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汝州金石录』——石台街报恩寺北朝造像碑刘孟博、樊亚辉/文陈素贞/摄影造像碑是以雕刻佛像为主的中国古代石刻艺术,自佛法东传以来,受中国传统刊石立碑的影响,与中原的碑刻传统相结合,于是出现了佛造像碑和造像题记。凿龛造像是佛教造像碑的重要体现,人们在造像上镌刻文字,常铭刻造像缘起、记年,以及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发愿文等题记,有时也刻有供养人像,这类石碑在佛教艺术领域称“碑像”或“像碑”。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多发现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有光初五年()前赵浮图澄造释迦像碑,是见于著录的年代最早的一例。现存的实物,以北魏时期的最早,而以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时期的数量最多,说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偶有发现。其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但因雕刻于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且形体较小,雕琢得更加精细,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石台街东距汝州市区约五十里许,其历史积淀深厚,为千年历史文化名村,追溯石台街名称之由来,其源于北魏孝昌三年(年)所置石台县,当时属汝北郡辖。周武帝保定二年(年),北周在伏流城改北荆州置和州,治所在伏流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古城村),下辖伊川郡(下辖南陆浑县)、新城郡(下辖北陆浑县、新城县)、石台郡(下辖石台县、梁县、汝源县),石台街因此一度成为石台郡治所在地。石台县、石台郡废置之后,石台这一名称一直被沿用,明清两代,地方设石台保,百姓则俗呼石台街或石台镇。报恩寺位于石台街村东中大街路北,现石台小学、杨楼三中院内,即其故址。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寺观》卷九记载:“报恩寺,在古二里石台镇,元至元年建,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据村中老人讲述,报恩寺所在地为石台街东寨门内,旧时院内共有各类殿宇三十九间,尚可述及的有山门、大殿、火神殿、广生殿等,解放后寺内房屋被学校所占,大殿门前左右两侧分别置放的两块造像碑,在拆房时也随之被埋入地下。年9月,石台小学扩建校舍时,施工过程中,无意间将当年所埋的两块造像碑中的一块挖出,造像碑出土后,村内热心人士,将其妥善安置于村中城隍庙内保存。汝州毗邻洛阳,历史上宗教氛围浓厚,古寺众多,然而存世之古代石雕造像及造像碑却屈指可数。石台街报恩寺故址所出土造像碑,由于碑身文字多数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识,因此对该造像碑的断代成为难题,通过请教文物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认为该造像碑为北朝造像无疑。结合报恩寺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历史,推测该造像碑应该原非报恩寺之物,其历史当于北魏之石台县、北周之石台郡等同,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矣。报恩寺故址出土的这块北朝造像碑,为扁体碑形造像碑,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碑座已失。碑首呈弧形,雕六龙盘绕,龙首向下口衔碑身两侧上沿。碑阳。碑额作双龙盘曲状,与一般碑额相同,但额上居中处刻开有一龛,龛内为一铺三身,雕一佛二弟子像。碑身部分,被等距分为上下两列,每列开有两龛,共四龛,龛内为一铺五身,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佛龛以下则为线雕供养人像。碑阴。碑额与雕刻碑阳相同,碑身部分为造像记,由于损毁严重,已无法通读,仅依稀可辨识部分内容,多为布施人姓名。造像碑是源自民间群众力量所建造的佛教供奉物,有独资亦有集资而成,因此造像题记上通常刻有供养人姓名,由民间佛教信徒所组成的信仰团体,称为“邑义团体”,信仰团体的指导僧众称为“邑师”,平民背景的男女信众,则自称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若属邑义成员,即加冠“邑主”、“邑子”、“邑老”等名衔。供养人是造像艺术的推动者,也是佛法流传的护持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