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五台投胎佛母的佛母洞

《"投胎佛母"的佛母洞》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寺庙集群区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云寺,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右侧有天然大山洞。

佛母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灰岩山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外洞阔大,高近三米,宽两米多,进深约十米,渐进渐收缩,尽头的洞壁有一石孔通入内洞。石孔距地面约半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内洞,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内洞狭小,可以容纳五至七人,洞壁经水溶化后,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呈肉色且夹有各种色质,形状凸凹,犹如人体心肝五脏,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洞形又呈葫芦形状,示现为人体腹内模样,后人便称之为母腹。

佛教认为,进入内洞即“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内洞即“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按佛家的说法,佛母重生能够洗掉以往的罪过和烦恼,获得新生,具有无上欢乐幸福。所以这个石洞被称为“佛母洞”。

天地造化的佛母洞,更有佛教经典关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载记所印证。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一个春夜,摩耶夫人睡梦中见菩萨乘白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临分娩前,按照当时风俗,回娘家待产。她途径一座花园蓝毗尼园,安详徐步,处处观看,当手攀柔软低垂的无忧数枝时,随生太子,太子从她的右肋脱胎而出,太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

佛经记载,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山色景观都是文殊菩萨发大愿力之所持,触类而彰,随缘而显。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

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朝拜五台山的善信和游客,络绎不绝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示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名字由来

南台名锦乡峰,细草杂花铺锦着彩。南台东南支脉一座如屏风般的山崖上、岩壁间,有一石洞天然而生.因洞建寺,寺以洞名,这就是--佛母洞。

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三米,宽两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班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正因为内洞天巧成,示现为人体腹内形状,所以称为佛母洞。

雲封青螺

供养五台曼殊像,愿尔贤哲唯至诚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