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我呢,是个愚钝之人,不但愚钝还喜欢钻牛角尖,是个认死理的笨人,是个一根筋的憨货。所以呢,读了十多年的楞严经,也楞是没能把楞严经读明白。或许你会说了,自己的智慧不够,那就应该去参考大师们对楞严经的注释啊,借助于大师们的智慧,岂不是就可以轻松地读懂楞严经了嘛。记得以前刚开始学习楞严经的时候,也参阅过大师们的注释,但是呢,小编我认死理,只要是注释中出现有描述神通之类的迷信言辞时,我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小编我坚信佛法不是迷信之法,对佛法的解释不能带有迷信倾向,这是小编我的底线。为了守护我的底线,近十年来,就再也不读大师们的注释了,于是我只能一遍一遍地读诵楞严经。
虽然小编我甚是愚钝,读诵了十多年的楞严经,也没能把楞严经读懂、读透,但是呢在这十多年的读诵过程中,也是偶有所获的。今天呢,就似有所得。或许是因为小编我已然习惯于自学楞严,而且也似有所得,所以今天再读楞严经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谘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时,忽有所悟,心中有豁然之感。(下午已经写了一篇关于“属诸比丘,休夏自恣”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自行查阅)
这段经文呢,以前按照凡俗的阅读习气来理解时,心中总会有隐隐的不妥之感。因为不连贯、因为会很突兀,会有许多的疑惑,比如说:为什么菩萨还会有待谘决的心疑呢?如果还有疑惑未消,那能是菩萨吗?就算菩萨可以尚有疑惑,那为什么要在比丘们休夏自恣时,才向佛陀请教呢?来聚道场的恒沙菩萨中还包括了文殊师利菩萨,难道拥有无上智慧的文殊师利也还有疑惑未尽吗?菩萨谘决心疑是给自己谘决心疑,还是帮比丘们谘决心疑呢?如果是帮比丘们谘决心疑,那经文中又何必提及“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呢?比丘们正在分散休夏,这也不是帮他们谘决心疑的时间点啊?
菩萨,菩提萨埵之简称,菩萨者,觉而有情为法王子。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已证无学之道,方名无所得。圆满无上的智慧方成无学之道。可见菩萨是不会再有疑惑的。如果菩萨尚有疑惑,那又怎么能上仰佛心,下悲有情呢?可是如果说菩萨功德圆满,智慧具足,那楞严经的经文中为什么又说“十方菩萨谘决心疑”呢?
经文中的“十方菩萨谘决心疑”,如果真的就是十方菩萨要向佛陀谘决心疑,那么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一定就会有菩萨向佛陀提出所要谘决的疑问。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在紧接下来的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菩萨所需要谘决的疑问,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菩萨向佛陀请教的文字。因此呢,“十方菩萨谘决心疑”,并不是十方菩萨要向佛陀谘决心疑。而是十方菩萨会帮着“休夏自恣”的比丘们,谘决心疑。为什么要帮休夏自恣的比丘们谘决心疑呢?谘决什么心疑呢?既然是谘决心疑,为什么还要“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呢?为什么还要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来谘决比丘们的心疑呢?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说的并不是菩萨们钦奉慈严,将要向佛陀求取密义。因为菩萨们具足无上智慧已断烦恼疑惑,并不需要向佛陀再求密义。这个“将”字,要理解为“引导、带领”。那么菩萨们钦奉慈严,要引导休夏中的比丘们,求取什么密义呢?为什么不是十方菩萨来聚道场之后,再由如来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呢?
这段经文,跟紧接着的“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并没有紧密的关联。所以呢,这段经文,必定有着独立的完整意思。
小编认为,经文中的“如来”指的是众生的如来自性。休夏的比丘们于敷座宴安时,如来自性可得显发。既然是休夏之中的敷座宴安,那为什么会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呢?法筵清众,指的是楞严经义;迦陵仙音,指的是楞严经咒。休夏中的比丘敷座宴安,是在诵习楞严大法。静下心来自学楞严经时,自然就会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是佛陀让大家在学习楞严经时,要以自学为主。自学之时,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自然会有菩萨来帮你谘决心疑。如果不能明白经义的指向时,自然会有菩萨引领着“将求密义”。学习楞严经,为什么要“休夏自恣”、“敷座宴安”呢?因为只要能够“以戒为师”,那么自学楞严经,也是能够把楞严读懂的。因为戒能生定,定能发慧。只要做到“以戒为师”,那么文殊师利菩萨自然也就常伴左右。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