴做仆,卖身给别人当妈还可以。市场上的人都哄笑着说,“这老太婆是个疯子。哪有人会给自己买个妈?”只有胡大成看着老太太,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于是花钱买了下来。胡大成真的将老太太当自己的母亲看待,而他也在老太太的帮助之下,不但和妻子母亲完聚,而且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原来这个老太太便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胡大成一家心诚,故而下凡救这一家子出了苦难。
化成女相之后的观音菩萨,再兼一些其它的职能便颇为方便了。例如送子观音,老百姓礼拜送子观音,便可求得子嗣。要知道古代中国的传统道德最讲孝道,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通过送子观音这一偶像的设立,为佛教赢得了不少的善男信女。并且女性化的送子神祇,比那些男性送子神祇要来得自然、可信、可亲。这个便是“女相”的好处。
佛经上也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菩萨们都修炼到了“觉悟、有情”的地步,自然能够“不著于相,如如不动”。不用在意男相女相,只要能够度人,救人苦难,使人向善,便是菩萨行。观音正是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为度一切苦厄,常以女相示人。
凡人求观音,是想求得菩萨保佑,称心如愿少病少灾。普通人更应该牢记佛祖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人们拜观音也好,求神问佛也好,都要不著于相。有求皆苦,忘心即乐。我们内心深处要深深的明白,能帮我们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