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然如盖,蓊郁成林。觉者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与一些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降生在无忧树下,于菩提树下得道,最后,在娑罗树下示现涅槃可以说,佛门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一些古树就如般若的种子,现今仍扎根在名山古刹中。
光孝寺·菩提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菩提树又称智慧树,原产于印度,乃佛教四大“圣树”之一。菩提树巨大的树冠形成天然穹顶,树形优美,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年),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到达广州,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光孝寺内,为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移植的菩提树。
智药三藏预言:吾过后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法门,度无量众。其后慧能禅师在黄梅五祖处得法南归,隐居十六年,保任圣心,至唐仪凤元年(年),六祖慧能果然于此树下受戒说法,悉应前记。
宋代,“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据光孝寺志载,原树于清嘉庆三年()被飓风吹倒,监院瑞芻从南华寺孙树移植原处。
菩提树在各地寺庙广为栽种,而让菩提树名声大振是唐朝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广为人知。
光孝寺·诃子树
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
诃子,又名诃梨勒,属于使君子科的大乔木。原产于印度、缅甸南部一带的低地平原。据《光孝寺志》记载,诃子性温而涩,治冷气喉痹。以其根蘸水,去咸碱。相传汲诃泉,煎诃子,和以甘草,色若新茶,饮者须发转黑。诃泉即诃井,古时在寺南廊外僧舍内,现在诃子树二十米处,即菩提树旁有存古井一口。
光孝寺诃子树
光孝寺寺址本是西汉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骑都尉、经学家虞翻(字仲翔)因得罪孙权,被流放到广州,居此讲学,时人称为“虞苑”。因苑中多植诃子树,又称“诃林”。虞翻逝世后,家人把住宅改为庙宇,命名“制止寺”。
南北朝时期,刘宋武帝永初元年(年),求那跋陀罗三藏驻锡该寺,指诃子树谓众曰:“此西方诃梨勒果之林也。”诃黎勒,果实可入药,树似木槿,花白,子形如橄榄,产于印度南海诸岛,是佛陀时代僧团中经常用到的药物。
光孝寺原为“虞苑”,又称“诃林”
光孝寺一名“诃林”,故山门曾悬挂明进士区大相于万历四十年()正月手书“诃林”二字。后来,此树越来越少。康熙年间曾有诗叹曰:“菩提有古树,诃子久无香。”据资料记载,光孝寺内现仅存此一株诃子树是清代时期由寺僧补植的,可谓千古遗珍。
古往今来,“诃林”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提笔赋诗的题材,收录在《羊城禅藻集》中以“诃林”为题的诗词逾多篇。
六榕寺·古榕树
古木苍苍福荫绵长
言及六榕寺,便要提及榕荫园中的三株古榕树。
“六榕寺”几经易名,始建于南朝,最早叫宝庄严寺。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王勃曾游历至此,留下碑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后一度易名为长寿寺,却因一场大火,"寺塔均毁,胜迹荡然"。北宋初重建后更名为净慧寺。宋端拱年间,净慧寺内已有古榕六株,宋元符三年,谪迁岭南的苏东坡得赦北归,途经此地,应寺僧之请题字。但见寺内古榕六株,浓荫蔽日、枝叶相连,无需围栏,即成庭院;气势不凡,劲如虬龙。欣然书下大字“六榕”。明永乐九年(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苏东坡遗墨“六榕”二字,刻造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自此,“六榕寺”之称在坊间不胫而走。
居诸不息,乌飞兔走。六株古榕冠幅广展,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却也在袅袅的岁月长河中或因风雨倾倒,或因寿终消亡。年,赵朴初居士莅临六榕寺,留题《调寄临江仙》:“缘谢缘生观万法,休嗟剩水残山,参天榕树尚存三……”
如今,六榕寺中的三株古榕树,枝干雄伟,生机葳蕤;仰头望去,枝叶相通缠绕,给榕荫园洒下了无上清凉。来寺游客信众,端坐于榕树之下,听微风鸟鸣,伴着弘法堂中传来的阵阵经诵,望六祖堂内六祖紫铜像法相庄严,禅意法喜,无限绵延;慧灯不灭,文脉绵长。
除古榕之外,初入六榕山门,天王殿两侧的两株白玉兰,迄今已逾百年。入山门过天王殿,便见矗立云端之舍利宝塔,却见枝叶掩映,更衬宝塔巍峨。
这株云峰长老于年春亲手植下的枳椇树,算来至今,已近三十年树龄了。
六榕寺观音殿前,还有一株长老在年亲植的菩提树。
六榕寺丈室外庭院处,立有二株频婆树。
修竹猗猗,缅栀馥郁,白兰秀雅,金桂丛生,高低错落,与绿瓦红砖相辅相成,构建了六榕这都市禅院的雅致幽深。
·大佛寺·
烟笼冠盖郁葱葱历尽风霜姿更雄
对立树影圆,
卓午客初至。
山僧出未归,
闲门隐深翠。
这是清代举人沈泽棠游访广州大佛寺所作的诗句。由字里行间得见,清代的大佛寺不仅是喧嚣尘世中一隅静谧的修行之处,也是草木葱茏、闲门隐翠的避暑胜地。
据史料记载,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兴盛数百年,至宋代曾一度荒芜。元朝再建殿宇,取名福田庵。到明代扩建并易名为龙藏寺,此次扩建从此奠定了大佛寺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的地位,后改为巡按御史公署。清顺治六年()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如今,端阳午后漫步于大佛寺毗卢殿前,但见两株参天蔽日、枝干遒劲的大叶古榕巍巍立于两旁。细碎的阳光、斑驳的树影,仿佛回溯着这座城这座庙百年来的历史流光。老榕树犹如一位历史冷静客观的“旁观者”,见证着大佛寺近年在沧桑巨变之不同时期,以其特有的身份和地位,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更好地展现大佛寺千年历史文化脉络,为广州市民提供缓解身心健康压力的休憩之地,年7月大佛寺北广场园林景观改造工程完成。
在后疫情时代下,“禅意疗愈园林”用园林康养的手段为社会大众、周边社区,以及广州市民提供相应的园林疗愈功能。它既是大佛寺的禅意疗愈园林,也是广州市民的疗愈花园、周边社区居民的口袋公园,为广州市民提供公共健康支持服务与历史环境教育服务。
·海幢寺·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
海幢寺,于南汉时为千秋寺,以海幢为名立寺始建于明末,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这句话在广州流传已久。
一千多年前的千秋寺已湮灭,在原址重建成为海幢寺之前,这里原是富商郭龙岳的花园,鹰爪兰正是由郭家所种植,所以说它的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至今有多年历史。
鹰爪兰学名为鹰爪花,据《中国植物志》,鹰爪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广群芳谱》这本书里,而在广东琼海、高要一带,人们则称其为鹰爪兰。
走进海幢寺的南门,你会看到不远处的栏杆围拢之中,有一棵枝叶繁茂、闻名遐迩的古树,它就是鹰爪兰。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鹰爪兰列入二级古树名木,加以保护。现在它已由园林局所管理,海幢寺做日常维护。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鹰爪兰,海幢寺还专门设计了多款鹰爪兰图案的文创产品,有文件夹、钥匙扣、小风扇、胶带、单肩包,美观与实用兼具,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海幢寺里的古树,除了鹰爪兰之外,还有斜叶榕、心叶榕,寺里给每一棵古树建立独立档案,设立提示牌及支架,每月进行4次古树蚊虫防治保护工作、对生长异常的古树进行打药等保护措施。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素仁格”盆景,因为海幢寺就是“素仁格”盆景艺术的发源地。疏淡清寂的“素仁风格”盆景讲求树干高挑瘦劲、枝叶稀疏互不纠结,飘逸洒脱、超凡脱俗,是岭南盆景乃至中国盆景的独特一派,而海幢寺里的盆景作品也成为寺中一景。
·华峰寺·
古树凝碧血丹心照汗青
华峰寺,旧称海门禅院,位于黄埔区永和街禾丰村华峰山上,不仅是华南地区屈指可数的佛教名刹,也是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在禾丰地区建立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华峰寺内的“萍婆树”“藏经阁”已被黄埔区委组织部列为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的线路之一。
萍婆,又称“凤眼果”,梧桐树长绿乔木。华峰寺萍婆树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年,广州市古树木委员会认定此乔木已存活年。年,华峰寺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后,这株曾被烧焦的萍婆树罕见地开花结果。
萍婆树既是历史古树,也是革命老树。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从番独立大队(后编入东江纵队)伏击杀死多名侵犯侵华日军士兵,若干仿军。
年4月,增从番独立大队在黄旗山隐蔽休整,4月6日清晨,多名日军偷袭黄旗山,当天全队连非战斗人员在内只有70多人,且主要领导都去了东莞开会,留队的副中队长黄金水带领所有人顽强反击,日军见久攻不进,下午2时,增员兵力至千人,并出动飞机轰炸。但因为东纵战士们坚持分散隐蔽在密林和石洞中,并经常变换地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故日军虽人数众多,但仍未攻破根据地。
下午5时,盛怒之下的日军开始放火烧山,并进入华峰寺挟持了一名僧人将其绑在寺内的几百年历史的萍婆树上,威胁全体僧人说,不交出游击队员即烧毁整间寺庙。华峰寺僧人集体诵经,坚决不肯说出游击队员下落,残忍的日军即放火烧毁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寺庙,萍婆树及被绑在萍婆树上的僧人也被活活烧死。
年,华峰寺建成广州市首个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株见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萍婆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没有大树的城市是没有文化的城市,一座没有古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对一座城市而言,古树是它的记忆。
百年古树,千年文化。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升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深爱着的这座广州城,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图文来源丨广州市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