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足石刻我们驱车来到了安岳县,首站选择到安岳茗山寺,茗山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因此又名“虎头寺”。这里群山起伏,层峦叠翠,虎头山山巅傲居其中,山顶岩石环抱,巨石耸立,岩壁上布满了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北宋时期的摩崖造像。
茗山寺因太过隐蔽,也可能曝光率过低,因此茗山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香火旺盛的宫殿建筑,映入眼帘的却有些残破,无人值守,外观显得有些“破败不堪”。其实它的精华在环山的石壁上,这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北宋摩崖造像,沿山崖长约多米的石壁上刻有摩崖造像63尊,明清刻题记27处。尽管造像数量不多,但气势宏伟,雕像高大,给人以一种视觉冲击,其中高5至7米的造像有8尊,1至4米的有50余尊,皆雕立于顶峰绝壁,颇为壮观。
茗山寺造像依山取势,傍崖造窟,石窟呈长方形,平顶无饰,讲究实效。造像多为佛、观音、菩萨、金刚、力士等。较为突出的有毗卢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的造型,他们慈眉善目,神情安祥;而金刚、力士都为体魄健壮,威武剽悍,虔诚地拱卫着佛、观音和菩萨,凸显了北宋石刻造像的艺术。
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坐像龛。左侧为大势至菩萨,菩萨面相丰圆,头戴高花冠,冠中刻一宝塔,塔底层开小龛刻一小坐佛、双手置腹前捧一钵,仿佛盛满解救人间苦难的甘露;右侧为观音菩萨,观音头戴高花冠,冠中刻一阿弥陀佛立像,身着双领下垂大衣、披云肩、饰项圆、手镯、双手置腹前,五指并拢,捧一经箧,趺坐于仰莲台上,表现出阐释教义,弘扬佛法的气度。
文殊菩萨造像,它是北宋石刻造像的精品。慈祥端庄的文殊菩萨头戴五叶佛冠,身着右袒式大衣,右肩敷搭偏衫,服饰短璎珞,右手置胸腹间,左手托经书。令人称奇的是,手托经书的左手外伸达一米多,粗略估计经书和手的重量应有数百斤,全靠肘下高2米多飘逸的垂地袈裟支撑着,历经千余年而不坠,巧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运用力学与美学的结合,展示出了古代匠师们的智慧。毗卢佛龛,造像高6.3米,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双手结内缚印,腕上的袈裟飘逸支撑双手;他微闭的双眸、含笑的嘴唇,显示出胸藏大千、大智、大能的神情和十足的教主风度。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立像龛。在佛教中文殊、普贤是华严三圣中的两位胁侍菩萨,以智慧和大行辅佐毗卢佛。这两尊菩萨造像都微闭双眼,神态安详,身穿通肩衣,胸饰璎珞,头戴化佛花冠,二座造像十分精美。
佛道合龛,这是明、清的造像龛,是佛教的毗卢佛(左侧)与道教的东岳大帝(右侧)。毗卢佛结跏趺坐,施智拳印,头戴花冠;东岳大帝像双腿垂坐,头戴纯阳巾,可惜面部表情略显呆板,根据东岳大帝像旁边的“道光二十二年(年)”的改刻题记,可知东岳大帝像是在晚清时才刻成,不知原先是什么造像。
围绕茗山寺的石壁,古人以其精湛的手艺完成了环山的佛像,这些造像个个体型巨大,尽显大气之美,石像间又相互独立,她们面对的是空寂壮丽的山谷,从佛像的视角望去,山谷的美尽收眼底,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艺术。这些佛像历经千年的风霜雪雨,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仍然傲立于世,给人以静谧、灵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