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牙泉干枯泸沽湖被破坏国内正在消失的美

九卿

责任编辑

晴宝

近日,一则新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年8月8日早上9:30分左右,据新闻报道:西安新城广场南侧的年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倒塌。

很快有关部门辟谣,是护体坍塌,里面的古城墙依旧完好无损。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是新闻一经播出,人们除了对过往行人和车辆的担忧之外,对古迹的扼腕做不得假。

为何大家对此如此重视?

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美景渐渐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我们只能偶尔从书本上,窥探先人生活的一角。

我们常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是的,再不去,这些美景,就再也没机会去亲身体验了。

来吧,跟我一起,看看这些即将消逝的美景古迹。

泸沽湖

千年前,一个旅人历经千辛万苦,穿过群山围绕,在烟波浩渺中,遇到了“高原明珠”沪沽湖。

在四川和云南之间,清透见底的水面随着一叶扁舟驶过,荡开阵阵涟漪,抬头看,一望无垠的天空仿佛衔接着水面,伸手一碰,就能抓住那洁白无瑕的云彩。

如此美景之下,旅人挥笔写下:山泉水澈楼台阁,四面群峰峭壁崖。倒影湖中奇丽景,明珠青翠锁烟霞。

而现代的游人们,随手一拍,不加任何滤镜,就是一幅山水画,如梦似幻,仿佛置身仙境。

比起沪沽湖的山清水秀,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孕育了摩梭族的生命之河。

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到重要的节日,摩梭人就会穿红着绿,换上特色的服饰。当悠扬的笛子声响起,呐和歌而鸣,在鼓、、拨浪鼓等乐器合奏中,她们踮起脚尖,轻歌曼舞。

在这里,无论是成人礼、走婚仪式还是母系家庭,这些风俗都与外界社会如此不同。

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蓝天白云中,我们洗涤一身尘埃,心境得到了升华。

然而,随着游人随处乱丢垃圾的行为导致水质污染,游客过多造成商业化严重,这些问题纷至沓来,现在的沪沽湖渐渐地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彩,现代化的脚步最后还是侵蚀了这一片净土。

可能多年后,再次响起沪沽湖的牧歌,而我们要在古文里,寻找她们的故事。

月牙泉

在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的沙漠中,有那么一弯月牙,掩映在鸣沙山丘之中,偶然有风吹过,绿绿葱葱的七星草就随着风唱起一首来自汉朝的民歌。

有诗云:一登半退到峰巅,碧水沙山艳质莲。归晚星稀兴未尽,上弦掉入月牙泉。

月牙泉,就这样静悄悄的卧在荒漠中,如一轮弯月,倒映着旭日东升、月明星稀,这是名扬天下的“敦煌八景”之一,有“沙漠第一泉”之美称,是无数游人魂牵梦萦的归处。

早在古老的汉朝,月牙泉便已经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去探索它的神秘。

踩着细软的沙子,顺着月牙泉走,不多一会儿就能看到碧瓦的娘娘庙、龙王殿、菩萨殿等庙宇,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殿宇内那栩栩如生的彩塑,惟妙惟肖的壁画,仿佛下一秒这些仙人便会衣袂飘飘,乘风而起,回到天上。

无怪乎,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穿越荒漠,在这里,挥毫写下诗篇。

相传,泉内有铁背鱼,搭配着七星草,二者一起食之,可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又将月牙泉称之为药泉。

后来,有人将此整理成月牙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可惜的是,随着沙漠化的日益严重,鸣沙丘的步步紧逼,千年不变的月牙泉已经日益缩小,也许多年以后,它就将彻底消失在沙漠中,而我们,只能站在沙漠中环顾四周,叹息着,这里,曾经有一片绿洲。

罗泉古镇

在群山环绕的谷底,有那么一座与世隔绝的小镇,它隐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溪流汩汩,仿佛在诉说着百年不变的离别愁。从山顶俯瞰,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顿时让人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与古人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曾经,这里繁华的五里长街,人声鼎沸、灯火辉煌,产自罗泉的盐,,随着舟缉穿梭,马嘶驴鸣,运输往四面八方。

现代的游人们,走在青石板上,摸着白墙绿瓦,时光流逝,在这些建筑上留下岁月的痕迹,而悠闲的古镇人,品茗看戏,谈笑风生,偶尔,有游人驻足在一旁,听着老人们用地道的川话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古镇内,除了五里长街之外,还有九宫一寺八庙,溶洞奇观等景色一起享誉巴山蜀水,现如今,庙宇大部分都已经损坏,遗迹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保存最好的也只剩下一座盐神庙,这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供奉盐神的庙宇。

因为,这是一座因盐而兴起,因盐而衰败的小镇。

然而,不断发展的城乡建设,不断威胁这座古老的小镇,随处可见仿佛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千篇一律的水泥房,正在逐渐侵蚀曾经的亭台楼阁。

用不了多久,罗泉古镇的特色就将消失在现代化文明里。

紫鹊界梯田

不同于江南地区的农田,在这里,八万亩的土地,没有一口水塘,没有一座水库,更没有人工引水灌溉,天然的灌溉系统让世界水利专家啧啧称奇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如果恰好赶上耕种时节,便可看到勤劳的农人扶犁赶牛的身影,远远眺望而去,迤逦奇妙的画卷,缓缓展开在眼前。

云雾缠绕中,梯田倒影着天空的颜色,随着山势起伏,梯田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中,俯瞰而下,春如条条银带,夏如滔滔绿波,秋如缕缕金丝,冬如层层白云。

宋代汉官章惇在《开梅山》一诗中写道:“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畲田”。。

这片梯田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苗瑶同胞和后来迁徙而来的奉姓人家。

这些先祖们,依靠着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父死子继地连续开发了三十几代,历经千年,才在这贫瘠的山上,挖出了奇迹,给后来人留下了这世界文明的瑰宝。

然而,因为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且迟迟得不到修复,久而久之,水利系统得不到恢复,且大部分人不愿意再从事农耕活动,这片土地即将消失殆尽。

也许千百年后,无人再会相信,这片土壤上,出现过的“大地的雕塑,文化的丰碑”。

无数美景古迹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悄悄离开,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只留下满腹的遗憾,去看看吧!趁着他们还在。

去感受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魅力;去触碰曾经感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故事;去体会那些大自然留下的馈赠。

再不去,就来不及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