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佛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但须菩提并未领悟,于是佛就对这句话作进一步解释,并以度10类众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如是住”,怎么样“降伏”。
佛像以下是原经文: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段话属于发心发愿语,发心发愿灭度一切众生,就是发心觉悟,这是“发阿聊多罗三藐善提心”。
佛讲经图“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此句为觉悟语即自觉发心面无相,这是“应如是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句为证悟语,即自觉本心而得无相之安,这是“如是降伏其心”
“我皆令人无余涅繁而灭度之”,知也:“如是天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还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本也。
故佛作此言说,乃为以具体心行示范知、还、本之道。人之发心,或生相而立相,或生觉而自归,由此分为迷悟两道。
所以佛说“应如是住,而不说必如是住。但由此人迷途者,是不能“降伏其心”的,即使因住境相而暂得降伏,也终是梦幻泡影,所以才堕人无边“苦海”。
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统统都是心相分别,故可以灭度,而实无灭度。
因为灭度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没有灭度任何东西。所以如果把这里说的“众生”当作实有,即为着相。
须菩提把自己当作菩萨,所以须菩提问的是菩萨行。所谓菩萨,就是自觉觉他者。
自觉是悟,觉他是行。
因须菩提尚未自觉觉他,故须自觉觉他,所以须菩提问法、问住、问行,因此佛才告之以行,让他如是行以安心。也就是上边所说的: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如此行,于悟者是觉悟之行,于未悟者是行中觉悟,故为行无所行,不行之行。
佛经故佛以此行,令须菩提以悟解行,以行证悟。菩萨不悟,行无是处,惟悟本心,才能f如是行降伏其心。
因而这样的行,才能行三摄。也就是觉悟、修持、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佛说“我皆令人无余涅槃”,也就是说发令的是我,被令的是他。因此我只才会是我自心,他是在他自心。
佛学书法因此才有我令我,则为我自觉自度。我令他,让他自觉自度。
所以这个“灭度之,是我自灭度与他自灭度,而不是我灭度他,或他灭度我。是众生自我灭度,而不是佛灭度众生。
对于佛来说,佛只能起一个作用,即“令”。“令”是佛要他去做,而不是替他去做,是他自做,而不是佛做。
“令人”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指自令,即令自心无众生相,以度众生;二指令他,即令我外众生自觉自度,而人无相之境。
手抄经文因此“令人”为内度外化。“众生”有内指外指之分别,内指心相,外指实有。心相落实,则有众生,则见佛外、我外未悟之生命。
但这样就是着相之智慧,因为心中无相,不见外有众生。才会见外有众生,先着内心有相。才去心中有相,则自然内度外化;心中着相,因此不能内度众生,也不能外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