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窟别具一格的火烧红
南石窟七佛
陇右觅佛踪(之三)
文︱甬上话(一)
沿着泾河北岸一路行走,就到了传说中的南石窟寺。它位于一条东西走向蜿蜒伸展的宽大谷地之中,应该是被泾河反复冲撞冲刷形成的。窟龛依山势开凿在红色砂石岩峭壁上。向南望去,依次有泾河、国道、西平铁路、兰青高速平行排列。
先前一直受舆论误导,以为中国只有敦煌、麦积、云冈、龙门是国宝级石窟,所以千方百计陆续打了卡。哪知这个认知却被此次泾川之旅所颠覆,得出一个新的认识:囯宝级的佛窟多了去了,只是我们知识欠缺不知道而已。应了那句俗语:少见才会多怪。
与大云寺的宏大不同,南石窟寺很像一个门户不大的地主庄园,背山面水,躲在泾河旁幽静的蓄家村。寺外绿树环绕,景色绚丽,颇具古风。门前立有一方由国务院年1月13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上书“南石窟寺”几个大字。由于地处偏僻,再加上风头长期被“四大石窟”碾压,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去的时候窟内窟外空无一人,安静寂然,还有些落寞。
泾川是佛家造窟文化圣地,除了这座南石窟外,沿泾河南北两岸还有王母宫、千佛寺、丈八寺、罗汉洞、太山寺、南石崖等七个石窟群,大小窟龛个,绵延竟达上百里。
在这个号称“百里石窟长廊”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石窟寺。因与地处庆阳的北石窟寺分处一南一北,故称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内的七尊并列立佛和十四身胁侍菩萨
(二)
名不见经传的这个西北小城,为何有如此丰富的石窟文化呢?
看过了南石窟寺后我意识到,这与它的地理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路径有关。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向中国内地传播的路线与古丝绸之路高度一致。丝路既是商业之路,又是文化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通道,是世界文化的“大运河”。
秦汉以后,甘肃成为秦汉古道、丝绸之路、北魏古道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由东向西贯穿多公里,架通了东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曾经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和佛教从西域入中原“东进”过程中的必经之地,地域文化深受佛教渗透,引发一轮又一轮的造窟运动。众多的石窟群,明珠般闪烁在丝路古道上,仅甘肃段就有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麦积山、马蹄寺、天梯山、北石窟、南石窟、云崖寺等50多座石窟寺、多座洞窟、0余尊造像、多平方米的壁画,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窟大走廊。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只不过是丝路甘肃段的十六分之一而已。
在西进东渐的过程中,佛教不断中国化,陇右石窟也形成了特有的形制和风格。佛教初到中国,仅限于在统治阶层和贵族集团流传。南北朝时,为满足统治的需要,经由皇家提倡和推动,佛和民间逐渐拉近距离,完成了由贵族化到平民化的华丽转身。而泾川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重镇”,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向中原传播的“桥头堡”“中转站”,成为佛家青睐之地,集中涌现出大量石窟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号窟并列的七尊立佛高达六米
(三)
进入寺门找到一名管理员请教此寺来历。他介绍说,南石窟寺又称为东方洞,占地亩。原有八个窟龛,今仅存五窟。其中一号窟也称东大窟,是南石窟寺的主窟,为北魏永平三年开凿,第五窟为唐代洞窟,其它窟时代不详。二号窟也称西小窟,只有一号二号两个窟保存较为完整。
我们随管理员打开上了锁的窟门进入一号窟,立马被震住了。
感觉之一:满目赤红。我从没见过如此大面积壮观的红色,好像是被火烧过的那种。有的地方有红白两种色,有点像红白相间的五花肉或百褶裙的意思。莫非此山是经过上亿年地质变迁层层堆积下来的火山岩遗迹?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感觉之二:窟小佛巨。一号窟呈长方型,高13米,宽17米,深14米,面积仅平方米。正壁和东西壁各设一坛供奉有高6米的七尊立佛。立佛之间间有十四身高3.5米的胁侍菩萨。南壁两侧各有高5米的弥勒菩萨一尊。面积虽不大,结构却独特,使人从感观上觉得很高大,站在佛前人显得很渺小。想想看,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有环绕一圈的巨型佛菩萨,目光集中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你,是一种什么感受?
感觉之三:飘逸潇洒。七佛着褒衣博带袈裟,高鼻大耳,嘴唇厚重,两耳垂肩,表情慈祥,带少数民族气质。十四尊胁侍菩萨袒露上身,宽大的披巾自双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绕肘下垂,婷婷玉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拿出相机想拍照被制止。掏出二十元钞票说,到此不易,行个方便吧。见我们心诚,他妥协说,那别使用闪光灯,我说绝对不会使用,于是留下些珍贵的图像记忆。
一号窟的佛传故事图讲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
(四)
一号窟还把佛祖的经历用浮雕呈现在洞顶正披(北披)及东西披,讲述了佛祖从孕育到出家修行,经历磨难到达涅槃彼岸的全过程,是一幅佛教石刻“连环画”,也是传播佛教的手段之一。天长日久,有些已残破,有的还很清晰完整。它以佛祖一生主要经历为一相,由八个故事组成“八相图”。
我们这样的无神论者,对佛教的了解基本为零,管理员耐心地一一讲解。
“白象投胎”:公元年,也就是中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梦到一位菩萨骑六齿白象进入了右肋,于是身怀有孕。
“树下诞生”:摩耶夫人于四月初八在家乡蓝毗尼园大吉祥地无忧树下,从右胁生出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七步,每一步生一朵莲花,并指天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阿私陀占相”:仙人阿私陀听说净饭王生了儿子,特地来给太子看相。看完后痛哭流涕说,这孩子日后会成佛,可惜我老了,等不到他成佛的那天,听不到佛说法了。
“宫中观舞”:净饭王得知儿子想出家,就采取了包括让宫中嫔妃彻夜歌舞等各种措施,想阻止太子出家。
“逾城出家”:悉达多四次出城分别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僧人后决定离家修行,说服净饭王,骑马逾城开始修行。
“犍陡马辞别”:太子骑马到了阿奴摩国,将身上的宝衣、缨络、宝冠解下给了马夫车匿。太子的坐骑犍陟马“屈膝而舐足,长息泪流连。”
“树下思惟”:思惟树是菩提树的别名。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沉思坐化成佛。
“拘尼树塔”:拘尸那国跋提河在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河边娑罗林是佛祖涅槃处,建有圆寂塔,是佛教八大圣地之一。
窟顶南披的“舍身饲虎”图告诉人们,佛祖的前世是印度宝典国王的三太子摩诃萨埵。他打猎时见一只母虎带数只小虎饥饿难忍,就舍出自己的身体让虎去吃。表现了释迦牟尼前生的善行。
上古七佛是释迦牟尼及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
(五)
令我有些疑惑的是,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一佛两弟子”,即释迦佛祖、迦叶和阿难尊者。佛祖涅槃后,由迦叶继为二祖,两位大弟子有资格立在佛祖左右。也有寺院供奉的三佛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东方世界药师佛。还有供奉“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和两位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少见七佛并列的,而南石窟为何会如此呢?
对此有以下说法。
第一种,永平二年,北魏悍将奚康生在泾州平定沙门刘慧汪聚众暴动期间多有杀戮。为了安定民心,消除罪孽,建造了以七佛为主题的造像窟。此窟竟因杀戮和罪孽而起着实让人唏嘘。
第二种,平叛后留在泾州当刺史的奚康生为讨好皇帝而造了七佛。确实,北魏从道武帝拓跋跬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朝。于是有学者认为这七尊大佛极可能是按北魏七位皇帝的模样雕的。
第三种,佛教不同教派对过去佛的解释不同。有说,“燃灯佛”为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为现世佛,“弥勒佛”为未来佛。有说,在释迦牟尼佛现世之前还有上古六佛,其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为过去三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为现在四佛。意思是说在释迦佛现世前已有六位佛了。
我估计,南石窟寺的造像,应该是按第三种说法为理论依据的,因为在古丝路上,还有许多有名气的石窟寺也是七佛模式,而这些石窟与奚刺史没任何关系。
原来如此!南石窟的这一组造像,完美表现了七佛和弥勒组成的三世佛信仰,艺术地告诉世人,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有佛。
著名的盗猎者华尔纳年在黑水城遗址
(六)
与敦煌一样,南石窟寺佛像与壁画也遭遇过盗掠,险遭灭顶之灾。
年3月,美国一位所谓探险家、考古学者兰登·华尔纳,纠集几位同伙来华,从北京大学聘请了一名学者沿丝路“考察”。中国学者叫陈万里,是中国摄影开拓者之一,“京派”摄影的代表者,北京“光社”创办人之一。
“考察队”在西安古玩市场偶遇“南石窟寺之碑”拓片,顺藤摸瓜来到泾川文庙,见到保存在此的寺碑后,直奔南石窟。大喜过望之余开始劫掠。四号窟16尊罗汉像表面泥塑被剥离,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佛首被砍下。
事情被一名羊倌发现,立即呜锣报警,周边六个村乡民闻讯而至,围堵两小时之久。在陈万里和县衙调停下,以赔偿六十多块银元作重塑费用后了结。但南石窟大小二十余尊造像损毁。
南石窟的宝贝盗不成了,这伙人就直奔敦煌而去。敦煌没那么幸运,被华尔纳一伙剥离莫高窟唐代壁画十余幅,盗走第窟彩塑供养菩萨像,搞走不少宝贝。
陈万里西北考察前与北京大学胡适等名师们临别摄影
(七)
历经一千五百年,我们还能见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和历史,应该记住以下人们。
开窟之人。开窟的领头人,是经历了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的军人奚康生。他祖上本是鲜卑族,姓达奚,后改奚氏並随孝文帝由平城迁居洛阳。奚将军武艺高强,北讨柔然,南击齐梁,讨伐叛乱,以赫赫战功,先后出任过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他崇信佛法,多次拿出私宅私地立寺建庙。
公元年,奚康生平定叛乱后就留在泾州担任了近三年的刺史,动用上千工匠建了两座石窟寺。后因参与朝廷政治斗争被杀。胡太后重新掌权后被追封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奚将军和参与开窟的工匠功不可没。
刻碑之人。我们之所以清楚地知道南石窟是怎么回事,归功于寺碑。此碑刻有“南石窟寺之碑”题额,“大魏永平三年”题记。记载了创建南石窟寺的过程和出资的五十六位施主。这是唯一留下的文字,尤其是落款极为珍贵:“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兼华泾贰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如无此碑,不知要经过多少折腾才能搞清楚。
推介之人。南石窟寺历经千年一直“藏在深闺人未知”。直到华尔纳写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陈万里写了《西行日记》,世人方知丝绸之路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参加寻访的陈万里难掩激动的心情写道:
“石窟寺外之大力士,赫然在望,狂奔就之,果极精美。窟内三面均有巨石立像,余见之,唯有瞠目结舌而已”。
由臭名昭著的文物盗掠者领衔推介南石窟艺术,也算奇事一件。
未完待续甬上话
曾经的职业军人,退休后在行走中探究历史,追寻前人留下的足迹。在本号连续推送系列文章,回望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体味他们或波澜壮阔或悲壮痛苦的精神世界,吸引了众多网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