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固幽远,妙不可言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

Ⅰ.什么是法华图像?

以不同形式来表现《法华经》内容的造像、经变画。

Ⅱ.《法华经》

《法华经》是重要的大乘经典之一。该经的两大思想宗旨:

(1)“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2)“久远实成”“佛寿无量”的思想,认为释迦乃“久远实成之佛”,所谓的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都不过是释迦佛的方便化现,佛遍一切时、一切处。

除了这两大主旨外,“授记成佛”思想也是《法华经》的一大特色。该经宣扬众生若能受持《法华经》,未来皆会成佛。

《法华经》虽然不是大乘经典中成立最早的,但它调和大、小乘,主张“众生皆有佛性”,以及强调“一佛乘”“三乘归一”和“佛身长住”的思想,受到中国佛教信仰者的广泛推崇。该经自东汉—三国时期传入中国后,其思想和主张对中国佛教影响甚巨,被称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

在敦煌法华图像的发展历史上,北朝—隋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始自五世纪前半期,终于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叶,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五个一朝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敦煌石窟中共有11个洞窟中明确有出自《法华经》的艺术题材。它们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敦煌法华经艺术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敦煌法华图像的滥觞和初步发展时期。在表现形式上,北朝时期的法华图像,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为主,同时它又与出自其他经典的题材相组合,共同构成了北朝法华图像的主要形式。

隋代是敦煌法华图像发展历史上的转折期,在继续保留北朝独立的“二佛并坐”造像的同时,又发展出了场面宏大、情节众多的《法华经变》和独立的《观音经变》,并对唐及以后各个时代敦煌壁《法华经变》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从北朝时期的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图像为主,兼与其他题材组合的形式,逐步发展到隋代详尽铺陈经文内容的《法华经变》,与其他大乘经变相互交融和补充,共同彰显《法华经》的大乘妙理,这是敦煌北朝—隋时期法华图像发展的基本脉络。

北朝窟中的“二佛并坐”像

图1莫高窟第窟“二佛并坐”

图2莫高窟第窟南壁“二佛并坐”

图3云冈石窟第12窟“二佛并坐”龛

图4“舍卫城大神变”雕刻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敦煌北朝“二佛并坐”像与其他图像的组合

图5莫高窟第窟南壁《五百强盗因缘》(局部)

图6莫高窟第窟南壁《沙弥守戒自杀缘》(局部)

图7莫高窟第23窟东壁《法华经变·药王菩萨本事品》(局部)

图8莫高窟第窟北壁“二佛并坐”与“过去七佛”

敦煌北朝窟中的“法华窟”

图9莫高窟第窟西壁

敦煌隋代洞窟中独立的“二佛并坐”像

图10莫高窟第窟北壁“二佛并坐”

图11莫高窟第窟西披“二佛并坐”

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变相

图12莫高窟第窟窟顶观音经变(局部)

图13莫高窟第窟窟顶东披观音救“刀杖难”

图14莫高窟第窟窟顶西披“观音向多宝塔献璎珞”

图15奥兰伽巴德石窟第7窟观音救“魔咒难”

法华经变

图16莫高窟第窟窟顶西披“火宅喻”(局部)

图17莫高窟第窟窟顶披屠宰、狩猎、商旅

图18佛涅槃印度巴尔胡特出土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19莫高窟第窟窟顶北披抬棺绕城

法华判教与北朝—隋时期敦煌的法华图像

图20莫高窟第窟文殊菩萨

图21北齐武平六年()造像碑正面

图22北魏四面石佛塔(部分)甘肃省庄浪县出土

图23李阿昌造像碑正面

来源:甘肃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