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迎祥纳福过小年恭迎监斋菩萨圣诞祈愿

香积厨内供护伽蓝,

三德六味献佛法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今天也是“小年”,

民间有祭灶、扫尘(陈)、

吃甜食习俗。

愿学菩萨愿,随喜菩萨行,

聚集百味天妙珍宝乐,

供养阿兰若处三宝尊,

培福三大阿僧祗,

圆成佛果正觉位。

吃甜美食,善护口业,口吐莲花,赞佛法僧,慈爱真诚,软言爱语,与诸众生,善结良缘,斋食止杀,共成佛道。

过了小年,贺大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南無大圣紧那罗王监斋菩萨摩訶薩!

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俗称“小年”,这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家家户户祭灶王、除尘土、剪窗花、吃瓜糖,传达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祈求来年的平安和财运。

而除了小年,今天更是每年一度的监斋菩萨圣诞!菩萨保佑大家身体健康,福德满满,合家幸福!

小年习俗在佛教中的意义

1、祭灶王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要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希望灶王爷到天上去多给天帝讲好话,以便降福人间。而佛教里,教人说柔和语赞叹别人,不要说粗恶语伤害别人。

所以大家不要忘记了,在今天吃灶糖的同时,不是希望灶王替我们讲好话,而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时时赞叹别人,说“爱语”称扬别人,如是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通达,所以随之而来的,也就是我们的福报了。

福不是上天赐的,是我们自己努力得来的。

2、扫尘土

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佛教中,扫尘的意义在于,扫除自己内心的尘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拭,未使惹尘埃”。

佛世时的圣弟子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以持诵“扫尘除垢”四字,而成大阿罗汉的。

所以佛法中的扫尘的意义即是要扫除我们自己内心贪尘痴慢疑等尘土,从而内心清净,努力修行,而证道果。

3、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更是相当于一家的门面。

春节贴春联,祈福纳祥。每逢春节,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联,祈佑全家福气祥瑞,开启新年好兆头。

小年,也是监斋菩萨圣诞

今日除了小年,更是每年一度的监斋菩萨圣诞!

“灶王”在佛教里面就是监斋使者紧那罗王菩萨。紧那罗王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纪念监斋菩萨,就是要学习他那种不畏一切困难,护持寺院,护持常住。

厨房虽然是苦行地但却是成佛作祖之地。丛林里,许多大德都亲自服役于厨房,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

故佛门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其中监斋菩萨即为监护僧众斋食之神祇。监斋菩萨是寺庙里厨房中的开悟者,是掌管厨房一切事物的护法菩萨。

“监斋使者,火部威神,调和百味荐唯馨;灾耗永无侵。护法安僧,清众永蒙恩。”

在此,请大家戒杀、放生、吃素、诵经、持咒、供灯等,广作功德,并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愿众生能远离一切天灾人祸!愿世界和平安宁!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监斋菩萨圣诞简仪

一、香赞:

二、南无大圣紧那罗王菩萨(三称);

三、准提神咒(七遍)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四、1、往生咒(三遍)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

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2、变食真言(三遍)

南nán无mó萨sà缚wá怛dá他tā哦yē哆duo

缚wā噜lū枳zhī帝dì(在此时泼撒)

唵an三sān跋bá啰là三sān跋bá啰là吽hòng

3、甘露水真言(三遍)

南nán无mó苏sū噜lū婆pó耶yě怛dá他tā哦yé哆duō耶yě

怛dá侄zhí他tā唵an苏sū噜lū苏sū噜lū钵bó啰là苏sū噜lū

钵bó啰là苏sū噜lū娑suō婆pó诃hē

4、普供养真言(三遍)

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啰斛。

五、唱赞:

东厨司命赐福灶君月月二三上天庭善恶奏分明

赐吉降祥福寿永安宁南无赐福寿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五、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皆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监斋菩萨!

南无监斋菩萨!

南无监斋菩萨!

监斋菩萨

监斋菩萨,又作监斋使者,佛教称为“紧那罗”,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指监护僧众斋食之神祇,在我国称监斋菩萨。

佛教寺院中都会在厨房塑“监斋菩萨”像供奉,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护持寺院;并于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上供法会,纪念监斋菩萨圣诞。

厨房虽然是苦行地,但却是成佛作祖之地。丛林里,许多大德都亲自服役于厨房,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佛门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

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厨房服役是苦差事。别人禅堂修行时,他们在奔波买菜做饭;别人吃饭时,他们在一旁饿着肚子供应着,待大众吃完,才吃些残羹剩饭。厨房虽然是苦行地但却是成佛作祖之地。

近代四大高僧之首的印光大师在北京龙泉寺的大寮出任典座师,现龙泉寺西跨院影壁上的题词“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印光大师的手迹。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的门下,在磨坊里推磨、舂米,所謂“腰石舂米”,但时间一长,石头磨破了腰背,伤口化脓后长出了蛆虫,虫子掉到了地上,慧能大师还把它拾起放回腰背,继续让它吃自己的肉。他说,虫子也有生命,在地上会被人踩死的。大师即使脚受伤了,一样随众作务,无论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任劳任怨,为甘之若饴。

《大圆满祖师传》中有位玛千瑜伽隐士厨房开悟者故事,禅门有寒山拾得两位大士厨房服役的身影。五台山有文殊菩萨在厨房中示现的故事。

菩萨示范培福重要:服务众生都在平凡中践行——在悟道者的世界里,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

来果禅师说:行单一执,诚菩萨事也。丛林重执,全在行单。行单之人,首明培福之道,次存爱物之心。正法久住,功在行单。丛林久安,德归自己。

每云无福者培福,有福者更要培福。何以故?十方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圣贤聚集之处,肉眼不见,毫未相瞒。古有普贤当行堂,弥勒当大火,观音当饭头,文殊拾字纸。又沩山菜头,雪峰饭头,临济园头,马祖打扫,百丈侍者。诸行单执,尽是菩萨。各执之人,皆是祖师。

能发心作事,吃苦出力,无非供养十方诸佛、贤圣僧众。最要紧者,预行此行,先息嗔心,同事之人,可以和睦。次灭懈堕,常住之事,可以精严。纵遇事态违恒,必受指责,万要会归自已,不可恨及他人。

三五十年,福功最大,苦行崇高,身心纯熟,达道在迩。一旦洗米添柴,撞着这个,有朝切菜烧水,碰倒那边。仿沩山之水牯牛,仿百丈之新罗鹞,如是一切祖师,皆从苦行出。一切菩萨,悉由苦行入。当行单者,不亦快乎!

佛言,我为培福历三僧祗舍头目脑髓,乃至心肝五脏,悉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盖福能空罪,慧能破愚也。

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锤

若偷尝还没有供佛前之食物,要挨受三记铁棒;若私自烧煮食物,要罚打九次铜锤。

掌管铁棒和铜锤的,就是这位监斋菩萨。

在僧团中,僧众须恪守祖师制定的清规,过着有规律的团体生活。一个如法的僧团,即得诸佛菩萨的护念,天龙八部的护持。

道场繁忙,有时忙的无法按时吃饭,僧众若私自烧煮饮食,各自为政,生活渐渐散漫无度,破坏了严谨的寺院规矩,终会使僧团弊病丛生的。

三铁棒、九铜锤就是给常住僧众的警醒。由此说明寺院规矩的受持严谨。

传奇故事

在中国佛教里,监斋菩萨有一段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据《河南府志》说,元代至正(年~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号。

至正十年(年),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但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

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少林寺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了像,建立了紧那罗殿,称他为护法伽蓝菩萨,并有像供于厨上,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

这正是“监斋使者,火部威神,调和百味荐唯馨;灾耗永无侵。护法安僧,清众永蒙恩。”

塑像的菩萨头顶塑有代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以此形成了佛寺在这天纪念监斋菩萨的传统。

我们纪念监斋菩萨,就是要学习他不畏一切困难,护持寺院,护持常住,当寺院有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使灾难化解。护持三宝,是佛弟子的第一责任。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动动手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你点的每个赞,都是对我们是最好的鼓励的支持

随喜传阅即是消业障,乐于分享即是积福慧,普为随喜分享传阅善知识者回向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送给朋友们!喜欢的,请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