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中的故事,上集讲到虚云师父为了重振迦叶尊者道场,修寺庙办学堂,鸡足山的气象焕然一新,开始接待十方信众。事情既然已经展开,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的,需要出去募化,于是老和尚留下戒尘法师料理内务,他独自一人前往腾冲。
从下关走到永昌,过和木树的时候,虚云发现此地的山路,变得平整好走了许多。他听当地人讲:原来这儿数百里的山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难以行走,官府也从来没有修整过。后来,有一个外省的和尚来到此地,此人发下大愿,要独自苦行为民修路。别人给他钱财也不要,只接受来往路人随喜赞助的一些粮食充饥,数十年如一日,从无退心。大家都感叹他的功德,要建寺庙供养他,他也不接受,只管一人不停地修路。
虚云师父听到这里,十分感动,觉得这名僧人不同寻常,于是就顺着道路前去寻找。快要天黑的时候,果然在路上遇到了那名修路僧。只见此人须发皆白,但是精神矍铄,二目有神,正扛着锄头拎着簸箕,准备回他的住处。虚云连忙上前合掌行礼,修路老僧睁大眼睛看了虚云一眼,一句话也不说继续往前走。虚云也不在意,就跟着他一起走,来到了他的住处。修路僧放下锄头簸箕,一个人去蒲团上打坐了。虚云再次上前合掌参礼,修路僧依然不睁眼也不说话,就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虚云也放下行李,在那人的对面开始打坐,就这样两人一直禅坐到了天亮。
到了第二天早上,修路僧开始做饭,虚云也过去帮忙烧火,饭煮好了,修路僧也不招呼,就自己一个人吃了起来。虚云师父也取出自己的钵盂吃了起来,吃完饭后,修路僧扛起了锄头,虚云也挑起了簸箕,二个人一起去修路。就这样,他们二人都成了“哑巴”,谁也不说一句话,彼此相安无事,劳动却配合得很默契。
年谱写道:“一夕明月如昼,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甚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伊执予手大笑曰:深夜请回休息。次日,欢然叙话,自言是湘潭人,名禅修。少出家,二十四岁在金山禅堂,得个休歇处。后朝山到藏,由缅回国,见此路崎岖,人马可怜。因感持地菩萨往行,独修此路,在此数十年,现八十三岁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缘,始一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缘,次日早饭后,予告辞,彼此大笑而别。”
过了十几天后,一天晚上,明月如昼,虚云师父独自在小寺庙门外的大石头上禅坐,夜深了还没有回来。只见那名修路僧,脚步轻轻地来到虚云背后,突然大喝一声道:“你在此做甚么?”虚云师父睁开眼睛,缓缓答道:“看月”。修路僧问:“月在何处?”虚云答:“大好霞光”。修路僧说道:“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虚云答:“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修路僧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只见他走过来,一把抓住虚云师父的手道:“好啊!回答得好!夜已经深了,还是请同修回屋里休息吧!”
大家看到此处,也不必疑惑,其实虚云师父和修路老僧之间,他们是在打机锋语。这是禅宗修行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一问一答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对方修行的程度。修路僧问虚云在此做什么?虚云答:看月。这里的月亮比喻为人人本具的佛性。修路僧继续问:月在何处?虚云回答:大好霞光。他的意思是:我现在的修行已经是一片霞光。修路僧继续问: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
意思是:你不会鱼目难分,把虹霓错当成彩霞吧?虚云回答:“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意思是:我们每个人的这个如来藏佛性,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包含万象,没有古今。非阴非阳,即空即色,没有任何障碍与阻塞。《坛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内外无滞,通达无碍。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修路僧对于虚云师父的这个回答很满意,认为遇到了知音,所以就高兴地哈哈大笑,终于开口说话了。
到了第二天,修路僧和虚云师父攀谈起来,自我介绍,说他是湖南湘潭人,而虚云师父的祖籍也是湖南湘乡人,他们算是老乡。修路僧的法名叫禅修,少年的时候就出家了,24岁在金山寺修行,后来朝山去过西藏,一路从缅甸回到国内。来到此地时,发现这条山路崎岖不平,人们行走十分艰难。于是他就发下大愿,要独自留在这里修路,已经坚持几十年了。今年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从未遇到过知己,既然和虚云师父有缘,才详细倾吐了自己的经历。
随后,虚云师父也将自己出家的因缘,以及这次前往腾冲要办的事情,告诉了他,二人相谈甚欢。吃过早饭后,虚云师父和修路高僧禅修老和尚告辞,二人彼此大笑而别。我看年谱到此处,不由心生赞叹,这二位高僧在常人眼中,也许显得行止怪异,十几天都不说话,令人无法理解。其实他们已经达到了无我无相,不起分别心的境界。真可谓:洒脱不羁,古风飘逸。
以前我们讲《憨山大师年谱》的时候,当年28岁的憨山大师在盘山,也曾经遇到过一位隐修者,灰头土面,问亦不语。过了七天之后,才互相说的话。有一夜,憨山经行的时候,忽然顶门一响,轰如炸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隐修者告诉他:此乃色阴境界,非是本有。我住在此岩洞三十多年,经常遇此境界,不可昧却本有。给了年轻憨山大师深刻指导。其实世间很多修行高人,往往隐藏在一些不知名的地方,用实修实证体验生命,令人钦佩。
接下来,虚云师父来到了云南省腾冲县,刚走进湖南会馆准备投宿。突然看到一群穿着孝服的人,纷纷走上前来叩拜。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道:“师父您好!请去我们家帮忙念经吧!”虚云连忙解释道:“对不起,我不是作经忏的僧人。”“经忏僧”就是给去世的人,念经忏悔超度的僧人。那名穿孝服的年轻人继续说道:“师父还是去吧,我们绝不会亏待您!去我们家念经不是给外人念,是给你们和尚自己人念。”虚云师父听了这句话,感觉很疑惑,也没有弄明白他的意思。
正在这时,湖南会馆里面的主事人员走过来,帮忙解释道:“老法师,这经您应该去念啊,这位请您去念经的是吴太史的曾孙。吴太史一生修持很好,行善积德,今年80多了,大家都称赞他是大善人,儿孙有几十个,发科中举的包括秀才都很多。前几天要去世的时候,吴太史口中一直自称他就是一个和尚,吩咐子孙们,必须给他穿着僧衣入葬,并且不许哭,也不许杀生。还说他死后,自然会有高僧前来为他超度。说完盘腿一坐就走了,几天过去了仍然面色如生。今天,老法师您刚好来到这里,真是因缘殊胜啊!”虚云师父听完以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高兴地答应了此事。
年谱附记写道:“腾冲东门外万佛寺有老僧,一生念佛诵《金刚经》,行至笃。吴太史祖父常供养之,其媳将娩,忽见老僧入室,太史即生,异而趋视,僧果寂矣。”
怎么回事呢?根据这篇《虚云年谱》附记中的记载:腾冲县东门外,有一个万佛寺,里面有个老和尚,念了一辈子《金刚经》,修行得很好。而吴太史的爷爷,经常去万佛寺供养这位老和尚。有一天,他的儿媳妇,也就是吴太史的母亲,将要分娩的那天,吴太史的爷爷恍惚之间竟然看到,那个老和尚从门外走到他们家院子里。可是到处也找不到,随后吴太史就出生了,吴太史的爷爷和东门外的老和尚很熟悉,就感觉这件事情很蹊跷。于是他就去万佛寺探望老和尚,去了以后大吃一惊,原来老和尚是在同一天圆寂的。所以吴太史就是万佛寺的老和尚投胎而来。
这也就是吴太史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自己是和尚再来的缘故,他的后代记录下此事。永嘉大师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轮回转世确实真实不虚。虚云师父来到吴太史家后,做了七天佛事,当地的官绅百姓来了很多人。有人还现场接受了三皈依,当地一些官绅想挽留虚云师父住在腾冲,虚云说:“我是为重修鸡足山迦叶尊者的道场来此地募化的,不能够久留,请诸位见谅!”众人一听是要修鸡足山,这是一个积累福德福报的好机会,于是大家都纷纷踊跃捐款,布施财物。
年谱道:“到其家诵经,放施食七日,阖邑官绅士庶咸来随喜,愿归依者又千余人。官绅拟留予住腾冲,予曰:我为修鸡足山,来此募化,不能住也。众皆欢喜,踊跃乐捐钜款,于是回山备粮,建造房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受戒法,是年四众求戒者七百余人。至是山中诸寺,亦渐改革,著僧衣,吃素菜,且上殿挂单矣。”
随后,虚云师父返回了鸡足山,开始购置粮食,建造房屋,恢复律仪,讲经传戒。这一年,四方信众来求戒者有七百多人。从此,鸡足山逐渐步入正轨,山中的其他寺庙,也在虚云老和尚的慢慢影响下,开始上殿念经、吃素食、穿僧衣,进行如理如法的修行。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