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体明宗-
一部经的体,是如何的。我们在佛法里分成大乘和小乘,所阐述的是经典要回归的状态,真如实相,佛说阿弥陀经》也不例外,实相间的是这部经的本体,正体,在我们去理解这一切的是实相本质的时候,口说的道理和当下的思维似乎有距离。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清净的,是一种智慧。《佛说阿弥陀经》,尽管它也是以信愿资粮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最后要回归真如实相、一真法界。
如来藏、一真法界全是实相的异名。在婆娑世界,一切万事万物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我们从经书是了解众生相寿者相,从而区别出来的一种常态,真正的实相,是从包括我们认之修行的佛法,信守净土,修三资粮的,最后修了佛往生极乐的过程。离不开法界之体。
实相就是本质和现象。在佛法里面在阐述真如实相的时候,它也会从几个方面来不断地进行剥离和组合,很巧妙。我们理解法义思维,以修心佛法的心去看待事物的本质,理解世间的一切虚无之相,从而修的一法门,离开了佛法,法义,这一切虚无之相,只是空体,无法变成实相,殊不知,本体实相是依照世间万物的规律而成的一种状态。没有法义是不成实相的。
为什么叫思维修,要思维佛法。
在这一点,学习这部经典也要如是理解。就是说学《佛说阿弥陀经》,修行净土法门,产生了真实的信心,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最后成功往生做一生补处的菩萨,在清净海众里边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回归实相。如是理解,甚深法义,非常难理解。那么实相是离一切语言阐述之相,说得多了反而越说越远。从功能作用上来讲,一代佛法释迦牟尼佛,所度的一切众生,都是听了佛法后起的信心,信进图法门,信愿力的作用,执持名号,所愿往生极乐世界。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以大乘实相经为体,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好,这是我们五重玄义里面的第二门,显它的体。去理解,去认知他的是否正确与否,,慢慢的去理会,最后想要回归,回归一切,都是实相的体现。第三,我们要明它的宗旨,明宗。
宗就是我们说的修行的主要途径,万行之纲领。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宗,一心不乱,持名念佛。一切修行净土的人,包括我们怎么认知修行净土法门,我们要非常的严谨,一步一步的修学,参悟其中的道理,形成的一个修行范式,这就是它的宗旨。
《佛说阿弥陀经》,它呈现给我们的宗旨只有三条:有真信、切愿、持名妙行就是净土成就往生大业的唯一的三个条件。相信它的存在,相信阿弥陀佛的说法,信往生,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宗。我们在学净土根本经典的时候上次给大家讲到,三经,净土三经,恰恰也是信愿行三资粮的代表。《佛说阿弥陀经》,它主要来讲起信的,《佛说无量寿经》里边讲的是四十八愿,最后往生极乐,《观无量寿经》里边主要陈述世间的三身佛相观,讲的是信愿行。 把净土五经来掺杂着讲的话,《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主要讲的是信,而普贤行愿品的特色就在于愿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生起决定真实圆满的信心。
在无量寿经里边讲到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我们就要知道它的核心眼目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里边最主要的三句话:若有众生,至心信乐,以信为乐,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在学习修行净土法门的时候不能背信信愿行三资粮,懂得修行中从这三点去把净土法门修的明了,信愿行是五重玄义我们讲到明宗旨也是修行的要径。通过《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以此来理解“真如、实相”的真实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