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出土文物康僧会振道江左故事莫高窟参

沈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9269972.html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敦煌研究院藏有5件单体佛教石造像,原藏于岷州庙。其中陈列中心收藏2件,另外3件置于莫高窟第窟。

托塔天王立像:馆藏号为Z,圆雕,头光有残损,残高55厘米。束发向后梳高髻,上系宝珠,后有头光已残损。右手托举宝塔,左手下垂。身披战袍,肩有掩膊,胸甲上有圆形护心镜,下着短裙,下沿露出裙褶。双胫缚吊腿,足蹬尖头靴,直立于一石座上,石座长25、宽17、高9厘米,座上斜刻有凹形深纹,表示天王脚踩山石。天王腰部有一道用胶粘连的痕迹,说明此像曾断为两段,后经修复。

菩萨立像:馆藏号为Z圆雕,头光有残损,残高55厘米。菩萨梳高发髻,其束发向后,宝冠残损;宝缯由耳后下垂于肩,双耳垂圆形耳饰,上身裸露,颈部有三道颈纹;脸形稍长,面庞丰满;眉棱细高上挑,双眼细长接鼻梁,鼻直嘴小,神态较凝滞;胸前雕有璎珞胸饰,披帛绕双臂下垂,横过腹、膝各一道,下着长裙垂及脚面;两腿自上而下刻出数道平行U形纹,表现出衣褶衣纹的自然流畅,使衣裙富有质感;菩萨右手曲肘上举至胸前,手持杨柳枝向后搭在右肩上,左手下垂提净瓶,跣足直立于仰莲座上,莲座高6厘米,直径15厘米。菩萨雕像腰部及左臂关节部有明显用胶粘连的痕迹,由此可以知,此像也曾断为两段,后经粘连修复。

以上2件保存在陈列中心文物库房,以下3件安置在第窟,无馆藏号。

倚坐佛像:圆雕,通高65厘米(含头光部分),佛座高29厘米,长38厘米,宽21厘米,座基高8厘米。佛像的背光及头光部分均有残缺,头部顶髻雕刻出圆形窝状较低平的大螺旋纹;身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右臂上举,右手牵握衣角,左手放于左膝,作善跏坐于金刚座上;佛像腹部隆起,跣足踩在凹形基座上的一双椭圆形莲花脚垫上,面部特征呈上小下大状,面庞丰润,额部较窄,两颐较宽,眉棱凸起,两眉修长接鼻梁,双眉上挑,双眼细长,平视,神情凝滞,耳廓平扁,略向后倾,脸型则稍长,颈间雕有三道颈纹;佛的左手雕刻得柔润自然,表现手法细腻写实,富有真实感和肌肉感;袈裟部分的雕饰手法简练概括,均用熟练的刀法雕刻了数道平行的“U”形纹,衣褶断面为波浪式,圆润细腻,自然流畅,使袈裟显得轻柔贴体,有丝绸的质感。佛足、莲台、凹形基座的雕琢处理呈阶梯状,雕刻层次清晰,刀法运用块面分明;佛座周围土红底色上绘有“一整二半”莲花纹及花草纹装饰,与头光和背光两部分所绘有的纹饰相同,且头光和背光处部分有贴金装饰。在佛像肩部有一道用胶粘连的痕迹,说明此像曾断为两部分,而佛身彩绘土红色似后代重涂。

弟子立像:圆雕,头光残损,像高46厘米,仰莲座高6厘米,直径15厘米。从面部特征上来看为年轻僧人形象,脸型稍长,面庞丰润,五官布局合理,下颚部有残损;外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拱于胸前,手捧似经卷状物;双足著方头履直立于仰莲座上,双肩及衣襟和背部均雕刻有弧形衣纹,表现出衣褶的曲折变化和疏密关系,其雕工简练,衣纹真实自然,显示出袈裟轻薄的质感。身上土红色亦为后代重涂,但部分处露出原来的石绿色。此像颈部和足与膝之间也有用胶粘过的痕迹,说明弟子像曾断为三段,后经修复。

石雕天王立像:圆雕,头光残损,残高52厘米。此像在制作手法上显示出比例不适,上身较长且臃肿宽大,双腿较短,形象粗短。头顶向后梳高髻,上系宝珠,怒目圆睁,鼻翼宽大,鼻尖残损;双手相叠于腹前,右手按剑柄,左手抚右腕。身着战袍,袍裙垂地,身上战甲分别为:掩膊、胸甲、圆形护心镜、身甲,战裙、行滕等;足蹬尖头靴,直立于石座上。座长24厘米,宽16厘米,座高10厘米,石座上斜刻有数道凹进的粗纹,以示脚踩山石。天王的服饰虽层次复杂,但雕刻得十分细致分明,服饰虽经后来装扮为土红色,但在胸甲上仍可以看出原来的花纹,铠甲的有些地方也露出了原来的贴金装饰和石绿色。另外,该像颈部和脚腕均有用胶粘连的痕迹,表明天王像也曾断为三段,后经修复。

上述5件造像在风格特征和雕刻手法上基本相同,用来雕刻的材质相同,都是细砂岩。其中,菩萨像和弟子像的仰莲座造型、直径、高度均相同,菩萨像和两身天王像的高度相同,两身天王像所踩踏的石座雕刻手法相同,表面均斜刻有数道凹进的粗纹以表示天王脚踩山石,说明这5件石雕像,是同时期的同一组石雕造像。

另外,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一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的石雕比丘像,与敦煌研究院藏的这组石雕像风格非常接近,这尊石雕的弟子像,为年轻僧人形象,高约50厘米,身体直立,双手抱于胸前,面型圆润,袈裟和头光上还残存部分石绿颜色,当也来自岷州庙。

关于这一组藏品石雕造像的收藏来源,年至年任敦煌县县长的杨灿在其《敦煌金石文字存佚考略》一文中记载:“大造像塔:此塔现存西郊外岷州庙中,因破烂,今存半面,高二尺余,顶层刻佛像数尊;中层刻隶书经文一段,不知何经,亦无年代可考;下层又刻梵文一段。相传此塔于前清雍正年间,党河之水暴发以后,连同石狮子一对,托塔天王刻像一尊,并四尺高之石佛二尊,均得于党河中。查石狮子、石天王、石佛今尚完好,咸在岷州庙中云云。”(岷州庙在党河西,距城五里许,狮、佛像石质粗糙,均未刻字,佛系立像,手和十,高四尺余;托塔天王像高一尺五寸,腰已折断,用胶粘连,雕工尚细。不知何代物。灿附识);张维在《陇右金石录》中记载:“梵文经幢,在敦煌岷州庙今存。按:此石今在敦煌西郊仅存其半高,约二尺余。分为三层,上刻佛相,中为隶书经文,下有梵文。相传清雍正时,党河暴发得之,水中同时并得石佛像二,石刻天王像一,至今俱存。不知其为何时物,姑列于此,以待考证。”文献中的“大造像塔”和“梵文经幢”即北凉石塔,今存敦煌研究院。

目前我们知道该组造像来自敦煌地区的一座坊神庙——岷州庙,此庙曾因放置、保存过著名的北凉石塔等重要文物而为敦煌学者提及,据《重修敦煌县志》记载,岷州庙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当时敦煌唯一的一座以绿色琉璃瓦盖顶的坊神庙,俗称琉璃瓦庙。此庙位于沙州古城南的党河古道西岸,今党河乡杜家墩村二组,距沙州故城南城墙约一公里。岷州庙占地约十亩,原建有四个殿:正殿供有三大菩萨,配殿有龙王殿、土地神殿、牛王殿,另外有戏台和教室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于右任、向达都曾到过岷州庙参观考察。现如今岷州庙已荡然无存,庙址现已变成了农田。

这组石雕是迄今为止在敦煌地区发现的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古代石雕佛教造像,填补敦煌地区没有单体佛教石雕造像的空白,同时也能够丰富敦煌佛教艺术造像的内容,对这组石雕佛教造像的原始来源、功能、时代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敦煌佛教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吴军、罗瑶:《敦煌研究院藏两组石雕造像的来源及相关问题》,《敦煌研究》年第1期。

来源:敦煌石窟旅游网,作者:吴军,图: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