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里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何为倒驾慈航波

菩萨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在印度大乘佛法出现以后,在原始佛教期,部派佛教期,小乘佛教期,都没有菩萨这一概念名词。菩萨实际是大乘佛法弟子们,创造出来的,用以区别小乘部派的修学方法,也是为了对释迦的恭敬。(果地菩萨即是因地佛,实则与菩提树下得道再来的释迦,无二无别)。

那么什么是菩萨呢?菩萨即是菩提萨埵,是指彻悟亲证佛地的再来人,实指果地菩萨。那么亲证三世诸佛之地的人,为什么还会再来呢?只因自己的习气尚未除尽。什么是习气?追物逐境的习气。修什么呢?修般若波罗蜜。如何修呢?度众生时,于第一义而不动。若此圆满无漏,则成就圆满佛果,入究竟涅槃,而永驻诸佛刹土,永不再来。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果地菩萨们,如地藏王,观世音等,再来此娑婆并非因其慈悲,只因自贪玩习气未尽,再来着重为了自我的圆满成就,在自我圆满的过程中,通过随缘度众生磨炼自己。(是故圆满的释迦要涅槃成佛)。而从另一个层面说,果地菩萨在亲证佛地后,已彻底明白,十方一切都是真如所幻化,三世诸佛之法界,所感皆是自,皆是佛,实则已度尽众生,我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已成佛。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说,果地菩萨不执度众生,只是幻度幻,随缘而已。(是故真法在于求,真求道者舍命相求)。另外,亲证佛地的果地菩萨已知,佛,众生,真如,三无区别皆为一体,见凡夫众生轮转生死六道痛苦不堪,于心不忍悲悯顿生,施种种法引众生入道,从而能使众生,彻底解脱痛苦烦恼。从这个层面上讲,果地菩萨因与众生一体,故大慈大悲。(是故果地菩萨对真求道者,知无不言,设种种法能够让其彻悟亲证)。

以上是从究竟义上,对菩提萨埵菩萨的解说,那么在大乘佛法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延伸出因地菩萨的概念,即是发了菩提心的凡夫众生,虽其并未彻悟亲证,但由于发了大愿,已种下了成佛种子,无论历经多少世,最后终将成就。这样的众生亦称为菩萨。因地果地虽都名菩萨,实则境界智慧相差巨大,大如天地。其中最重要的是,菩提萨埵的本质内容,已发生根本变化。因地的菩提萨埵,实则只是禅定,目的为寂灭得道。而果地的菩提萨埵,是修般若,目的为究竟圆满成佛。所以严格上说,因地的菩提萨埵并非真正的菩萨,只是方便说。将菩萨延伸出因地菩提萨埵,虽对弘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却也造成了后来者,在修学内容上混乱不清的弊端。因地果地不分者,自以为自在修般若,在因地可转识成智,成就佛果。实则大错特错,修般若转识成智,一定要在寂灭后,至诸佛的平台才能达成,即一定要彻悟亲证佛地后,才能转识成智,成就佛果。(此处恰为玄奘唯识学派所掉之坑)。

最后从究竟上说,所谓某某菩萨早已成佛之说,皆为不懂佛法者的妄测。菩萨所谓的倒驾慈航,着重是其自己究竟圆满的需要。知无不言,设种种法,随缘度化众生,因一体而慈悯,更是磨炼自己的需要。所以行善与慈悲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行善利他,有众生可度,是因地修资粮。而慈悲度众,实无众生可度,是果地磨炼自己。唯果地圣人才有资格称慈悲″,我等凡夫只是行善″而已。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鼓励就是我们原创的动力!您的疑惑就是我们原创的方向!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