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石窟大佛孔洞之谜破解了,原来是千

顶端新闻记者张弋实习生贠瑞静

去过云冈石窟的人,常会对大佛身上密密麻麻的孔洞而感到好奇,因为在同样为大型石窟寺的龙门石窟的造像上,并没有出现如此密集的孔洞。

△“孔洞之谜”

6月29日,“云上龙门牵手云冈”直播活动第一期“石破天惊壮丽篇章”,通过顶端新闻平台全网直播,云冈研究院研究员王恒向观众揭开了“孔洞之谜”。

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路上

公元年,来自凉州的高僧昙曜在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州山南麓的一块幽静之处开凿了五个石窟,并在每个石窟中央都雕刻了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五座巨大的如来佛像。

这便是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名字的由来,它也是云冈石窟的“一期工程”,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然而和龙门石窟质地坚硬的石灰岩不同,云冈石窟造像材质是砂岩,更容易被风化侵蚀。

据王恒介绍,云冈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的厚层砂岩中,相较于龙门石窟坚硬的石灰岩,云冈的砂岩更容易雕凿,也更容易风化。据考古发现,在辽金时期,古人就曾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补和泥塑,这些孔洞便是从那时而来。

具体做法就是在造像身上钻上小孔,随后塞入木楔,挂上泥,再进行彩塑。随着泥塑的脱落,这些小孔又露了出来,甚至部分还塞着木楔子。

“一代有一代人的文物保护方法。”王恒说,如今的云冈石窟人都开始用高科技的保护手段来解决问题了。

云冈石窟的19-2窟,是露天石窟,按理说风化应该相当严重,但看起来保存的似乎还可以,风化得并不是很严重。

△日本人拍摄的19-2窟

王恒向观众展示了他手机中保存的年以前19-2窟造像的容貌,是日本人在年前后拍的,看起来造像面部似乎有很严重的疤痕,仿佛被烧伤一样。

王恒说,年周总理来云冈石窟视察时,看到了这尊造像,非常重视。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之后,对该造像进行了艺术修复。虽然这样的案例不多,但在王恒看来,却是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一次重大探索。

除了文物保护修复外,云冈石窟今年来还加快了数字化建设的脚步。在第16窟,三维数字化扫描进行地如火如荼,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人们可以在电脑里获取造像的全部信息,实现让文物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实现永存。

18窟大佛的10大弟子竟有“歪果仁”?

在云冈石窟第18窟里,居中的是一个身披千佛袈裟的大佛,在大佛两侧,还有两位佛和两位菩萨。

在菩萨头顶上方,有十大弟子的形象。其中有一尊弟子像,位于窟内东壁上层北侧,头部从石壁上探出,面容苍老,高额深目,眉端卷曲,眼窝深陷,鼻梁高挺,两颊陷凹,看起来很像是欧罗巴人,他应该是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形象。

△典型的西方人面孔

据王恒猜测,雕刻这尊造像的工匠极有可能来自西方,带来了优秀的雕刻技术,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云冈石窟有犍陀罗的影子,但并非犍陀罗的完全再现,是结合了犍陀罗的云冈艺术。

西式设计与中式技艺,也正是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

第20窟大佛,受犍陀罗风格影响最为明显,有一个挺拔的希腊鼻子,穿右袒式的袈裟,嘴唇上方还有两撇小胡子,很浓的异域风情。

但是犍陀罗风格的佛像,都是没有眼珠的,于是被北魏工匠安上了眼珠的大佛,较犍陀罗更有悲天悯人的气质。

资料显示,另外一种影响云冈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是印度的笈多风格,将佛像的衣纹雕成贴身湿衣的感觉。自从北魏孝文帝带头穿汉服后,云冈二期的佛像,开始穿上南朝士大夫的宽袍大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