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泥质红陶,长11.6厘米、宽9.8厘米、厚1.3厘米,年西安市雁塔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大雁塔附近出土。
正面正中浮雕三层佛塔,塔座为三层叠涩,塔刹亦分为三层,有座、刹身和刹顶。塔身每层均有造像,从下至上第一层,圆顶形龛内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释迦、多宝均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跌坐,肩以上有圆形顶光。第二层、第三层均为圆顶形龛,内各造一佛,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肩以上有圆形顶光。塔顶有一小坐佛,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跣坐,肩以上有圆形顶光。塔两侧对称分布十个坐佛,均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有葫芦形背光。下部两侧各立一カ士,一手叉于腰间,一臂从肘部上举,手托宝塔,体魄健壮,肩以上有圆形顶光。
力士的上方为二胁侍菩萨,菩萨一臂从肘部上举,手执拂尘,一臂下垂,手提宝瓶,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菩萨身体扭曲,婀娜多姿,肩以上有圆形顶光。四周用小联珠作为边框,佛塔、坐佛、菩萨、力士之间有小联珠装饰,制作精致。背面是规整的横、竖各七的方格,格内阳文题记,从右至左,每格一字,中空一格,共四十九字。文曰:“大唐国至相寺比/丘法律从永徴元/年已来为囗国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敬造多宝佛塔/八万四千部流通/供养永为铭记矣”。
至相寺位于西安城南三十余公里的天子峪内(今长安区终南山梗梓谷),属长安区王庄乡所辖,东距南五台约五公里,西距小五台约四公里,距山下白塔寺三公里。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代初期,大历(公元-年)时改名为百塔寺。据《续高僧传》卷十四记载,隋唐时僧人智正“开皇十年(公元年)与昙迁入京,住胜光寺,后至终南山至相寺从渊法师学,安心止观”。据陆增详《金石续编》卷三,王摩侯舍利塔记载:“大隋大业五年岁次已巳,正月已巳朔二十日,京兆郡大兴县御肃乡(即御宿乡)便子谷(即梗梓谷)至相寺道场,建立佛舍利塔,弟子王摩侯供养”。陆增详跋曰:“案隋至相道场,亦名至相寺,即唐百塔寺也。在今西安城南五十里,唐为信行禅师塔院,大历中建百塔寺。”又王昶《金石萃编》卷六十二,梁师亮墓志云:“即以万岁通天二年三月六日,葬雍州城南终南山至相寺梗梓谷,信行禅师塔院之东”。唐华严宗高僧智俨曾在至相寺为僧,人称至相大师。法律为至相寺僧,即造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