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余件文物集结山西文化精粹,在这里跨越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87800.html

在我国华北地区,有这样一片土地,山脉与丘陵在此巍然连绵,黄河血脉激荡着深入土壤。沿着黄河中游“L”形的河流走向,河东为晋,河西为陕,河南为豫,这里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三足鼎立”的核心地带。其中,山西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是保存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因库。

拙朴的彩陶、庄重的青铜、温润的玉器、精美的壁画……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集结了山西省11家文博单位共计余件古代文物,其中半数以上为国家一级文物,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晚期至明代达一万年。展览分为“文德幽明、瑞节信玉、道生器成、万流归一、汉唐奇迹、画妙通神”六个单元,串讲跨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带领观众在华夏文明长河里流连巡游。

石雕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观展亮点

晋公盘

一注水满“池”鸟兽活起来

在“道生器成”展厅中摆放着数件敦厚庄重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盘格外生动有趣。该青铜盘底由三个裸体人形的支足组成,他们双膝跪地,双臂向后背负着盘体。盘内壁饰四条浮雕鱼纹,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一只立体水鸟仰首挺立。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围成一圈,仿佛在池塘中追逐嬉戏。最外一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

值得一提的是,盘中的圆雕动物可以在原地度转动,乌龟的头部可以伸缩,鸟嘴可以启闭。若将水注入其中,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圆雕动物就会旋转起来,它们仿佛被唤醒,游弋其中。水鸟游走、乌龟爬行、小鱼穿梭、青蛙或跳或蹲……铜盘即刻化作一方浅浅的池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件青铜盘名为“晋公盘”,口径40厘米,总重约十四斤。内壁刻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字。这些铭文向后人生动地讲述了这方“动物池塘”的身世。原来,这件文物是晋文公为女儿孟姬铸造的嫁妆,他在铭文中写道:希望女儿嫁到楚国后,能够管理好家室,佐助晋国,并将此器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策展人谈晟广介绍,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盛行在宴前饭后行“沃盥之礼”,盘是在“沃盥之礼”中接水的容器。晋公盘清晰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也代表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晋公盘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

一件樽见证汉匈文化交融

年9月,一场大雨过后,在山西大同市右玉县大川村南边儿的断崖上,一批珍贵的铜器破土而出,它们被正在秋收的村民发现,并移交给当地文物部门妥善保管。在这批铜器中,一对形若孪生的温酒樽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的形状几乎完全相同,口沿上的铭文均为“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其中一件的铭文最末多了一个“二”字。

何为温酒樽?学术界最先因其自带铭文中有一“温”字,认为这是加热酒液的器皿。而有学者则倾向于它有通过保温来维持美酒味道、防止挥发的作用。不论是温酒还是保存酒香,从其独具匠心的用途中便可看出,这对精品器具背后的主人是一位生活奢华的贵族。

如今,其中一件温酒樽在“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览中亮相,其鎏金外表在点点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走近这件温酒樽仔细观察,器盖中央有一个提环,周围伫立着三个凤形钮,器底是三个熊足。酒樽外壁被一条弦纹一分为二,通体浮雕有猴、鹿、龙、凤、虎、羊、牛、骆驼等动物图案,它们体态各异、造型生动,或动或静、或站或奔,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惊恐回望,有的蹑足潜行,有的自由翱翔。

在浮雕图案中,很多动物来自草原,有的则是匈奴的图腾,加之器物本身风格粗犷豪放,具有典型的草原风情,而非当时中原所习用。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这件鎏金胡傅铜温酒樽正是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汉、匈两族文化趋同的见证。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

雁鱼铜灯

一盏灯点亮西汉环保“黑科技”

如今,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环保意识就已经存在。展览中的一盏雁鱼铜灯就是西汉环保“黑科技”中的代表。这盏雁鱼铜灯由青铜铸造而成,高54厘米,通体采用中国传统的鸿雁衔鱼艺术造型,古朴优雅,精致独特。

雁的额顶有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体两侧铸有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喙张开,衔一条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灯体由雁首颈、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可以自由拆卸。当这四个部件组合在一起时,雁鱼铜灯便成了一个能够控烟吸油、环保减排的灯具。

雁鱼铜灯的鱼身、雁颈及雁体中空且相通。当灯火在鱼身内被点燃,烟雾和废气便会上升至雁颈,并进入雁体之中。据史料记载,古人在点燃雁鱼铜灯前,会在大雁的“肚子”里放入少量的清水。燃灯所产生的烟雾、废气在进入雁体后,经过水的稀释作用,会减少或消除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这样就实现了铜灯的环保功效。

雁鱼铜灯不仅是一盏环保灯具,更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珍品。铜灯上的雁和鱼通身施翠绿彩,而鸿雁的雁冠则是鲜艳的红色。如果点燃灯火,温暖的橙光便会透过鱼身照亮红色的雁冠,格外耀眼。仔细观察,还能发现灯器上用墨线勾勒出的柔美线条。这些线条恰到好处地描绘出雁身上的翎羽、鱼身上的鳞片、灯罩上的龙纹……为这件铜灯增添了些许细节之美。

古人把鸿雁当作一种瑞禽,用于聘问、婚嫁之礼。同时,古人又认为“鱼”与“余”同音,是“富裕”的象征,而“衔鱼”又代表着“获胜”的含义。因此,中国古代许多画作、印玺及墓刻里都有以“鸿雁衔鱼”为主题的创作。

雁鱼铜灯

观展解码

庙底沟文化掀起史前艺术浪潮

“华夏之花”的首次绽放

华,花也,美好,亦借喻西阴文化之“花”。华,谓文德,即礼乐教化。华,精华,代表华夏文明之精华。

距今约年至年的仰韶文化曾长期占据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远古文明的主流地位。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掘,并被命名为“庙底沟文化遗址”。作为仰韶文化的一条分支,庙底沟文化以其富有特色的彩陶工艺,被考古学家认为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潮。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史前文化?展览中,庙底沟彩陶的绚丽“花”纹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展厅内,一个华丽而朴素的陶壶令观众驻足欣赏。赤红的颜色,粗糙的表面,不规整的造型,透露着远古文物的质朴气息。陶壶表面,白色花瓣点缀红色花蕊,在暗黑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仿佛是从斑驳的壶身中绽放出朵朵曼妙绚丽的花。

有考古证据显示,庙底沟文化是史前文化的大变革时代,诞生于彼时的彩陶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陶器,以绚烂的“花”纹为主要艺术特征,代表了彩陶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彩陶中由圆点、曲线及弧边角等元素构成的各式花卉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被誉为“华夏之花”。

此次展出的单鋬彩陶壶,发现于山西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距今5年至年。陶壶造型优雅——壶颈细长,壶腹深阔,将功能设计与审美装饰完美结合,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杰出代表。此外,展览中展出的圆点三角勾叶纹彩陶罐、变体鱼纹彩陶盆等陶器均绘有类似绚丽的“花”纹。

谈晟广介绍,绘有“花”纹样式的彩陶在各地纷纷涌现,代表了庙底沟文化在华夏大地上的绽放。“华夏之花”的传播,突破了庙底沟文化的范围,除了整个黄河流域之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洞庭湖地区,甚至内蒙古、甘肃、山东等地都出土了绘有花卉纹饰的彩陶。

“华夏之花在中国史前掀起了第一次艺术浪潮,这种彩陶艺术的大范围扩散,东至沿海、西至甘青、北至内蒙古、南至长江,且又在不同地区演化出多种新的文化类型,标志着深刻的文化认同,为后世以中原为核心地带的历代王朝、多元化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谈晟广说。

观展提示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4号展厅

展期至年1月9日

时间周二至周日9时至17时(周一闭馆)

票价80元/人需提前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