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僧侣们的翻译、解读、论述,逐渐形成中国化的术语体系,以及一些中国化的佛教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合法事仪轨。与之同时,佛教也目渐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于书法、绘画、文学、雕塑等艺术领域。
其中,这些画家都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画佛画或者亲手做佛教雕塑这些匠人的工作,却没有受到歧视,而是被视为很了不起很高雅的事情,体现了这一阶段南方名士佛教的特色,也说明佛教已被中国文化的核心层次被接受。
只是时代久远,当时的作品几乎都看不到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佛教:顾恺之、戴逵父子,他们的画的佛画高雅,备受推崇。
01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很有才气,也很有个性,行为不同寻常,时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他画人画得最好。
姚最曾在《续画品》评顾恺之说他的画美:“如负日月,似的神明。”《历代名画记》卷五也引张怀瓘语称赞他画的人最为神似:“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顾恺之现在传世的画迹,尚存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宋人摹本)、《列女仁智图》(宋人摹本)等。他的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好像春蚕吐丝,号为“密体”,对后代的中国绘画影响很大。
在佛画方面,顾恺之也有闻名于世的作品,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了。他曾经在瓦棺寺的墙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介说:“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
意思是说,顾恺之首创的维摩诘像,是一个很有江南名士特点的形象,清瘦得像生病了一样,靠着几案恍然若思,沉静不语。
关于这幅《维摩诘像》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最初是瓦棺寺向朝中官员募集资金,士大夫们没有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待到顾恺之来,直接就写了一个一百万。
顾恺之一向家贫大家都以为他吹牛。后来瓦棺寺的僧众请顾恺之兑现他的承诺,顾恺之说,你们给我准备一堵墙壁吧。
然后他关起门,在里面画了一个多月,画好了《维摩诘像》,画完将要给像点睛的时候,他对寺僧说:“第一天来看的观众请他们每人施舍十万,第二天的五万,第三天来看的请他们随意布施就可以了。”
等到画完开门,画像的光照耀了整个寺院,来看的人很多,把路都拥堵了,很快寺院就得到了一百万钱。
02戴逵父子
戴逵,字安道,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晚年居于会稽。他工书善画,还能制作雕像,被赞为“词美书精,器度巧绝”,“善图圣贤,百工所范”。佛教题材是他的作品的重要部分。
传说他十余岁就在瓦棺寺画佛画,王长史见到了说,这个孩子不仅能画,而且能因此成名呢:“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
戴逵所画的佛画,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据记载,他画过五天罗汉图,是后世画罗汉图之创始。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记载他收藏有幅戴逵画的男版的没有胡髭的观音像。
除了绘画,戴逵还善造佛像。他曾经为会稽的灵宝寺雕造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和菩萨像。佛像造好以后,戴逵并不满意,他觉得造像遵循传统的制法,比较朴拙,足以令人尊敬,但不足以打动人心。
于是他悄悄藏身于佛像后的帷帐中,听来观看的观众们议论,听到的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仔细研究,思考了三年,加以修改,才完成了刻像。
戴逵的这些造像果然大受欢迎,而且它们的意义在于,不像曹不兴完全模仿印度原样画佛像,而是在印度佛教传来的佛像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见雕造而成的,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造像形式。
他的造像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开创了中国佛教造像的新时代。以至唐代的道宣大师在《法苑珠林》里说,自从佛陀涅架,一千多年来,西方佛像样式流传中国,虽然能工巧匠精心制造,但都不能做得特别好,直到戴逵出现,才达到绝妙:“其和墨、点采、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人象楮之妙,不能逾也”。
戴逵又为南京瓦官寺作了五躯佛像,也非常精妙。这些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棺寺三绝。”
戴逵的另一个贡献,是创造了夹丝漆像的工艺。这种工艺是先制成泥胎或木胎,再在外面包上一层层的丝麻布,然后在麻布上一层层刷漆等油漆干透了,把里面的泥胎或木胎去掉,形成里面空心外面是麻壳的漆像。
夹丝漆像工艺制成的佛像,重量非常轻,宜于保存和搬运,造也比用大块的木、石或金属材料制造的便宜很多。戴逵发明这种夹丝漆像的技术后,因为这些优点,就迅速流传开来。
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以后,还把这一技术传到了日本。鉴真大师的弟子以夹法所制的鉴真像现在成了日本的国宝。戴逵的儿子戴勃戴颙亦工画塑。张彦远称赞戴氏父子的佛画“范金赋采,动有楷模”,有自己的风格和模式。
《宋书》里记载了戴颙的故事说当时有人铸了丈六铜像,但总觉得脸太瘦了,怎么都改不好,去问戴颙戴颙说,不是脸瘦,是肩膀太肥了:“非面瘦,乃臂胛肥耳”。工人修改了臂胛,脸就不觉得瘦了,大家都非常佩服戴颙。
好了,本篇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见欢迎补充!