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光山大苏山考古发现苏轼书法碑刻

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

北宋元丰三年()正月,因“乌台诗案”被谪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大文豪苏轼路经光山县大苏山净居寺小住,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叙》诗(见《苏轼文集》卷十一,世界书局年版)。“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是这首诗中仅有的写“游景”句子,剩余诗句都是作者的“思和悟”,倾诉了自己因不懂“官场潜规则”而险遭杀身之祸的委屈,流露出要在自家的“苏家山”超脱尘俗,一洗前非的思想。这篇诗是苏轼一生思想的转折诗,从此之后,进入黄州的苏轼因为家山的力量,变成了“苏东坡”。而苏轼此行的墨书诗稿,千年以来被净居寺刻石流传,至今在该寺碑廊,尚有两桢苏轼原稿书迹复刻本,这就是:

1、明嘉靖光山县令沈绍庆刻苏轼诗书《游净居寺诗并叙》本。

沈绍庆(生卒年不详)字子善,江苏昆山人,明嘉靖进士。嘉靖三十四年()知光山县。莅职明敏,志切民瘼,兴废修敝,日不暇给,指置学田,创建登龙阁,重修涑水书院,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任期间沈紹庆还修延请王家士等纂修了光山县现存首部县志,即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光山县志》。嘉靖丙辰年()沈绍庆亲临净居寺,重钩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诗书刻石,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释文:

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

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见慧思於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於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願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寤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省积威。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稽手两足尊,举头双泪挥。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願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文忠公被谪黄州时,好游光山之净居寺,非为接壤于黄,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今世殊人遐,题诗之处唯空山古寺,烟月荒苔而已。绍庆忝令兹邑,因吊古慨坠绪之茫然,乃复建石,以表其遗文,庶使闻昔贤之风者有所勖云尔。

光山令沈绍庆重刻,时嘉靖丙辰夏五月也!

2、清乾隆光山县令杨殿梓刻苏轼诗书《游净居寺诗并叙》本。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页载:杨殿梓字琴斋,清江人,进士。学有渊源,文章典雅,乾隆四十五年部选光山县知县,时光山议修县志二十余年不果。邑尚书胡季堂闻殿梓选知光山县,喜曰:“县志可成矣!”遂礼请殿梓谘询典籍,纵论二千年之史才,殿梓如数家珍,品评悉当,胡公大悦,珍重以志相托,殿梓概然许诺。甫下车,即聚绅士而谋之,亲赴四乡访问人情风俗,又叹民间彫敝已甚,既为民牧,民事更切於县志。废坠不举志事万难著手。由是清理积案,劝民息讼以敦亲睦,缮城垣饬公廨,增书院膏火,表节孝祠,扩火神祠,复学宫基址,釐正名宦乡贤忠孝三祠入祀之人,礼让之风成於学校,孝弟之义达於□庠,三年政成,爰议修志,检勘档册,荟萃群书,网罗耆宿之遗文,旁搜祠庙之碑碣,走币延名儒钱时雍为编纂,选邑中宿学士分其任,发凡定例,立之课程,以时省阅,三年而成事,文辞古雅,体例精严,百余年来读县志者咸敬慕其为人。

重钩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镌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年),碑质白石,长方形,高1.20米,宽0.53米,厚0.11米。碑字行书,阴刻,共53行,满行11个字。内容为清光山令杨殿梓重钩明光山令沈绍庆重刻的宋苏轼诗并叙及跋(少有添改),并自跋于后。

碑文释文:

游淨居寺詩并叙:

净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齊天保中僧慧思過此,見父老问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蘇則居。遂留結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後僧智顗見慧思於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唐神龍中,道岸禪师始建制寺於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於兵火,宋乾興中乃復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逰名山,自制山中衣。願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歸。

眉山蘇軾

蘇文忠公被謫黄州時,好游光山之净居寺,非为接壤於黄,第以福乡宁境,故往往寄嘯而逃禪焉。今世殊人遐,题詩之處惟空山古寺煙月荒苔而已。紹慶忝令兹邑,覽古憑吊,慨舊迹之茫然,乃復建石以表其遗文而重刻之,庶使聞昔賢之風者有所最云爾!

時嘉靖丙辰夏五月也光山令沈紹慶跋。

壬寅夏(清乾隆四十七年),予来宰光山,闻净居寺为东坡素游处,欲访之未果也。乙巳(乾隆五十年)初冬始一至,访所谓读书堂无复遗址,其所题诗,则前明沈令绍庆跋而镌之壁者仅存乌会。寺僧梵明请刻予暨友人钱虎川游寺之什,因重钩东坡诗并沈跋易石,以垂久远”,而予与虎川作别石存寺”。

乾隆丙午秋九月重阳后一日琴斋杨殿梓书。”

眉山苏轼题名

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说:“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杜甫的诗意说明由于岁月久远,自然和人力的毁坏,导致了石刻文物的翻刻,而在复制的过程,难以避免多少有些失真。现存大苏山苏轼书碑翻刻的两个版本在同为“苏体”的基础上则显示了两种迥异的面貌。据现有资料考证,净居寺在历史上共遭四次损毁。一是唐广明庚子年()遭兵火焚毁。二是南宋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宋兵据守净居山兵败,净居寺遭金兵焚毁。三是“元季毁,明初修葺”(《梵明和尚墓碑序》)。四是明崇祯末复毁。前三次损毁到何等程度,因资料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第四次遭毁的惨状,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清代古残碑碑文中知晓。清顺治庚子年(),镇江焦山寺僧慧门大师来到净居寺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明季寇荒濒至,佛子伶仃,香消火烬二十余年。””但见荒烟蔓草,栋馁墙岩,一笠一飘了无栖泊。”(《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重修梵天寺前殿引》碑文描述:”寺香烟久烬,枢靠梁推,面如来宝相复将顶鹊膝芦。”《重建大苏山梵天寺慧门禅师行繇》碑述:”时见殿宇聩圮,佛像剥蚀,洵蛛网目间,雀巢顶上矣!”幸运的是在北宋后的三次大劫中,苏轼书写的原碑一直保存下来到了明清,后来才逐渐被目前的两个版本所取代。

苏轼书法留题净居寺壁间,是见于前人著述的。宋代黄庭坚《博山台》(诗见《黄庭坚诗集注·山谷诗外集补卷第一》):“官亭只说香炉峰,此地今见博山台。紫烟孤起丽朝日,定是海上飞得来。化工造物能神奇,不必惊世出蓬莱。千年隐沦被昭洗,博山我劝尔一杯。先生发白足力强,遥思秋风醉几回?童儿数修扫洒职,莫使石面沾尘埃。”诗中的童儿扫洒的先生石面,指的正是苏轼诗书碑石。

李逢阳,字西村,明河南光山县人。正德二年()举人,授山东东阿县知县,自引归里,以博学善诗闻名于时。其《游东坡读书堂》诗说:“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惊人口实多。潇洒世间谁妒嫉,归来海外此经过。谈禅寺古今犹昔,读易书丹永不磨。寄语山灵须爱护,他年留待病维摩。”这首诗中的“病维摩”,指的正是黄庭坚。黄庭坚在《病起荆江亭即事》“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句自称为“病维摩”。李逢阳明正德年间游东坡读书堂,还看到了苏轼的“书丹”。黄庭坚说儿童有幸扫洒此碑,在这里,李逢阳风趣的把爱护“石面”的事,留给了黄庭坚。

宋·黄庭坚还有“想见宜春贤太守,无书来问病维摩。”句自称“病维摩”。其典源“维摩示病”出处是《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又同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文殊师利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居士维摩诘长者以法力现身有疾,因之而讲法。佛祖闻说遣文殊师利菩萨前往问病,两人往来以法问难。后以此典借指人有病或前去问病。

《明史》有传的光山县人王相,字梦弼。弘治十四年()中举,正德三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明嘉靖《光山县志·形胜》记载其有《游净居》诗云:“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明代的熊荣光山县人。字以仁,号磨溪,正德二年()中举,正德十二年()登进士第。官至陕西参政(从三品)。明嘉靖《光山县志》有传。其诗句有《陪先师王侍御(王相)游净居次韵》:“古塔云笼犹带雨,断碑苔藓不成章。”诗亦见明嘉靖《光山县志·形胜》的王相之子王家士,明代光山县人。宇汝希,正德十一年()举人,历临朐知县、滦州知州。致仕后应请编纂明嘉靖《光山县志》,后又长期于汝宁府天中书院任主讲。明嘉靖《光山县志形胜》记其《游东坡读书台》:“不剥苔封字半留,书台瑶草翠云浮。凭高眺远三湘近,疑是当年赤壁游。《游净居寺》:寻幽忻出郭,登览忆前贤。手泽犹遗墨,心香不藉禅。

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光山县志·流寓》载: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弱冠中制科,文章与欧阳永叔并称,号曰:欧苏”。以诗文被言者指为谤讪。谪官黄州,道经于光,悦净居梵天寺之胜,尝读书其上,留题壁间,后人遂名其所游,曰:“读书台”。明嘉靖《光山县志·杂志》记:“净居寺书台。净居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山顶有塔。宋苏轼谪黄州曾经此地,寺后石壁上有读书台。明嘉靖《光山县志·山川》:“净居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中有净居寺,上有苏东坡读书台并诗存焉……”

上述记载是从北宋到明朝嘉靖沈绍庆复刻大苏山苏轼书碑年间,苏轼的诗碑已经是断碑残碣,不成章句了。所以沈绍庆就根据残缺的断碑,刻了苏轼书法明代石刻本。面貌明显有描补的痕迹,整本因为复制的漫溃而略显肥大,而且缺少苏轼的题名。这后来才有了清代乾隆年间,杨殿梓根据找到的早期拓本,复刻了清代苏轼诗书版本。

蔡毅中(--年),字宏甫,明河南光山县城东天赐山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正二品)兼国子祭酒。尝在净居寺读书,寺东修有二学士(苏轼、蔡毅中)祠。《明史》有传。蔡毅中《答友人二首》有句:“坡仙台峙倚残碑。”

明万历丁丑秋闰八月二十六日(万历丁丑年就是公元年)周思久《学宴记》诗中有“朝登读书台,空翠不可挥。古碑半剥落,彩笔余光辉”句。据《湖广通志》记载:周思久“[明]字柳塘,麻城(今湖北麻城)人。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进士,任琼州守。抗志希古,品诣卓荦,其治行见称于海瑞。工诗,善书法。”

张基崇,字天乙,明光山县人。少颖慧,13岁补郡弟子员,15岁食廪。崇祯九年()应省试,因文卷被主司遗失,从此不再科考。其《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二首》有“残石达人韵,余将为凭依”句。

清康熙元年()刻《重建大苏山梵天寺慧门禅师行繇》记载苏东坡的墨迹刻石还在。:

“师讳智胜字慧门,乃蜀之顺庆岩渠琅琊驿李氏子也。龀龄礼本邑海潮庵心持师难发。十九离川,首参天童密云和尚,次谒诸方名宿,凡三十余员,禀戒于处州宝华宗师时,崇祯之甲申岁也。迨至清元戊子,始嗣法于焦山破和尚云,庚寅奠礼少室,喻固陵有乡绅吴天目偕缁素请住云结,冬寻皈依焉。闲中偶拈焦山阅藏事,见浮光有大苏山,系思和尚传智者大师道场。宋名儒苏文忠公暨佛印咸税驾焉。未识然否?时有僧对寺在弦城迤南去,邑仅一由旬许,而坡仙墨迹尚婉然也,师欣羡久之,遂携数衲飞锡遥临肃礼……。”

清乾隆《光山县志古迹》《东坡读书堂》条记:

东坡读书堂:《通志》云:在光山县西南四十里净居山寺中,宋苏东坡请谪黄州寓此。州志云:旧志称东坡谪黄州寓此寺读书。《东坡年谱》:元丰三年谪黄州,自京师道出陈州。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乃正月十四日也。至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有次子由韵诗,过新息有《留示乡人任师中》诗,又有《过淮》诗、《游净居寺》诗。至岐亭,访故人陈慥,为留五日赋诗一首而去。以二月一日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未久迁临皋亭、辛酉营。东坡甲子四月乃量移汝洲。以是考之,东坡于净居寺仅途次一游,实未寓此读书也。愚按东坡寓止净居,虽非积旬累月之久,然名人游屐所至,后人作堂章之,亦景仰前贤之意,非牵援附会者比。州志所云未免太泥。东坡游净居诗,旧有石刻,久而失去,明嘉靖间,知县沈绍庆为重刻,跋之。岁久剥蚀。乾隆丙午,知县杨殿梓觅旧刻重镌,有跋。

据该条记载,乾隆丙午年是公元年,清朝高宗乾隆五十一年。杨殿梓找到的旧刻(原拓)重刻的清代刻本,更近于苏轼原迹,可惜的是,因为除我之外,并不为人所知,所以这块更为宝贵的苏轼书法碑刻并没人重视。

杨殿梓还有《游净居寺和东坡韵二首》诗句:“银屏自环峙,玉燭生光辉。永维留题处,谁讶陈迹非?当时倚禅榻,吟啸破林霏。名贤无胜赏,山灵失憑依。覽古读残碣,庶几得所归。”是说游净居寺看到沈绍庆刻苏轼诗书的题名处,已不是原来的陈迹,看了苏轼的残碑,才有所心得。其《和钱虎川游净居山次东坡韵》有:“虎川僻好古,名山发潜挥。将传后来信,兼证昔人非。”《和琴斋明府过净居韵》是钱时雍诗亦记有“残碑仍剔翳苔书。这些诗句反映了两人看到沈绍庆的明刻苏轼诗书刻石以后,决定纠其不确,以证“昔人非”的情形。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游寓》记:钱时雍,字寄圃。清江岁贡生,学问渊博,文章典雅。清乾隆四十九年邑令杨殿梓重修邑志,聘请时雍充任编纂。比到光邑,备稽档案,广咨耆旧,博求先达之撰著,又复亲历四境访古迹,采幽芳,剔碣搜岩,网罗放佚,寻久淹之坠绪,发潛德之幽光,历三载书成,为图经二卷,表五,志十六卷,列传八卷,杂记一,共三十二卷,体法严正,不愧史才,脱无是书而光邑之文献湮没久矣!

直到清末,苏轼的宋代原石刻石还在大苏山。

清嘉庆二十二年(年)古漁陽哲鴻朱邦達《游淨居寺步東坡原韵并記》有句:長公昔游此,題名今已非。摹壁識公咏,字字玉屑霏。徊留不忍去,何日來皈依。蒼然暮煙起,且尋舊路歸。古漁陽哲鴻朱邦達柳门魏耀南《奉和哲鸿老父台游净居寺步东坡原韵》句:“结庵东坡游,题诗遗毫挥。名流乃接踵,济济钦前辉。何缘我戾止,深感今昔非。断碣绿苔锁,满刹秋烟霏。”烺《恭侍大人游净居寺,步玉局原韵》句:“浮屠插天云,断碣难辨非。书堂留遗址,遗址惟烟霏。坡诗未漶漫,手摹韵可依。兹游兴不竭,日暮未言归。”

杨载翰,字星屏,道光二十三年()贡生,咸丰十一年()被捻军杀戮。著有《梅鹤堂诗集》,《莲日山房诗集》十二卷。清刊《中州文艺录》载其书目。有《东坡读书堂》“滕公游山咏,天书勒贞珉。”诗句。《游净居寺和东坡原韵》有“苏公遗迹在,摩碑泪欲挥”句。

镌刻于清光绪十二年()的和清嘉庆间光山人王雅南《净居山十二景》诗韵而成的《净居山十二景诗》之《读书堂》诗有:“寻到庙祠寻断碣,钟声冲破碧云天”句。

陈简字文舫,同治六年()举人,历虞城训导,唐县教谕,以诗文名于时。《登紫云塔》天空风雨迷华表,地僻莓苔护宋碑。

民国以来,鲜见有东坡残石记载,后来这块断碣原石就不知所终,大苏山净居寺的碑廊上就只剩下了明清两代的复刻本,因为从碑刻上的跋语书法水平来看,杨殿梓远高于沈绍庆,而钱时雍更是著名的藏书学问大家,该本又是用早期苏轼题诗原拓本所翻刻,所以后来的清刻书法水平,真正的展示了苏轼原迹的风采,可惜不为外人所知。

墨林罗秉文《杨殿梓、钱时雍诗碑》跋说:“闻净居之胜久矣!顾尝再望光山欲游焉不果。读吾师琴斋、虎川二先生之作,益使人神往不已也。今寺僧请镌二先生之诗於石,固将与苏公后光辉映而文湧,书数语於后,以识岁月,亦以订将来之游云耳。时乾隆丙午嘉平月(乾隆五十一年,年)。

杨殿梓、钱时雍的学生罗秉文跋其师碑句有“与苏公后辉映而文湧”二字,今其文果“湧”于光山云涌轩主人李甬之手,命运之中其果真有前缘机识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