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集佛像最多的地方可算是位于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是佛教艺术宝库,从公元年北魏迁都洛阳开始雕凿,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四个世纪之久。现存窟龛个、佛塔70余座,造像超过11万尊。其中,最大的佛像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全高17.14米,而最小的佛像则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令人惊叹。在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佛像中,诞生于唐”代的古60%,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奉先寺大像龛.潜溪寺、万佛洞等。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是公元年完工的。石窟宽约30米,长约35米。洞中佛像面形丰肥.眉眼低垂、形态圆满、安详亲切,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的特点。石窟正中端坐的,便是著名的卢舍那大佛。他身披袈裟,朴素典雅,头顶是波状形的发纹。眼睛像一弯新月,轻轻下垂,鼻梁高挺,嘴形带着笑意,雍容慈祥,气质高雅,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可见,这座石佛具有相当的魅力,他既有男性的庄严与睿智,又有女性的温柔与慈祥,令人感到可敬又可亲,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在他身后还刻有巨大的火焰纹头光和背光,这就更衬托出他的尊贵和神奇。雕刻者不仅表现出完美的形象,而且体现出当时的审美理想。那么,这尊佛像的面貌是设计者想象出来的吗?关于这尊石佛的面相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武则天为修建奉先寺捐资两万脂粉钱,因此,工匠们就按照她的相貌雕刻了卢舍那佛的面目。这个传说未必真实,但是武则天确实对塑造佛像很支持。据佛经的说法,卢舍那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是显示高尚美德的一种化身。所以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帝的仁慈普照人间,唐高宗就下令御用僧人修建卢舍那佛。据说,在唐高宗上元年的一一个除夕,正好是奉先寺竣工之日,那天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驾临龙门,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在卢舍那佛像的两边,还有佛祖的两名弟子迦叶、阿难,以及天王、力士等石像。迦叶温顺庄重,阿难开朗和善,天王英武雄健,力士体格魁梧。这些石像的风姿都极其突出地展示了大唐的精神风貌和当时杰出的雕刻水平。龙门石窟的另一处著名景点是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雕有万尊小佛而得名。洞顶雕刻精美的莲花周围有一一则碑刻题记,说明了该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年)。洞内的主佛是阿弥陀佛.他端坐于双层莲花宝座上,面相宽厚慈祥,两肩宽厚,同样体现了唐代的审美理想。在阿你陀佛的腰部两侧雕刻了四位金刚力t,他们个个雄姿英发,与主佛的安详沉静互相辉映,一刚一柔,展示了宗教的神秘。主佛背后还有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一位供养人或菩萨,她们有的站立,有的手拿莲花,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在洞内的南北两壁,则整齐地刻着尊小佛像,很多佛像仅4厘米左右高,真是精巧别致,令人赞叹。龙门唐代石窟的佛像塑造的繁盛期是武则天称帝时期,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这样支持佛教发展.广建佛像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武则天本人崇拜佛.所以修建了大量佛像,以此来彰显她具有普度众生的宽阔心胸;另一方面这也与她的政治目的有关。武则天虽然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她要把自己从在幕后统治天下的“皇后”变为直接登临皇位的“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也就是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的有力武器。结果,在朝臣薛怀义的策划下,利用社会上盛行的对弥勒佛菩萨的信仰,武则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令当时的高曾法明和尚及其弟子编撰佛教著作《大云经》,其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应该成为人们世间的主人。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得到了信徒们的拥护,武则天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位。正因如此.武则天时期修造的佛像就特别多.其中又以弥勒佛石像居多。看来,武则天正是利用百姓对佛教的信仰成全了自己登基的愿望。龙门唐代石窟的石像人物形态各异,雕刻细腻,尤其在群像的袈裟,天衣、铠甲等方面,雕工精致而真实,繁简适当,主次分明。这么精美的雕刻经专家考证,是由于唐代完全改变了北魏时期的直平刀法,改用圆刀法的缘故。另外,唐代佛像在造型方面也有一些创新。如石像的上半身比较宽大壮硕,而下肢明显短小。难道唐代工匠不懂得人体比例吗?不是,此乃唐代石匠经过细心观察后有意为之的结果。因为,如果按正常人体的比例造型,由于石像很高,人们在仰望巨像时,会觉得佛像头小、身体细长。如果在造像身躯比例上作巧妙的调整,运用近大远小的塑造规律,加大头部与上身的比例,就可以拉近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当敬仰者去拜佛时,仰视佛像的上半部,就不会觉得佛像面部太小,反而会觉得佛像高大庄严。而平视时,因为人比石像矮很多,只看见石像的下半身,又不容易发现比例失当。唐代石匠们就利用这种错觉.很好地解决了巨像的比例问题。古人的聪明才智真是值得我们佩服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