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石刻之翔龙山摩崖造像痛快旅游

翔龙山摩崖造像及题刻始凿于唐代中晚期,即佛教文化在大中华广泛传播之际,五代、宋、明、清及民国均有增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造像位于今内江市中区翔龙路3号,新华路与玉溪路交叉口南侧翔龙山北麓崖壁处,北临街道,与市政府相望,南街市委办公区。该处造像及石刻分布在北麓崖壁上,呈东西向排列,龛窟立面积约平方米,分布长米,沿山崖自然起伏布列。现存龛,题记石刻24处,崖像尊。造像大者高达数米,小者仅数寸。技法娴熟,神态各异,是一处难得的摩崖造像石刻艺术遗迹,更是宝贵的佛教文化艺术遗产。

据史料记载,翔龙山古称香山,近枕内江城郭西南,背倚天马(马鞍山),上有龙池,下有虎溪(玉带溪),隔溪与化龙山吕祖庙巍然对峙。明代万历年间,邑人王三锡(官至福建都盐运使,从三品),曾在山岩上题有“翔龙山”三个大字,现已不存。翔龙山山势若龙头昂秀,起伏蜿蜒,犹如飞翔之龙。宋代曾在山前兴建“资圣寺”,在元代战乱中被毁。明万历年间重建古资圣寺(现内江市政府处)。年代的调查曾予记录,《四川文物简目提要》云:“寺在市郊三里,仅大殿为明代建筑,殿是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为14.66公尺的正方形殿,上下檐斗拱均为六铺作,昂头微微翘起。除梁架结构为原状外,其四周及门窗均改装。现为内江专署礼堂。”简目未提及造像,年代寺院被拆除,其后在造像前兴建民房,至年开始整治文物环境,将此处住户迁离,翔龙山摩崖造像才真正得以面世。翔龙山摩崖造像年列为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手观音龛造像为翔龙山摩崖造像区最大造像,像高近8米,以浮雕、透雕、圆雕、阴线等多种技法镌刻,尤以手臂、法器,均为原生岩整体凿造,体量硕大,雄浑华美,宝相庄严。唐代以后,千手观音造像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像,原来脸部被砸的面目前非,现在做了修复,下部手臂多数已经毁断。

观音像右侧造一龛毗沙门天王,但风华毁损严重,右壁刻有题记,所署为南宋“淳熙三年”(年),功课未做好,忽略了这一点。

观音像左侧崖壁上的佛龛

观音像右侧佛龛沿崖壁分布最为密集

只是可惜这些佛龛风化得只剩下轮廓的小型造像,早已无法辨认面目。

千手观音像龛周边是翔龙山摩崖造像的主造像区

沿着山道拾阶而上,分布着各种形态各异的小龛,下图最右边图案有点像是“牵马前行”。

这些佛龛明显根据崖壁形态开凿在不同的位置

石阶之上的佛龛已经建亭进行保护

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在造像左侧崖壁刻有:“敬造……佛像一龛,弟子郑仲发愿,合家清健无病灾……造上件功得,并沐以汽,广明元年十月一日”。不过造像的风化也很严重,手臂似乎也不全。

坐像左又有大石,其造像风化严重已面目模糊。

阿弥陀佛造像再左的大龛,似为地藏十王题材。

这块玻璃保护下的是一块张大千的诗碑,可惜由于玻璃反光照不出效果。诗碑高厘米,宽82厘米,凿于崖壁之上。书法风格沿于魏体,结构不求严整,而呈参差有数,笔势稳健善变,书体飘逸潇洒,是大千先生年从日本回故乡,年仅23岁应资圣寺住持果真之请所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张大千先生最早的书法碑刻作品,与晚年作品照应,是研究张大千先生书法演变之珍品。

阿弥陀佛造像背后的山崖上现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9幅,其时代虽然不长,但集篆、隶、揩、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书法、诗文俱佳,颇具书法艺术和史料研究价值。

西方净土变造像,造像龛高3.7米,宽4.3米,中间一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阿弥陀佛,左右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被合称为“西方三圣”。龛下方为宝池,宝池中的莲花中时常有童子生出——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出生方式:没有痛苦,一切都是快乐的。龛中左右及上方的建筑表现的是天宫楼阁,是净土宗追求的终极目标。龛左右方框中的图案叫十六观,是西方净土修行过程中的十六个观想场景。本龛窟造像华丽宏大,殊胜庄严,美妙精致,堪称造像精品。不过因为年代久远,风化严重。

最右边的佛龛内有两个造像,佛头估计是早年被盗,风化严重也无法辨认。

千手观音造像龛左边的还有许多小佛龛,但是杂草丛生、风化严重。

当年拆迁后残存的房基,足见当年翔龙山摩崖造像的处境何等之差。

沿着石梯往左,感觉已经走出了翔龙山摩崖造像区域,偶然抬头路边有一个小造像孤立在此。

翔龙山摩崖造像地处内江市中心地带,是全国罕见的“闹市石刻”。其造像时代延续性长,造像题刻内容丰富,保存规模较大,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造像艺术研究价值。不过翔龙山摩崖造像整体风化和损毁比较严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得到更好的研究和保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