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中舍利子是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秘事物,也是受到世界所有佛教徒顶礼膜拜的教门圣物。
但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又蕴藏着怎样的内涵与意义?为何只有佛教的高德大师死后才会留下舍利子?却一直都是科学知识都无法解释的谜题。
何为“舍利子”
“舍利子”为佛教用语,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年间由天竺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
现在的人们普遍把“舍利”和“舍利子”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实际上两者最初指的并非是相同的事物。
佛教中僧人圆寂后所留下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而僧人死后肉身火化所产生的像小石头一样的结晶体称为“舍利子”。
最早的舍利子指的是世尊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所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型的结晶物。
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荼毗后,其弟子阿难尊者等在其骨灰中共得舍利八万四千颗。
这些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火化后未燃尽的遗骨,包括头顶骨、肩骨、中指指骨、牙齿等,另一种则是五光十色,晶莹透亮的舍利子。
佛真身舍利中最珍贵的是佛顶骨舍利,色泽黄黑,坚实不坏。
当今存世的唯一一块佛顶骨舍利出土于南京明代大报恩寺地宫中的阿育王塔中,是整个佛教界至高无上的绝世圣物。
而佛陀所遗留的其他舍利子则形态不一,有较为稀少珍贵的莲花状舍利子及菩萨状舍利子,更多的则是形似珍珠、玛瑙、水晶、钻石的舍利子,且光彩照人,绚丽夺目。
除最早的释迦牟尼佛祖舍利外,后世的得道高僧圆寂焚化后也会伴随出现相应的结晶体,而一般的僧人所留下的只能是普通的舍利。
至此舍利子成为佛法高深的大德僧人象征,被佛教徒视为佛门的圣物般仔细珍藏。
“舍利子”是如何形成的
“舍利子”一般只有佛法精深的高僧火化后才会出现,不要说是普通的世人,就是一般的佛教僧人死后也不会出现舍利子。
尽管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舍利子形成的具体原因仍然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题。
舍利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物质?组成成分又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结论,但是人们还是根据现有的资料给出了几种解释。
首先有人提出舍利子的形成与僧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佛门禁荤腥,常年食素会在人体内形成了大量的磷酸盐和碳酸盐,进而以结晶的形态沉积于体内,但这种说法过于表面,世界上并非只有僧人食素,还存在有众多的素食主义者,但从未听说有谁死后形成了舍利子。
另外一种说法称所谓的舍利子其实就是人体内存在的结石,其成分类似于焚烧后胆结石和肾结石的成分。
相较于普通素食者,僧人们长年累月的研究佛法,打坐参禅,会导致体内的新陈代谢紊乱,结石增多。而且僧人平时吃的食物较少,饮水也很少,更容易导致结石的形成。
但舍利子自身的神奇特点表明它并非是普通的结石,医学界也从未在结石患者的体内发现舍利子的存在,且结石易碎并不耐高温,和舍利子坚硬异常,不惧火烧的特点完全不同。
再加上舍利子自身晶莹剔透,散发光芒的特征表明其与人体结石绝非同种物质,显然这种说法也是无法成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体的骨骼在燃烧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形状的重结晶,而这种多种多样的结晶体便是舍利子。
且根据医学界的资料显示,的确也有科学院在佛门舍利子内发现了人体骨骼的成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舍利子由人体骨骼焚烧后变化而来的说法。
而其中牙齿由于自身包含很多无机盐成分的原因,也让人们认定为其为舍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和僧人身上携带的装饰物有关。舍利子的形状不尽相同,颜色也是千变万化,且具有光彩照人的特征,可见其并不是自然生成物。
而高僧生前所佩戴的佛珠、念珠等佛门法器通常也会在其圆寂后一同进行火化,这些物品中通常包括珍贵的宝石。
在高温环境下,这些随身器物会在溶解后与法身骨骼进行化学反应,进而产生类似于陶瓷、玻璃类的物质,舍利子的形成或许便是由此而来。
佛教对舍利子的认知
佛教典籍《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由此可见舍利子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它既是佛祖的象征,亦是佛法功德深厚的体现。
佛教认为一些佛门的高僧因为精修佛法使得其自身的功德非常的圆满,因此就会有各种的瑞相在外相上形成显露,舍利子产生往往便是这种外在瑞相上的体现。
高僧大德为了宣扬佛法,实现普度众生的愿想,往往会展现这些不可思议的瑞相,留下法身舍利子。
这样不仅会使世人对佛法产生深刻的信任,也会为佛教在世间的普及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舍利子的供奉也便于佛教徒的瞻仰、恭敬、礼拜,同时也会给芸芸众生带来福报。
在佛教的教义中,舍利子的产生是僧人功德圆满的体现。
持有舍利子的僧人,会得到佛祖与信徒的护持,可祛灾避难,免受魔障的侵袭。
佛教徒功德与业报的多少会在舍利子的身上体现,也是提醒僧人多做功德免遭业报的警示,更有传闻普通人持有舍利子会得到巨大的护佑,可消除自身恶业,不堕地狱,得闻佛法,往生极乐世界。
尽管至今我们仍然无法解释舍利子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只能从侧面对其进行猜测与理解,但它的确被广泛认知为是高僧大德善念和道行的产物,也是佛门的神器圣物。
也许未来我们会用科学的知识解开它的神秘面纱,但也希望我们能够对它所加持的意义以及它所代表的佛教普度众生、功德圆满的内涵永远充满敬畏与尊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