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菩萨出生在河南宝丰县,还有岀家地

导读:观音菩萨,俗名妙善,于农历二月十九日,在父城(汝州宝丰县李庄乡)岀生,相传是春秋时期妙庄王之女,故称“皇姑”,因排行第三,又称“三皇姑”。三皇姑出生之时,五彩祥云环列王宫上空。幼年时三皇姑不慕荣华,发心出家修道,度己度人,后施舍手眼,治好生父恶疾,得道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如今,三皇姑岀生地——父城(古城村)、出家地——白雀寺、得道地——香山寺,以及埋葬地——白雀寺附近的三座陵墓(衣冠冢)等均仍然存在。

一、三皇姑岀生地——父城(古城村):

▲三皇姑妙善岀生地“父城”

妙善出生地的父城,春秋时属楚国,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曾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河沿岸。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迹·宝丰》载:“(宝丰县)父城。在父城保。本殷时应国。《左传》:‘楚父城。’即此。汉置县,属颍川郡。后以地隶汝州,遗址仅存。今名父城保。”

▲父城内城北城墙遗址(唯一一段保存基本完整的城墙地基)

父城遗址位于今李庄乡古城村空旷的麦田中,遗址高出平地2米多,北部侧面垂直平整,像是一块豆腐的切面。登上内城城台,上面同样是平整的田地。内城城台(见下图),位于整个城的西北部,呈长方形,面积约40万平方米。外城四面城垣痕迹仍隐约可见,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全城周长6公里,面积约万平方米。

▲父城内城西城墙遗址

据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清道光《汝州全志》载“大悲菩萨,相传父城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

▲“父城”内城墙断面

二、三皇姑出家地——白雀寺:

▲三皇姑妙善岀家地“白雀寺”

白雀寺,始建于后秦姚苌白雀年间(公元—年)。相传白雀年间白雀群集于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们以为祥瑞而建起寺院称白雀寺。太子建守父城期间曾设庄王祠,四时祭祀,所以后人就将父城楚庄王祠视作楚庄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卷之四·寺观》载:“白雀寺。在父城保,世传楚庄王故宅,有白雀之瑞,异槐一株。”所谓异槐者,是说白雀寺中古槐(注:应为古柏)高大,人们从中抽出一板,上密布白雀形图。白雀寺自十六国时期建成之后发展很快,逐成为汝州著名寺院。

▲白雀寺观音殿

据当地翟集村一位现已70岁的谢木老人讲:曾记得白雀寺以前规模很大,院里有许多古石碑,还有一棵需有仨人才能搂得住的大(鸟)柏树。树中间为空心,形状较扁,传说是被“南蛮子”把中心板盗走后形成的,但实际是由于柏树太粗太高,被雷火击中后劈成了两半变成了较扁的形状,但两帮还连着,没有完全断开。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当时,正处于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期,经闹店公社革委会研究决定扒掉白雀寺,并把白雀寺扒掉的木料(大梁上还画有好多精美图案)拉到西外口水库建管理站;把寺里的石碑砸碎烧成石灰后修建西外口水库;把砍伐掉的大柏树让翟集大队的一个“双军属”户(注:光荣家庭,一家有两人参军)拉走给他娘做了棺材。后来听说这棵大鸟柏共打了三副棺材。其中“双军属”户他娘用一副,他姨用一副,还有一副估计是卖了。当这棵大鸟柏运到南寨门时,被我遇到,我还凑前看了看,所以有记忆。

▲“白雀寺”观音殿及殿前《妙善公主出家宝丰白雀寺记》碑

三、三皇姑得道地——香山寺:

香山寺在今平顶山(宝丰)香山之巅,相传为大悲菩萨正道之所。古称“汝州香山寺”“大普门禅寺”,今称“平顶山香山寺”。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山川·宝丰县》载:“香山。旧名火柱珠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小龙山。世传大悲菩萨正道之所。唐时寺塔并存。”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之一·山川表·宝丰》载:“香山。俗呼火珠山。《增订广舆记》云:‘山有二峰,东曰大龙山,西曰小龙山。’《画品记》:‘汝州有香山。’则其名由来久矣。唐九老白乐天结社香山,即此地也。在城东二十五里。白居易《游香山》诗二首:‘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夜深起倚栏杆立,满耳潺湲满面凉。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其卷之四《寺观》又载:“香山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父城保大龙山、小龙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长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二月十五日成佛,每年此日大会,远近崇敬。”

▲三皇姑妙善得道地“香山寺”

香山为八百里伏牛山之余脉,山峦连绵,钟灵毓秀,风光旖旎,其不惟为菩萨祖庭,更保有诸多神奇的传说,若“黑龙井”“天池”“凉亭”等。明正德《汝州志·卷之二·古迹·宝丰》载:“黑龙井。在香山。世传,古有夫妇负一猪至此,喷地出泉,遂不见。人以为异,因浚为井,立祠以祀之。”“天池。在香山寺玉峰塔后。以石架梁,其深二丈,方圆四丈。旧因山高无水,难于取汲,寺僧凿此以积雨水,饮之无碣,时人传为天池。”“凉亭。在香山寺。侍郎胡濙诗:‘寺亭高建后山颠,满座凉生两腋边。极热岂容三伏暑,长晴不改四时天。喜观香水溶心地,笑指台山在目前。更讶云朋谈道处,清风微动碧窗烟。’”惜今多已不存。

▲观音大士塔简介(初建为土塔,此塔建于宋熙宁元年)

香山寺内现存文物众多,历代碑刻如林,有重建于北宋熙宁元年的大悲舍利塔,有北宋太师、书法家蔡京书丹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有金代广平郡开国侯驸马都尉乌林答天赐与其妻子唐国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有明朝状元、书画家刘若宰的狂草《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记》碑,有清朝大学士、太子太傅范文程请旨准撰的《重修香山大普门禅寺》碑等。

香山寺建于东汉末期,大约在汉灵帝光和年间,比白马寺晚约百余年,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考证,宋、金、元、明时期香山寺的规模不断扩大,至明代时达于鼎盛。宋绍圣四年(),朝廷颁旨明确了香山寺四至,总面积大约50多平方公里。历代朝廷赏赐的田地累计2万多亩,山林1万多亩。金大定二十五年(),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驸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

▲由宋代汝州知州蒋之奇撰文,朝廷重臣著名书法家蔡京书丹,记载观音出生、出家和得道成佛历史文献的香山寺“蔡京碑”

林答天赐,捐资重建香山寺,规模“有倍于初”。据金代古碑记载:“自宋元符以来,住持相因修葺,轮换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根据玉峰妙鉴禅师奏请,皇帝颁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据》,进一步确定了四至范围,香山寺改称“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明天顺二年(),英宗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香山寺日盛。清末以后香山寺渐趋衰落。

据明正德《汝州志》载:“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葬于塔下。

四、三皇姑埋葬地(仨墓冢)——古城村:

▲三皇姑妙善埋葬地“古城村”

三皇姑埋葬地(仨墓冢),位于古城村运粮河旁,此地有三皇姑妙善衣冠冢三座。前些年,由义士及信男善女捐资,在三皇姑墓南修建起妙善宝塔一座。相传,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道成佛后,她的大姐妙颜、二姐妙音也开始向佛修道。结果,妙颜得佛果修成了普贤菩萨,妙音得佛果修成了文殊菩萨。大皇姑妙颜的道场,在郏县堂街镇东北象山(银山)北端的宝象寺(又名“白象寺”);二皇姑妙音的道场,在郏县堂街镇东南紫云山上的紫云寺。刚巧,三寺均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势若鼎立,人称三寺为“姊妹寺”。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一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二

▲三皇姑妙善墓冢之三

▲近年新修建的“妙善宝塔”

五、三皇姑墓冢旁的——运粮河:

▲三皇姑妙善墓冢旁的“运粮河”

运粮河源于今平顶山市区北部的龙山,流经宝丰县李庄乡、翟集乡、郏县的姚庄乡和堂街镇,在镇南与芝河交汇注入汝河。

运粮河古名清河。紧临河边的父城,曾是楚国的边关重镇,楚太子在此驻守,这条河成为调运军粮的水上通道,故此称运粮河。

运粮河又称龙山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

整理:刘占江·10·0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