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粉彩地藏王菩萨像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H:35cm(/4in.)
带旧包装来源:法国私人旧藏地藏王菩萨法相庄严,头戴五佛冠,此五佛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弥陀佛、中央大日如来、南方宝生佛、东方阿閦佛。其态庄严慈祥,面颊丰腴,眉似新月,双眸低垂,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肃穆有神,以此祥和之态,联想《楞严经》中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弘愿,更具振聋发聩之感。双手结禅定印捧摩尼宝珠,身披袈裟,法衣施珊瑚红、湖水绿、松石绿三色彩釉,湖水绿鲜妍明快,珊瑚红亮丽夺目,松石绿淡雅娇嫩。法衣下垂蔽足,衣褶华丽飘逸,垂坠自然。全跏趺坐于双层覆仰莲台之上,莲台顶部绘莲子点点,底部中空,施松石绿釉。整体秀雅端庄,模印周正规整,施彩极为精细,柔和清新,渐变过渡浑然天成。按《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十四年(年)“初二日司库白世秀、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次左地藏菩萨一尊,左普陀观世音一尊,中释迦佛一尊(佛冠不齐全),右自在观音菩萨一尊……”可知地藏王菩萨造像在清宫佛堂内与观世音菩萨等一同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是中国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地位显赫,其为渡众生而留人间,因此造像中多着袈裟,做比丘相。地藏王菩萨负责六道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的教化,而观音菩萨则是拯救人间苍生,二者组合既护佑了现实生活,又消除了对身后世界的恐惧。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乾隆粉彩阿弥陀佛像,亦作比丘相,与本品风格相近,法衣施各色粉彩,莲台制式与本品十分相近,对读成趣,可资比较。
清乾隆黄地洋彩福禄万代斋戒牌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L:6.6cm(21/2in.)
来源:比利时收藏家Robert(-)andIsabelle(-)deStrycker伉俪旧藏;巴黎拍卖会,年6月10日,lot64展览:《OudekunstinLeuvensprivebeit》,比利时鲁汶市,年7月18日-10月8日比利时收藏家RobertandIsabelledeStrycker伉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接触中国艺术品,自年起从巴黎和比利时购买了大量中国古董。其藏品以瓷器、珐琅、漆器为主,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二人在收藏过程中结识了以法国吉美博物馆策展人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收藏家典范。本品呈束腰葫芦形,周起浅缘,周缘微凸,描金装饰。正背均饰以洋彩,纹饰描绘精细,布局设计精巧。正、背均绘一大一小两个黄、绿葫芦,正面绿者于黄者前,背面反之,留白处则填以荷叶纹,其间又绘葫芦蔓带,藤蔓舒展,粉萼竞芳争艳,红蝠翩翩翱翔。纹饰勾连缠绕,色彩繁复渐变,渲染过渡自然,装饰技巧极其娴熟。正背分别书汉、满文“斋戒”二字,字体隽秀典雅。斋戒牌为清代宫廷斋戒大礼的佩带之物。《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皇帝在宫中斋戒时,设于斋宫丹陛左侧。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此式缩小的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清汉斋戒字,佩着心胸之间。”即是存世常见之斋戒牌,质地有玉、翡翠、琥珀、金、织物、金属胎珐琅、瓷胎画珐琅、木料等。形式多样,见有蝠桃式、葫芦式、椭圆式、长方式、香袋形等。按《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十年(年)“二月初十日画得斋戒牌葫芦式画样一张、黄地莲花腰圆形画样一张……内大臣海望呈览”,此画样即或为本品之雏形。而本品装饰效果奇特,极具铜胎画珐琅的装饰效果,或为乾隆御窑仿制铜胎画珐琅所制,颇为精绝。按《活计档》乾隆元年(年)“正月初五日,司库常保来说,太监毛团传旨:照先做过葫芦式珐琅斋戒牌做二件,画法另改别样画,钦此”,同年二月初七日“首领吴书将做得铜胎镀金黄地珐琅葫芦式斋戒牌二件,每件随珊瑚豆二件持进”其中提及“铜胎镀金黄地珐琅葫芦式斋戒牌”或为本品之铜胎画珐琅样者。
清乾隆黄地洋彩宝杵开光“佛日常明”碗一对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D:14.4cm(55/8in.)
著录“柏林寺制”款
“柏林寺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本品撇口弧腹,下承圈足,造型规整端庄。碗内壁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其上以洋彩绘四组缠枝莲托宝杵纹样,花间设四圆形开光,内以蓝料彩书写“佛”、“日”、“常”、“明”四字篆书吉语。外底心矾红书“栢林寺制”四字双行篆书款。清代皇室崇信藏传佛教,因此佛教元素题材常常运用于宫廷制器上。此式洋彩“佛日常明”碗即是其中典型一例。据《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元年(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碹得画各样花卉木样四件并原样盘二件持进,交太监毛团呈览。奉旨:准照画‘佛日常明’字黄地青番花盘样式,作七寸盘、五寸盘、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样做。钦此。”此式洋彩“佛日常明”碗遂成御窑定式,并延续烧造至嘉庆、道光两朝。本品较之常见“佛日常明”碗,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底落“栢林寺制”款,由此可知本品是皇家专为“栢林寺”定烧供奉之物。查阅相关资料,作为京师八刹之一的“柏林寺”最为契合,“栢”、“柏”二字古来相通,更有乾隆二十三年(年)《重修栢林寺碑文》佐证乾隆时期“柏林寺”恰写作“栢林寺”。由此可知,本品当是乾隆时期皇家为柏林寺定烧之物,且烧造时间很可能就在乾隆二十三年(年)重修柏林寺前后,成对供奉于柏林寺大雄宝殿佛前。柏林寺位于雍和宫之东,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年)。清代皇室极为重视,分别于康熙五十二年(年)为祝康熙帝六十寿辰、乾隆二十三年(年)为纪念皇考雍正帝两次耗重金重修。因此皇室为此寺定制的器物必为精工细作的御窑上品。本品即是如此,兼具收藏价值与历史价值,且为成对流传,颇为难能可贵。
清乾隆洋彩缠枝莲纹佛塔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H:33cm(/8in.)
带旧包装来源:伦敦佳士得,年5月11日,lot;香港佳士得,年11月27日,lot著录:《天物馆藏瓷》第二集,上海天物馆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编,文物出版社,年,第-页满清皇室笃信藏传佛教,尤以康雍乾三朝为最,至乾隆时期藏传佛教对清宫的影响达到顶峰极致,乾隆帝更是从个人行为和国家行为两方面去实践着他的崇佛信念,其自命为“佛心天子”,一生六度朝礼五台山,前后历时数十载完成汉文、满文大藏经的雕印工作,是为乾隆朝崇佛的空前绝后之壮举。乾隆时期宫中遍设佛殿,先后修建了中正殿,雨花阁、宝相楼、吉云楼、梵华楼、佛日楼等多处藏传佛堂。不仅如此,宫廷佛教法事也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喇嘛在皇宫御苑中念经做佛事,帝后们也经常到皇家寺庙拈香拜佛,聆听喇嘛诵经。此时期佛教文物制作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宫中大量瓷制藏传佛教珍宝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而成,本品属当时的典型样式。佛塔由基座、覆钵式塔身和九相轮及刹顶四大部分组成。通身纹饰自上而下紧凑繁密:刹顶上部有一描金如意宝葫芦饰,飘带紧系垂于两侧,华盖四周以蓝彩满绘祥云,间以上狭下丰十三层塔,绘制缠枝花卉,象征佛教十三重天,肩部绘藏传佛教特有的瑞兽璎珞及花卉纹,梵语具有“庄严与荣耀”的涵义,座面主体装饰缠枝莲纹,贲门佛龛口沿亦画有缠枝花卉纹。整器绘画工艺殊常,彩料精妍,颜色搭配得宜,彰显庄重华丽之皇家气质。按《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四十五(年)年十月“初四日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金红来说太监鄂鲁里传旨:宁寿宫、玉粹轩现供厢珠子、宝石、宝塔,着配香几玻璃罩。再养和精舍楼上现供磁罗汉紫檀木供案四张,俱将进保改案兰寸,两边配香几一对,供磁塔。”可见其供奉方式及位置。洋彩佛塔为乾隆瓷质法器之精绝代表,唯乾隆一朝独有之。目前公私机构典藏数量不过二十余例,完美无损者寥寥无几,所见造型、纹饰大体相同,唯色地变化多端,见有黄地、松绿地、浅绿地、白地、祭蓝描金等近十种,且常有佛塔与器座不同色地混搭者,以期别样装饰效果,并非后世混配,清宫旧藏亦可见此种情况。本品高度略小于常见的44公分佛塔,此种小尺寸佛塔存世数量更少,亦更显精致,不同尺寸的设计、烧造亦可见证乾隆皇帝礼佛的一片精诚之心,弥足珍贵。
清乾隆金釉洋彩缠枝莲纹无量寿佛像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H:29cm(/2in.)
无量寿佛头戴五叶高冠,长眉细目,鼻梁高挺,面容祥和沉静,耳垂圆珰,发施蓝釉,红釉金彩缯带从耳际向上飘起,卷曲流畅,绿地洋彩花卉纹披帛垂于双肩。全跏趺坐,双手托无量宝钵,身体裸露部分施金釉,是为金身,胸前饰五色璎珞,臂部、手部、踝部都饰有钏环。下着蓝地洋彩缠枝莲纹裙,裙褶翻转自然。座下为双层覆仰莲台,飘带垂于正面两侧。本品继承了汉藏风格金铜造像的特征,甚具乾隆盛世的华丽风格。清代宫廷尤为重视佛事活动,各式大小佛堂和频繁的法事,足可证明帝后对藏传佛教之崇信。其中最重要的佛堂,是总领宫中佛教事务的中正殿,主要供奉无量寿佛,每逢万寿圣节,都要用喇嘛三十六人唪无量寿佛经十日,祝福延寿。此外,专供皇帝使用的佛堂设在寝宫养心殿西暖阁和东、西配殿,雍正、乾隆诸帝曾在此从事秘密佛事,乾隆禅让成为太上皇以后,亦曾在新寝宫养性殿设立秘密小佛堂。乾隆尤重供奉无量寿佛,曾在《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题记》语“圣寿本无量,更有无量加,无量复无边,万万千千多”,他虚心礼佛追求世寿永恒,享年八十九岁高寿,在位六十年。也正是由于此种自上而下的,对于无量寿佛的崇拜,使得乾隆一朝,对于各式无量寿佛的恭造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瓷质佛像本就成型不易,加之信仰的要求,自然使得本就不易的烧造工作更为艰难,故存世数量并不多,除小体量瓷质无量寿佛偶有所见,若本品之大体量者,则较为珍罕。而此类大体量瓷质佛像,又以肉身佛形象较多,以金釉制为金身者则更为少见。年由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至洛阳博物馆的一尊乾隆洋彩无量寿佛,与本品颇为相类,座下莲台更是与本品几无二致,故本品极有可能为乾隆时期为慈宁宫大佛堂所制,殊为难得。
清乾隆洋彩缠枝莲托八宝纹朝冠耳炉
年代清乾隆
质地瓷质
尺寸H:29.5cm(/8in.)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一行篆书款,乾隆本朝本品盘口,短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对称饰双朝冠耳,圆弧腹,及底内收,下承三马蹄形足。外壁通施白釉,内壁饰松石绿釉。外壁皆以洋彩为饰,口沿内饰几何纹,外饰红蓝相间回纹,正面间以一金彩开光,内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颈部绘缠枝莲纹,朝冠耳绘缠枝莲蝠纹,肩部绘如意纹,腹部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外底一周朵花纹,中心处有一圆形卷草纹开光,内绘朵花纹,整器装饰富丽堂皇。本品为佛教供器,据《贤遇经》卷三载,早在迎请释迦牟尼之礼仪时,即有烧香、供花之说。朝冠耳炉属佛前五供之首,与其配套的有一对花觚和烛台。据现存的清宫原状佛堂陈设可知,五供与七珍、八宝、佛塔等器物皆陈设于佛前供案上。供案从前至后分别是香池、五供、七珍,最后是八宝。五供的摆放为香炉居中,蜡钎、花觚左右对称分置于香炉两侧。按《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年)“闰六月十八日,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铜掐丝珐琅五供一分……传旨,著照交出供器俱各画样,再将五供养,七供、七珍、八宝亦画样呈览,准时交舒善做木样,带往江西烧造。”由此可知,此式瓷质五供,或以掐丝珐琅器为原型,化裁而来。故而,借鉴掐丝珐琅装饰的色地洋彩者较多,而若本品白地洋彩者,则更显珍罕。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