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的传入与佛造像的更迭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916/7467667.html

佛教的传入和佛造像的历史延革据史料记载,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是我国学者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而中国的佛教雕塑正式记载是在公元年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约-年)记载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雕造佛像记载。

自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其造像作为宣传佛法和信徒们供奉、祈祷的对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千年的历史上,佛教造像的发展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一样,经过了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稳定,从明清开始走向衰落。

现存后赵石虎建武四年(公元年)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现。这一时期接近于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大分裂的时期。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充满了悲苦和灾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因此就把希望寄托干来世的希望和因果报应之中,这也是佛教在这一时期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要条件。佛造像虽不表现具体的思想内容,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超脱傲然,看透人世的神秘神情,对于处于悲苦离合中的人们来说,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并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这时期佛教造像所表现出来的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寄托了人们对来世的美好希望和渴盼。南北朝的统治者把佛教看作有助统治和维持社会太平的工具,除了扶持佛教外,还对其加紧控制管理,建立了佛教的僧官制度。直到北魏(-年)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造像融合了中国南方秀骨清像风格,面容俊秀,鼻梁挺直,风度超然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形体、神态和风度,叵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北周佛造像

佛教发展到了隋唐时期,趋于大盛。隋帝登基,大力提倡佛教。令天下普造佛像,广度僧尼。修建大兴城时,立寺额方于朝堂,下制有能修建,便任取之。而唐朝更是佛教八大宗派的形成时期,龙门石刻大放异彩。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开放包容。佛造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肥丰硕,笔意豪壮;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神情雄武,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或许是盛极必衰,又或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还可能是理学的阐述扩展,使得宋元时期的社会意识倾于现实。

唐佛造像

入宋以后,佛教趋于衰微,但仍然有所发展。它传播的范围和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它对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渗透,也日益加深。这时佛教正在进一步世俗化,各种法会不断,佛教的仪式日益丰富,寺院活动更为商业化。僧人宣扬佛教服务于王权,依附于儒教忠君爱国的原则,认为佛教的道德有助于王化,有助于社会道德的建立。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佛教已由高峰滑落。这一时期的佛造像数量锐减,传统的造像规范也受到轻视。不同于唐朝的华丽服饰,宋元时期造像的衣饰概括简练。笔法虽有唐代遗风,但是也更倾向简洁厚重,精雕细琢。

宋佛造像

明清两代,佛教进一步衰退。明初统治者从制度上限制佛教的社会地位,将佛寺分为“禅”、“讲”、“教”三种。每种寺院的僧人,连穿什么样的衣服也有规定。因此,佛造像虽然继承了宋元时期的风格但是工艺粗糙,形式单调,缺乏活力。

明佛造像

清代沿袭明制,加强僧官制度。制度化,固定化使得这一时期的佛造像虽然形态均匀,精益求精但是略显呆板僵硬,缺乏内在神韵和生气。

清佛造像

在历史上,佛造像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影子。它总是一方面追求佛教渊深、博大的胸怀气魄、慈悲济世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