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
美榔双塔所处的海南省澄迈地区历史悠久,因南临澄江,东枕迈岭,得名澄迈。澄迈北靠海南岛北部,美榔双塔至北海岸线直线距离约公里,在古代以水运为主沟通内陆交通的澄迈,为中原文化传播海南,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汉武帝元封元年置苟中县后,中原文化经澄迈等地源源不断的涌入。
有宋以来,佛教吸取忠孝仁义作为自己新的教义。宋天台宗名僧智圆说:“士有履仁义、尽忠孝者之谓积善也。”换言之,佛教的善恶标准,就是忠孝仁义。因此,大力提倡儒家礼教,把“仁义敦,礼乐作,俾淳风之不坠而名扬于青史”当作佛家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佛教在当时“修身以儒,治心以释”的儒、释“共为表里”的反映。北宋著名学僧契嵩的名著《辅教编》设有《孝论》十二章,专“拟儒《孝经》发明佛意。”同时批评“后世之学佛者,不能尽《孝经》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体现了宋佛教理论体系已纳入关心“天下国家”大事和君臣父子等伦理规范之中。崇宁二年()编定的《禅苑清规》进一步提出“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在寺院住持的上香祝辞中,首先是祝当今皇上“圣寿无穷”,其次是愿地方官僚“常居禄位”,再次方得酬谢祖师的“法乳之恩”。
特别是北宋高僧惠洪(著《禅林僧宝传》),与当时反对蔡京、主变革的张商英结交,被流放朱崖(今海南岛)后,促使了佛教在海南岛的更为兴盛与发展。
至南宋期,佛教携北宋引进“天下国家”和“忠君忧时”,开辟了古代佛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一途之风,使佛教彻底结束了沙门与王者抗礼的时代。这一理念在美榔双塔的建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榔双塔以姐妹长幼为序,“姐”为官塔,“妹”佛塔,先礼官,后礼佛,这与当时的佛教文化十分贴切,是当时佛教借用儒家伦理观念“忠君”、“爱国”理念,体现当时“佛儒”合一的真实现状。
(二)双塔
美榔双塔,分姐塔与妹塔;姐塔通高8.65米,平面呈等边6边形,双层塔座,层檐5级,塔型塔刹;一层基座分隔浮雕卷草龙纹与角兽,二层塔座有深浮雕宋代人物共6尊,正面为文官,背面深浮雕施抱拳礼站立士兵,两侧为双手执腰间佩环武官4尊,一层塔身有6个龙头型飞檐。
姐塔的雕塑装饰大多来源于宋代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层龙头型飞檐代表皇宫建筑,引申为皇权;二层基座文武官员及士兵代表地方官吏集团;一层基座草龙纹与角兽,代表吉祥祝福与对国家等级社会的捍卫与守护。塔的六边型,象征着佛教中对人间天道、地狱道、人道、饿鬼道、阿修罗道、畜生道等世俗的六道轮回描述。
妹塔通高9.米,平面呈等边4边形,单层塔座,层檐7级,塔型塔刹;塔基为须弥座,四角有力士作托举状,壸门内有浮雕狮子与大象,分别代表文殊与普贤菩萨,是智、慧、证与理、定、行的象征,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心柱有浮雕智火与果实,代表烧除一切烦恼、硕果丰盈,是燃尽万般烦恼,回归清静,万物丰登的象征。
一层塔身正面为多宝如来与释迦牟尼佛,出自《法华经》典故:多宝佛是过去世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为证明佛法的神奇、伟大,当释迦牟尼佛在为众生讲《法华经》时,使七宝佛塔从地下涌出,并在塔内让出半座给释迦牟尼佛,二佛同结跏趺坐,共同为众生说法。其余三面为6尊手执不同法器、持不同手印的护法居士;四角柱为蟠龙浅浮雕。二层至六层正面为双脚结跏趺于莲花座上,手印二、六层相类似,约为禅定印(因有袖遮挡);三、四、五的手印略为相似:双手置于腿上右手作持物状,左手自然伸展。七层为站莲花座立像,右手作托物状,左手为施愿印。
塔的四边,象征佛教的四圣谛:苦圣谛:说明世间是苦果;集圣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圣谛:说明解脱与证果;道圣谛:说明离苦的道路。
美榔双塔,从其姐妹的长幼序列结构形式看,体现了宋代前后年间,偏安朝廷在外来强大异族的步步侵逼下,在内部阶级对抗日趋严重中,空前的加强了君主专制;体现了自宋代开始,君主被视作国家的绝对权威,民族的至高象征;反映了皇帝集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一切权力于一身,为所有的士大夫、广大民众以及佛教等宗教各界所接受的真实状况;是皇权致上,官府高于宗教,佛教趋于“世间”化的抽象体现,是宋代佛教与世俗政治生活文化在海南岛乃至全国真实状况曲折反映的见证。
(三)工艺
美榔双塔的石刻艺术大致分浮雕与圆雕两种形式,浮雕又分深浅浮雕,主要体现在人物、动物与植物等图案上,人物雕塑大多为接近圆雕的深浮雕;圆雕则体现在塔刹、龙头型飞檐及部分莲花座上。姐塔有人物塑像6尊,龙头型飞檐6只,浮雕草龙纹6幅、角兽6尊。妹塔雕塑有人物(佛)塑像8尊,力士4尊,护法居士6尊,动物浮雕8幅,植物浮雕4幅,浮雕蟠龙柱4根。
从石雕人物的造型看,除佛教造像脸谱有些雷同外,其余石刻造像从官吏武将到绅士百姓,神态各异:姐塔,官吏两目圆睁,整襟危坐,神情严肃,略带文弱之态;武官体态矫健,脸膛开阔,神态傲慢,手持佩环,坐姿自然;士兵作站立施抱拳礼状,身着护心甲,表情敦厚,笑容可掬。妹塔,护法居士6尊均为地方绅士打扮,衣着飘逸,站姿恭敬,表情拘谨。
海南有丰富的天然火山岩石资源,自古以来,海南的先民们就运用火山岩石作为建筑材料;他们在营造自己家园的同时,以极大的虔诚、以自己所能达到的艺术水平,依据自己对事物认知的态度、对信仰的崇拜,对美理解的追求,在建筑上点缀着认为值得崇拜、敬畏、显耀的饰物,甚至如美榔双塔一样,用整座建筑作为自己家园的精神寄托,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难得而丰富的石刻造像艺术遗存。
从石像的脸谱看,脸谱与石像所表现的身份十分相符,相貌迥异的变化是随着石像所表现的身份变化而变化的,具有浓郁的写实特征。故此,石像人物应该与当时的特定人物有关,真实的反映了宋代海南石刻造像的艺术成果,是目前发现仅存的特定写实人物石刻造像,是海南古代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也是海南宋人跟随当时社会风尚,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艺术效果的具体表现。
美榔双塔石刻造像是南宋时期海南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其石雕艺术体现佛教融入中国,形成汉传佛教后,在中国以及在海南地区的传播的路径,是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缩影。同时,美榔双塔还保留了许多中原早期的佛教建筑特色,诸如斗拱的做法当中甚至还保留北齐和隋唐时期的风格。在同一建筑中反映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这在海南乃至华南地区也是不多见的,美榔双塔是研究海南建筑史不可多的珍贵的实物史料,是反映海南古代文化的珍贵艺术宝库。
(四)缘由
中国古塔众多,根据文献记述及实地考察推测,现存约在2万座之间,这些塔分布全国各地。其功能种类大致分为佛塔类、风水塔类和实用塔类。
就佛塔类一般而言,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据《正德琼台志》记载:“....美榔双塔是乡人陈道叙为次女尼善长施田于庵”。“陈道叙有二女,长灵照适人,次善长出家居庵,道叙为捐钱一千錉建立此塔”。另据安置在双塔前,元代刊刻的《重修辑瑞庵碑记》记载:“辑瑞庵建于宋代,陈道叙捐钱建双塔于庵前”。大致说明的这一问题。
美榔双塔虽为佛塔,为乡人所捐建,但由于受当时佛教的“世间”化——从泛泛地提倡救度众生,转向实际地忠君爱国;从泛泛地主张三教调和,转到依附儒家基本观念的影响,其建造理念、形式,完全与南宋时期的佛教与世俗的时局思维息息相关,无不渗透着宋代时人用朱程“理学”思想对佛学的了解,及佛教学术及宗教对南宋政局的从属关系。
故此,美榔双塔的建造意义就多了一层内涵,即礼佛又礼官,而且更注重礼官的功能彰显,把礼官放在礼佛之前,这种紧随于社会潮流的造塔类型,在现存的古塔里都极为罕见,应该说这是中国宋代佛教建筑与历史进程发生交错时所能体现完美结合的范例。
此外,美榔双塔从石雕艺术上看,其艺术风格也是宋代所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和柔和清丽等时代风尚的反映,双塔的石雕组合,更能体现南宋时期,在装饰、表现、外在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
(五)考证
南宋之前,美榔已有辑瑞庵与仙寿庵等两座寺院,据史料与实地考证,美榔双塔应为辑瑞庵的附属建筑而建。目前除现存的双塔外,已发现庵的遗址一处,初步考证为仙寿庵遗址,双塔之间有坝桥及坝桥牌坊遗址(山门)各一处,灵照墓和陈道叙周氏合葬墓,辑瑞庵存疑遗址一处。
依据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由前至后分别由:牌坊、山门(三门)、放生池(中有桥)、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主供佛殿、法堂、东西主持与方丈居室、藏经楼组成;又依照明《正德琼台志》载:“卖榔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明朝进士唐绢为美榔双塔题诗:“西竺原为舍利天,移来琼岛尚依然;魁奇两汉争雄日,丽美双乔并立年。雁带晴光过绝顶,月留清影照前川;白云归去伊谁主?野草无人满地芊。”诗句中有指出双塔与辑瑞庵对应关系的“月留清影照前川”方位示意,其前川应为双塔的东南面水塘及大片良田。由上述推断,辑瑞庵现存遗址的布局与传统寺院布局相对应的应为:山门(三门)、坝桥(两侧为放生池)、双塔(钟鼓楼);辑瑞庵遗址应在双塔的西面。现双塔的西面,其范围内与传统寺院布局相对应的为简陋的小庙,庙后为古榕树及开阔地。
从文物现存的环境看,寺院地处较平缓的丘陵地带,海拔最高为56.93米,相对高度9米,大多数海拔在50.00至47.00米之间;以美榔双塔为中心,东北面地势略高西南面地势略低,双塔的正北偏西有泉井可供人正常饮用,泉水流出的清水形成几方的水塘常年不竭,同时与附近的几个泉水一起灌溉着方圆一百多亩良田,水塘周边散布四棵古树及灌木与乔木丛林;从辑瑞庵遗址正面看,左面的泉井及流出的水溪是当地民间所说的“青龙”,右面的土丘是当地民间所说的“白虎”,这与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的风水环境学,宋代前后主张儒、道、释“三教调和”,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目前的山形水系、石头树木等田园风光所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依然是空灵清幽,可看出当时寺院的选址的匠心独运。
(六)结论?
美榔双塔及其寺院的选址,揭示宋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风水理论,对所有建筑的选址的影响。风水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借用道教的躯壳,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美榔双塔及其寺院遗址,其环境体现了道教“随方设教”,追求环境和谐的风水环境学文化理念,反映了宋代美榔双塔的建造者,把理念中的环境——包括天地万物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一个整体系统,将宏观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的理论,放在美榔现实的特定环境上进行实践的一次尝试。
美榔双塔及寺院建筑遗址的建筑本体,揭示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至宋代后,佛教文化通过其佛教建筑的组合,细腻的佛教人物、饰物石雕艺术,体现了南宋在外受强大的异族步步侵逼,内部阶级对抗日趋严重的一种无助,更加体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佛教文化思想,在修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痛苦,获得圆满幸福目的理念。
美榔双塔的石雕艺术,揭示了儒学思想在古代中国入宋以来,无论在法律还是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所占据至高无尚统治地位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宋代佛教依附王法,儒、释“共为表里”,把“修身以儒,治心以释”作为其理论完善方向与实践行动指南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