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应县以最古和最高两个第一,当之无愧的

图文/刘新田

山西大地,文物荟萃,尤以古建筑闻名。

据统计,总计有处之多,其中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有“地上文物看山西”之说。

如此众多的古建筑,犹如沧海遗珠,星罗棋布于三晋大地,即使每处只看一眼,恐怕穷极一生也未必实现。

但有一处例外,我总共来过两次山西,却看访两次,那就是“应县木塔”!

木塔大名“佛宫寺释迦塔”,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和寺院相比,塔太出名了,所以小名“应县木塔”更广为人知。

应县木塔,以最古和最高两个第一,当之无愧为“中国第一木塔”,同时也名列世界最知名的三大奇塔之一,另两座是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

先说说最古老。

据考证,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年),距今已有年了。当时的应县叫应州,靠近辽宋边境辽国这一侧。

辽王朝存续了多年,历九代帝王,个个痴迷佛教,兴建了大批的寺庙和佛塔,应州的“佛宫寺释迦塔”就是辽兴宗的皇后倡议修建的。

再说说最高。

只要一进应县城北,老远就能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塔,纵使被现代建筑包围,依然鹤立鸡群。及到塔下,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真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如果对数字没概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栋20多层的现代高楼。中国第二高木塔,大同华严寺塔只有43.5米,凭借高出第二名近24米的优势,应县木塔一跃成为中国现存最高木塔。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木塔。

星罗棋布的宝塔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据统计,从东汉到清末,修造的塔不下数万座,现存还有余座。

塔的构建,木结构和砖石垒砌都曾是主要形制,只不过和砖石相比,木材质地脆弱,不耐久,在时代变迁中,绝大多数木塔都已湮灭殆尽。

而应县木塔却作为唯一的例外,矗立千年,风姿未减,让今天的我们,不仅可以见识木构建筑的最高成就,也由衷叹服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走近木塔,所遇的第一处建筑为清代添建的塔前牌楼,飞檐高挑,斗拱重叠,牌楼为全木质,与木塔一脉相承。

牌楼正面有匾,背面。穿过木牌楼,雄伟壮观的木塔便映入眼帘。

塔院大门为现代所建,也是佛宫寺的山门天王殿。蓝底金字大匾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门前一尊白色的观音菩萨像含笑不语,有传说观音样貌与倡建木塔的萧太后神似。

穿过山门,一座高塔整个地扑入眼帘。

塔太高了,必须仰望,塔顶好似直接云霄,云飞塔移,心醉神迷,那种压迫感,那种心灵震撼,恐怕万米大山也不及。

年,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第一次见到这座塔后惊叹:“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

木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式布局。

塔基两层,砖石垒砌,高约4米。塔身平面为八边形,底层直径30.27米,往上逐层递收,轮廓优美。第一层为重檐,往上每层单檐,檐角微微上翘,显得轻巧灵动。八角攒尖顶之上是12米高的铁质塔刹,造型精巧,比例适当,与塔身十分协调。

站在这中国第一木塔下,耳听风铃清脆,仰望白云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当你知道,这座像摩天巨人一般高耸的古塔,在这里以一成不变的姿势孤寂地站立了近一千年的时候,心中满是敬畏。

一千年前的摩天大楼,一千年前的帝国大厦,成为一千年后的世界之最!

其实,比应县木塔更古老、更高的塔还有许多,但都是其他材质的。应县木塔作为纯木结构建筑而历经千年屹立不倒,即是中国唯一,亦是世界唯一。

近千年间,木塔经40余次大地震,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但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堪称木构建筑的天花板,人类建筑的奇迹。

东方的建筑文明,其实就是木构文明,我们的建筑被称为土木结构,木材在我们的文明史中举足轻重。

但木材的质地又常常让人觉得,它不具备支撑高大建筑的能力,因此许多人认为西方的石砌建筑可以向高处延伸,东方的木构建筑则只能横向铺陈。

但应县木塔却以一己之力,矫正了世人的偏见,证明木构建筑也可以高耸入云。

木塔的建造是个传奇,全塔除了塔基和塔刹,整体架构全为松木和榆木,没用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联。

六十多米的木塔,将木构的神奇发挥到淋漓尽致,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根据修缮题记记载,木塔一直到金明昌六年(年)方才增修完毕,期间断断续续修造了近年。修造一座木塔需要百年之多,可见工程之艰难,也可见其精益求精之恒心。

在人力和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木塔却被一代代无名匠人送上古建中的最高峰。

木塔在千年风雨的浸染中,表层老化,色彩剥落,棱角变得圆钝,触感变得温润…

这种面貌是经历了风霜雨露,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比人生长了很多倍的时光,才缓慢形成的独具魅力的品格,而这正是木塔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塔下仰望,印象最深的是那一丛一簇,层层叠叠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莲从地面开上了天,古人说,那叫“百尺莲开”。

所谓斗拱,就是由多组小型木块铺叠而成,承上启下,将梁柱完美地联接在一起。斗拱分布在塔的各个层,从底层到顶层,从明层到暗层,从外层到里层,据统计,全塔共使用了54种形制,组。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斗拱样式如此之多,有的如浪花飘向空中,有的如弯月挂在疏桐,一层一层,一簇一簇,如众星拱月般把木塔之巅送进云彩里。

或许在建筑之初,没有人会想到,作为木构基本技法的斗拱,在后世会如精绝艺术品般的存在。

斗栱由多块木头拼接组合,彼此间缝隙叠加,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物理术语来讲,就是一种“阻尼装置”,能有效地抵消外力冲击的能量。

大量斗拱的使用可不只是为了美观,更是科学和智慧,这也是木塔历千年而不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专家说,辽金建筑比宋更完整地继承了先古的传统风格,木塔的斗拱就颇具汉风唐韵,气魄宏伟,舒展开朗。

斗拱用料硕大,出挑深远,只是木构互相咬合而已,没有多余装饰,更没有明清那种繁复的雕花,明艳的彩画,给人的感觉质朴又自然,恢弘又大气。

木塔底层南北各开一扇门,前门匾,后门匾。说明这里既是令人敬仰的建筑奇观,也是清净神圣的佛门净土。

塔内看到,由内外相套的两圈八边形泥墙,呈双层套筒状支撑起木塔的第一层。泥墙厚度超过一米,高度超过十米。内筒墙壁上绘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还有金刚、天王等彩绘,均系辽代真品。

正对前门,内筒泥墙环护的中心,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于高大的莲花宝座上。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

塔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塔,这尊高达11米的佛像可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塑像啊!

本就空间狭仄,佛像又如此高大,仰望之,果有压倒众生,高高在上之感,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佛祖端坐莲花,面相丰满,神态安详,裸露的身体和脸部均贴金处理,斜披袈裟,坦胸正坐,左手微微下垂,右手上曲作环状,仿佛正与众生讲经说法。

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尊佛像有点特别,唇上竟绘有绿色胡须,这非常罕见,我想大概是以蓄须为美的契丹风格吧。

抬头仰望,楼顶装有带彩绘图案的八角形藻井,像一只撑开的伞,给人带来高深莫测的感觉。

两堵墙筒之间,是人行过道,有十多米长的木梯直通二层。但为了保护珍贵的国宝级古建,不允许上楼参观,所以只能望楼兴叹了。

16年前,第一次来木塔时,还可以上到二楼参观,曾经见过两层之间还隔着一个空间,大概半层楼高,内部梁柱斜戗,交叉支撑,因正好在塔檐之后从外面看不见,于是就变成了暗层。

从塔外看,木塔好像只有五层,因为有五层格窗,六个屋檐,然而当一层层仔细剖析,就会发现每层之间都有一个暗层,加上四个暗层,其实它是一座九层宝塔。

其中,明层较高,宽敞明亮,廊柱稀疏,窗阁典雅,一圈围栏还可供人出塔眺望。

而暗层除了楼梯以外,没有人的活动空间,密布梁架与斜撑,以增加结构强度。

明层与暗层叠加交替,即俊秀挺拔,又坚固沉稳,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

由于不让上楼,无法拍照,用文字我无法描绘清楚,当时的设计者是如何构思,如何设计,如何一根一根地把重达多吨,多立方米的木头变成一座摩天大楼的。所以只能借用网上一幅现代人复原的结构图,来一窥木塔的内部结构。

出木塔后门,就是佛宫寺主殿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大雄宝殿雄伟庄严,不过刚从木塔出来,相比之下,感觉气度上还是相差不少,

据说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还早余年。九间是古代建筑的最高规制,从九间殿的名字可以知道,当年一定是典型的皇家寺院。

台基为当年遗存,其规模完全可以媲美辽宁义县的奉国寺,只可惜大殿两次毁于大火,现为清同治年间所建,规模已大大缩减。

其实整个佛宫寺,除了木塔,其余建筑均为清代遗存或近代重建,对于木塔而言都可以称为附属建筑。

木塔,只有木塔从落成那天起,一直站在原地,成为晋北大地的一个地标,千百年来,无数人纷至沓来,也只为木塔而来。

绕塔一周,塔外悬挂的48块匾牌(塔内还有12块),为木塔增添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那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高僧瞻仰游览木塔时,挥毫泼墨留下的历史印记。

历史学家在纸堆里翻阅历史,考古学家在土堆里搜寻历史,其实来到塔下,只需一抬眼,千年风云便一目了然。

匾太多了,只说说正面上方的三块匾吧。

最上方的两块为皇帝御题。第五层,峻极写木塔高大至极,神工指工艺神奇高超,题写此匾的就是大明第三位皇帝,鼎鼎大名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第四层,赞美天下罕见的木塔奇景,题写者是大明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中间的是全塔唯一的一块竖匾,上面题写木塔的大名,释迦为释迦牟尼的略称,也就是佛祖塔的意思,暗含这里供奉着佛牙舍利之意。

“释迦塔”三字,由金代书法家王献于年书写,距今已有年了,是木塔最古老的一块匾。

匾不仅是罕见的书法珍品,而且还是研究应县木塔创建的珍贵资料。

“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字的题记,题记共有六次,前后历时年,记录了早期历次修塔的历史。题文中“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成为木塔断代的重要依据。

数千年来,我们的典籍从不理会建筑,纵使缔造了奇迹的建筑,除了出资方能留下只言片语外,设计者、建筑师、匠人,没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