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传播之地--中国,一直用石窟的方式进行佛教的东传,像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都是沿途重要的礼佛之地。
可以说自公元3世纪开始,北方开凿石窟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唐代,到了宋代渐渐没落,然而在巴蜀地区石窟却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将中国石窟历史继续延长。
如今巴蜀境内依然保留着众多的石窟群,如繁星点点散落在大山之中,今天马且停要分享的就是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安岳县石羊镇的茗山寺。虽然论规模它比巴蜀石窟--大足石刻、华严洞、毗卢洞小很多,但是凭借着精美的石刻艺术依然成为我比较最喜欢的巴蜀石窟之一。
因为地处偏僻,想要去茗山寺的话行走起来并非那么容易,首先需要先从成都到达安岳,接着安岳乘坐班车前往石羊镇,继而摩的前往;当然想要更方便的话,那么可以从重庆乘坐班车前往石羊镇。即便如此舟车劳顿,然而当我跟着摩托车司机行走在油菜花盛开的乡间小道上,那种喜悦感油然而生。
翻开茗山寺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座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兴盛于北宋时期的民间寺院。因为风化以及人为因素如今的茗山寺早就失去了原来的规模。保存下来的造像仅63尊,其中超过5米的造像有8尊,其余均为1-4米的造像。
虽然从数量上来说茗山寺的规模甚小,然而这些雕刻于峭壁间的摩崖石刻却成为了北宋时期最精美的石刻艺术,代表着北宋的辉煌。可以说北宋的造像相比隋唐时期更为世俗化,造像的脸部丰满且雍容华贵,一眼望过去仿佛就像是欣赏一位北宋时期的民间美女。
而茗山寺的北宋造像将力学原理和美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菩萨头戴的宝冠更是迥然不同,这在国内造像群中可谓是非常少有。
景区免费开放给大众,整个茗山寺中如今仅有一位老年文馆员负责看守,因此看起来更为宁静。首先文馆员会推荐你进寺庙区逛逛,寺庙区为后期重修的建筑,殿堂内部供奉着一些并不算太古老的塑像,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民初时期的遗存,整体看点不算大。
从寺庙区沿着石台阶往下走就进入到石窟区,首先看到的是色彩丰富的明清时期的遗存毗卢佛、东岳大帝合龛,从图片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是一个佛道同龛的石窟。明显地感觉到明清时期菩萨宝冠不如北宋的工艺来得精美。
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北宋时期开凿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窟,两尊高4.5米的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手捧帛,头戴着宝冠,宝冠采用了巴蜀石刻中宋代经典的镂空工艺,极其华丽。
观音、大势至菩萨窟继续前行还可以看到文殊师利菩萨,这是我个人在茗山寺中最喜欢的一个窟龛,菩萨身体部分高5米,头长1.3米,同样戴着镂空工艺的五佛冠。
当然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菩萨的左手,左手举着数百公斤的经书,向外伸1.5米,而这个经文和手臂全靠2.3米的垂地袈裟支撑。这样就是巴蜀石刻中非常经典的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工艺,在重庆大足石刻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和文殊师利菩萨比较相似的还有像高6.3米的毗卢遮那佛,身着通肩袈裟,手结智拳印,头戴化佛冠。
除此之外茗山寺中的石刻群大都风化模糊,不过依然可以感受得到那些恢弘的场面,下图为风化后的十二护法神像。
可以说茗山寺的石刻很好的诠释了安岳石刻的精髓,从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等北方石刻向大足等南方石刻的过渡,彰显了北宋雕刻艺术的精华。(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