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城山下来,有个疑问一直在脑海中“翻滚”:为啥这里完全没有一间庙宇,而都是道观呢?原来这个问题在当年曾经引发过一场大争论,甚至惊动了朝廷,由当时的皇帝出面才平息下来。
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作佐证。正因为这样,青城山上没有任何一间寺庙。那么在青城山这个“仙山宝地”,难道就没有佛家的庙宇存在?
当然不是,就在青城外山那,就有一家佛教的寺庙,而且这寺庙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呢。它就是坐落于都江堰市大观镇的普照寺。
走进普照寺,须经过一段长长的石板山路,才可以看到提有寺庙名称的匾额,山路曲曲折折,两旁的山林古树遍布,藤曼悬岩垂树,郁郁葱葱,树木大多是生长上百年、上千年的桢楠、红豆杉、柏树、银杏、海桐。
一进山门,首先见到的是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背后供奉韦驮菩萨。进入山门后,来到普照寺建筑群的 台阶。这里有“飞马灵官图”、“石灯杆”、“蓥华祖师殿”、“燃灯佛殿”等古迹建筑。
在通往普照寺建筑群第二层台阶上,矗立着一道木牌坊。系清乾隆戊申年(公元年)刻造,正面书佛地重光,后书飞来云鹫”。牌匾形容普照寺佛地是飞来的中天竺国灵鹫山。《舆地志》载:晋时西僧慧理登浙江杭县灵隐山。自叹说此山乃中天竺国发鹫山,不知何地飞来。由此引申易灵鹫为云鹫。
两座经幢石碑则耸立于木牌坊的两侧。踏上青石梯,走过木牌坊,来到普照寺建筑群的第二台阶。扑面而来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极备庄严之感。
大雄宝殿再往上走,就是藏经楼。位于普照寺建筑群第三台阶的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楼内正面是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坐于莲台之上,双手合什,金光灿灿。楼的左右两侧是财神殿与地藏殿。而藏经楼错在之处,有三奇:
其一,整座藏经楼是由47根石柱、一根木柱建造,寓物无尽善之意,石柱均由整石琢成。
其二,坐落在山林之中的藏经楼,房顶上却四季不落一片树叶,屋角终年不积蜘蛛网,民间传闻是楼内藏有避尘珠,但是却至今无法找出来,成为普照寺的一大悬念。
其三,藏经楼前两个用于消防用途的池水,颜色一黑一绿。年修缮藏经楼时,因地势局限,把池子建为太极阴阳造形,又名太极池。然而,两汪池水颜色竟一黑一绿,阴阳自然应对,色彩互相交换,便又成为一大奇观。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无从考察,从留存下来的各种资料中查询也只记载了原寺明末被焚毁。清代光绪三十二年(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明末时期的张献忠起义 所焚毁。而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恢复时,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乾隆中期,约在年左右,普照寺开始进行庙宇的扩建。而在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 道周天同数的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
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后,经百余年间的连续扩建,普照寺一跃成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远近闻名。据估算,这段时间普照寺修建费用在万两金银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载:未受捐施,不假募助。那么,这巨大的耗资从何而来呢?这便是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兴旺之谜。
按正规渠道的说法,是因为有神相助。清同治年间(年)任灌县知县的钱璋在《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的文章中说:“道光庚子,接代鉴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诚所结,可格苍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名胜。灵峰于是因旧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
而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各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但还有另一个说法:是因为当时的寺里住持得到了明末张献忠所藏的宝藏,从而把普照寺从一个小寺庙扩建为一座远近知名的佛家场所。大家觉得哪个比较可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