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
??
“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值得被分享。
这话是我说的,或许别人也说过。总之是句很对的话。
美好的东西若是不分享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就显得既孤单又短暂。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又是一部心尧觉得很不错的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一共四集,每集大约40分钟。
中国石窟的前尘往事与千年流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不到三个小时里。
至今我们还没有机会去探访任何一座石窟,听起来是种遗憾。
但在遗憾之外,我们先行遇到了这部纪录片,又是一种幸运。
幸运我们没有在一知半解、毫无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轻易出发,也幸运等真有一天我们与洞窟中的佛像壁画相逢时,不会妄自揣测它们的笑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两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没有先后。
“第一集:石窟鼻祖。
沮渠蒙逊的北凉造像。
第一集的引子是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中被分割成块的壁画,以及许多佛、菩萨像的残肢断体。
镜头中这些零散的文物部件都将我们引向6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年,甘肃武威黄羊河上游的天梯山要兴建水库,按照设计水位,天梯山石窟将全部被淹没,所以专业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发现了被清代壁画覆盖的北凉壁画。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菩萨像之一,具有典型的印度风格。
令人欲哭无泪的是,水库大坝建成后,实际蓄水位只淹到13窟唐代大佛,连第一层都没有达到,不搬迁的话也根本淹不掉。
不过在这次“乌龙”搬迁中发现了北凉壁画,由此带来中国石窟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天梯山是祁连山的支脉,这里的石窟具有皇家石窟的显赫身世,对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以及天水麦积山石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公元年,北凉国王沮渠蒙逊迁都凉州,他极度崇佛,四处修建佛寺,造就了河西佛教的鼎盛局面。
但是他觉得木材寺院不能永久,于是萌发了在深山修建石窟寺的念头。
“于州南百里……就而斫窟,安设尊仪,
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
——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这是中国内地石窟开凿最早的文献记载,从此沮渠蒙逊的南山石窟具有了开天辟地的划时代意义。
可惜当初沮渠蒙逊选择的南山恰好处于一条地震断裂带上,历史上石窟多次遭地震破坏,现在已无迹可寻。
如今,天梯山石窟唯一留下来的就是这座大佛与弟子、菩萨、天王塑像,它们面朝碧水,波澜不惊,守望着中国内地的鼻祖石窟。
就在沮渠蒙逊在河西地带大建石窟的同时,鲜卑建立的西秦国,也开始在黄河峡谷开山造像。
永靖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是这尊高28米的唐代弥勒大佛,位列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
一路向西,河西走廊的其它石窟也有着北凉造像的踪迹。
沮渠蒙逊的老家、甘肃张掖临松山的马蹄寺石窟群,是祁连山最壮美的石窟。最高建筑“三十三天石窟”高达60米,上下七层,内有暗道,是石窟建造史上的伟大构造方式。
片中还详细介绍了张掖金塔寺石窟、敦煌新出土的北凉石塔、肃南文殊山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
所有这些石窟的源头均为新疆克孜尔石窟,这里有着真正的西域造像。
龟兹是中国最早沐浴佛光的地方,于木扎提河谷建造中国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石窟。
虽然遭到各种严重破坏,仅存一万平方米,但它是除敦煌莫高窟外,全国保存壁画最多的石窟。
凉州造像模式正式传入中原是在北魏之后。
公元年,北魏灭北凉。年,北魏文成帝拓跋睿颁谕旨,命凉州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营造新的中华佛教中心,用六年时间完成一期工程——昙曜五窟。
公元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兴建龙门石窟。经过数百年的营造,龙门石窟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中国造像艺术实现了由凉州模式到平城模式再到龙门模式的华丽转身,龙门石窟中的造像已彻底中国化了。
甘肃是中国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现存约处。四大石窟甘肃占一半,十大佛像甘肃也占半壁江山。中国最早的石窟群都集中在这个狭长的地带。
十万佛陀在这里舞动袈裟,抖落尘埃,涅槃重生。
“第二集:敦煌丹青。
莫高窟中藏着另一半中国美术史。
第二集的引子是年,留法的中国画家常书鸿决定回国。促使他回国的原因是偶然在巴黎小书摊上发现的画册《敦煌石窟图录》,里面的内容使他震惊。
这本画册是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年从莫高窟拍摄的,收录了多张从未见过的图片。
但在伯希和之前一年,也就是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已先行到达莫高窟。他是冲着千佛洞密洞所藏经卷、绢画而来。
洞中密藏公元4-11世纪的罕见写本,有中文、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等古老文字,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民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卷帙浩繁。
“我的上帝啊!这是一个能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神奇宝窟!”
——斯坦因斯坦因用了4锭马蹄银(相当于两银子)从看守千佛洞的王道士手中买走一万三千多件经卷和绢画。
之后的年,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由于他精通古汉语,又从先前遗漏的经卷中精选出大量中古时期的社会文书。这时的王道士坐地起价,伯希和用多两银子换走卷文书和多幅绢画。
5万多件密藏品仅剩下不足1万件,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谁也没有想到,大漠深处的“千年佛国”竟以如此悲伤的方式登上了世界舞台。
自公元年,乐僔和尚在三危山的佛光中发愿开凿莫高窟起,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朝代,莫高窟连续开凿,造像不止。
累积形成了个洞窟,留下了多身塑像,40平方米壁画。
有人留下来开凿洞窟,有人留下来默默守护,有人从这里带走了艺术的真经。
张大千曾说:“敦煌莫高窟中藏着另一半中国美术史。”
他在这里找到了失传已久的晋唐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的线条、笔法和色彩传统。
“古代画工之难,天花板上作画,凌空而画,手没有依靠,却没有一笔懈怠。古人的一生都牺牲在艺术上,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张大千瓜州榆林河谷的榆林窟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留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洞窟42个,壁画平方米,是敦煌石窟群中的第二大石窟。
唐代大型壁画《观无量寿佛经变》是整个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巅峰之作,临摹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
佛教刚刚传到敦煌时,菩萨还延续着西域长胡须的美男子风格。
但从隋代起敦煌画工们开始去掉胡须,菩萨腰肢更柔软,体态更丰美,到唐代时菩萨彻底女性化,完成了菩萨的中国化。
年常书鸿到达莫高窟,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年他驾飞天而去,守护敦煌整整50年。他的骨灰就安葬在莫高窟对面的沙梁上。
尽一生,忠一事。
一代代艺术家和文物工作者带着朝圣的精神,仰望敦煌,仰望莫高窟。
————
现在的我们对石窟与造像产生的兴趣,大多是当初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致使然。
从一点到一线,从一线串成一面。无论横向或是纵深,都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正所谓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今天这篇先分享前两集,下一篇继续分享第三集《东方微笑》和第四集《国家宝藏》。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FIN-
心尧万般滋味,皆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