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严经维摩诘经中的屋子究竟

了解《楞严经》、《维摩诘经》的网友一定知道,在这两部重要的佛经中都有「屋子」的相关内容。

《楞严经》里,释迦摩尼佛在对阿难的「七问」中,就用到了「屋子」。

释迦摩尼佛启发阿难,假如阿难在一间「屋子」内,向外看,会有什么样的意识体验。

而在《维摩诘经》里,当维摩诘知道文殊师利菩萨会来探病时,维摩诘让人把「屋子」清空,只留下了一张床,然后,自己躺在床上,等着文殊师利菩萨的到来。

这两部佛经中所用到的「屋子」,其实都非常重要,是真正理解这两部佛经的关键所在。

这两部佛经中所提到的「屋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的「知识背景」下,东西方的先贤都能体验到「重叠结构世界」,并想用当时的「知识背景」把「重叠结构世界」表述出来,让弟子以及普通大众也能理解「重叠结构世界」。

西方的柏拉图,构思了一个「山洞隐喻」的情景,来表达「重叠结构世界」。

而中国的庄子,用一篇《齐物论》全面论述了「重叠结构世界」,并在《齐物论》的最后,还用了一个「庄周梦蝶」比喻,帮助读者理解「重叠结构世界」。

柏拉图与庄子都试图用常规性的语言、文字来传达他们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作为释迦牟尼佛,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也需要用常规性的语音、文字来表达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释迦摩尼佛与维摩诘居士都想到了「屋子」,用「人在屋子中」这一情景来表述「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模型。

「屋子」就好比是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人体」,而「屋子里向外看的人」就好比是「重叠结构人体」中的「感知的主体」。

《楞严经》开头释迦摩尼佛对阿难的「七问」,其实是释迦牟尼佛通过「人在屋子里向外看」的比喻,启发阿难去发现自身的「感知的主体」。

而在《维摩诘经》里,这个「屋子」被运用得更加精细。

「屋子」表示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人体」,「屋子里的床」表示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人体」,而坐在床上的维摩诘就是「如来藏」。

「如来藏」就被乘载在「隐性人体」中。

一个学习佛学的人,要真正理解佛经的内涵,必须理解「重叠结构世界」,所有的佛经所讲的内容,都是在讲陷入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如何从其中摆脱出来。

而真正把「重叠结构世界」内涵讲清楚的,是轩辕黄帝所开创的甲骨文前身——「黄帝密文」。

「黄帝密文」是轩辕黄帝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都是用「黄帝密文」字义写成的,所讲的内容都是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具体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方法。

真正的《老子》与用常规字义重新校注出来的《道德经》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真正要把「重叠结构世界」的内涵表达出来,在古代的「知识背景」下,用常规性文字、语言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唯有用「黄帝密文」这种「特种图示」才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

「黄帝密文」现在得以破解,因此,我们终于能够很完整、很清晰地再现真正的中华源头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